锡现代茶具与功能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当我们泡茶时,将茶具区分为下列四大类,并分区使用,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这四大类分别为:

  1、主泡器:主要的泡茶用具,如壶、盅、杯、盘等。

  2、辅泡器:辅助泡茶的用具,如茶荷、茶巾、渣匙、茶拂等。

  3、备水器:提供泡茶用水器具,如煮水器、热水瓶等。

  4、储茶器:存放茶叶的罐子。

  主泡器

  茶壶

  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 石壶等。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

  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一个好茶壶应具备之条件有:

  1.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溅水花。

  2.壶盖与壶身要密合,水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壶身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

  3.无泥味、杂味。

  4.能适应冷热急遽之变化,不渗漏,不易破裂。

  5.质地能配合所沖泡茶叶之种类,将茶之特色发挥得淋漓司尽致。

  方便置入茶叶,容水量足够。

  6.泡后茶汤能夠保溫,不会散热太快,能让茶叶成份在短时间內合宜浸出。

  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塞入茶叶,沖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

  盛热水烫杯。

  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

  保温

  茶海

  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內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

  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

  沉淀茶渣。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順畅。

  蓋碗

  或称蓋杯,分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內,沖水150 度C,加蓋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辅泡器和其他器具

  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匙

  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內茶叶,茶叶沖泡过后,往往会會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荷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挟

  又称「茶筷 」,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巾

  又称为「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啣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內网(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 ,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电炉和陶壶。

  茶叶罐

  儲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