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岱翰
茶历史悠久,茶的品种很多。常见的茶叶主要分为:绿茶、清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几大类。
不同种类的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也有凉性及温性之分。一般而言,绿茶和清茶中的铁观音属于凉性的茶,清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属于中性茶,而红茶、普洱茶属于温性茶。冬天气温骤降,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肌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阳气渐弱。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温性茶为最佳选择。
普洱茶可说是“老广”们最熟悉也最“有群众基础”的茶种,许多阿伯阿婆一大早到茶楼“叹早茶”,例排都会来一壶普洱,茶色酽酽的,但茶性温润,老少咸宜。专家称,普洱茶去油腻、去脂肪、降血脂功效显著,所以平时喜欢吃肉的朋友不妨喝些普洱茶。而对过节期间吃得过饱的人,用它来消滞最好不过。据介绍,普洱之所以能消滞,是因为它是后发酵茶,茶内单灵酸含量较高,故消滞生津及清理肠胃的作用明显。
在寒冷的冬天,甘温的红茶也颇受欢迎。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补益身体,养畜阳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同样也能助消化,去油腻。近年来不少时尚的年轻人也向西方人学习,兴起了饮“下午茶”,在下午紧张的工作之余,来一杯红茶加入牛奶、砂糖,制成的香滑奶茶,既生热暖腹,又增添营养,为午后本有点疲乏的躯体注入新的能量和活力。
而对于一年四季喝茶习惯比较固定的南方人来说。即使在冬天,喝喝乌龙茶这样的中性茶也无妨。其实,乌龙茶除了有较好的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助消化的功效外,提神效果更为明显。专家介绍称,好的乌龙茶茶香馥郁芬芳、醇厚甘滑,饮后齿颊生津、余韵袅袅。日间较劳神或须静夜苦读的人,泡上一杯浓香型的乌龙茶,既提神醒脑,解除疲乏,还兼有消脂减肥等功效,也是一举多得。
喝茶宜忌有讲究 对“症”适量最重要
体质燥热宜喝“凉性茶”
《本草纲目》中称茶叶“味苦、甘,性寒、无毒”,中医理论认为“甘者补、苦者泻”。所以,茶叶同时具有补、泻两种功效,是具有苦寒性质同时可以清热解毒的良药。但平时许多人喝茶都按自小的习惯,没什么大讲究,在不少喝茶的地方,服务员一上来也只问顾客喝什么茶,介绍茶的特点和卖点,即使仔细询问,也只关心到顾客个人的喜好,很少会考虑到对客人的身体状况适不适合。
其实,仔细考究,什么样的人喝什么样的茶,除了爱好和气质外,更重要的考量指标是对体质适不适合。总之,专家提醒,喝茶要看体质“下单”,否则,偶尔乱喝可能还看不出端倪,喝多了不对“症”的茶,同样极易伤身。
根据中医的说法,人的体质有热、寒之别,因而体质不同的人饮茶也有讲究。一般来说,燥热体质的人,应喝凉性茶;虚寒体质者,应喝温性茶。建议有抽烟喝酒习惯、且是燥热体质者宜喝凉性茶;肠胃虚寒或体质较虚弱者,应喝中性茶或温性茶;老年人适合饮用温性茶。
要特别注意的是,苦丁茶凉性偏重,最适合体质燥热者饮用,但虚寒体质的人绝对不适宜饮用此茶。
胃溃疡、便秘患者不宜喝茶
除了对症,适量也很重要。有些人听说喝茶能去病,能保持身材,就巴不得每天茶杯不离手,其实这是另一种误解。量的多少,同样要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而定。喝茶过浓过多,也会适得其反,甚至降低食欲。一般来说,对于有喝茶习惯的健康人,每日用茶可在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较合适。对于体力劳动量大、消耗多的人,尤其是高温环境、接触毒害物质较多的人,每日用茶可多一些,但最好也不要超过20克。
身体虚弱之人不宜多喝和常喝茶,特别是患有胃溃疡的病人,茶叶中的茶碱会影响胃壁细胞就会分泌过多的胃酸,影响溃疡的愈合,从而加重病情。同样,便秘的人也不宜饮茶,因为茶中的鞣酸和咖啡因等物质能减少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相反,腹泻者饮浓茶有一定的止泻效果。而有失眠症的人,午后特别是晚上不要喝茶,以免加重症状。另外,吃药后一小时内不要饮茶,因为茶叶的化学成分能中和某些药力,特别是吃治贫血病的药一定不要喝茶。
此外,儿童和孕产妇不太适宜喝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它能与人体中的钙、铁、锌等结合成不溶性物质,可能影响身体对上述元素的吸收,并妨碍胃肠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鞣酸同样也会影响孕产妇对食物中铁的吸收,可能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使乳汁减少。
中医教你辨“症”喝茶
如何辨“症”喝茶喝出健康?专家给出简单的指引,但不同的人身体情况千差万别,对于平时好茶而身体有特殊病痛者,最好的办法仍是找医师咨询,遵医嘱为宜。
绿茶:茶干色绿,清汤绿叶,具清香或熟栗香、甜花香,滋味鲜醇。过敏体质喝绿茶易呕吐。绿茶营养成分较之其他类高,但叶绿素含量也较多,对肠胃刺激较大,胃溃疡病患者不能喝绿茶。
红茶:红汤红叶,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有较强的防治心梗效用。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红茶还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感冒,并预防蛀牙与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与高血压。
铁观音:外形条索圆结,呈螺旋状,颗粒重实,色泽砂绿,茶汤金黄,花香明显,滋味入口微苦后转甘,耐冲泡。空腹不能喝。铁观音消脂促消化功能突出。但空腹喝铁观音,易醉茶。
乌龙茶: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茶汤金黄,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叶底绿叶红镶边。因茶叶较粗老,须用100℃开水冲泡,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同样也有较好的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助消化的功效外,它的提神效果更为明显。
普洱茶:色泽黑褐,汤色橙黄至暗褐色,有松烟香。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长期饮用对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
链接
茶叶营养很丰富
据报道,有生物化学家分离鉴定出茶叶含有500多种化合物,而构成这些化合物的基本元素多达25种以上。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和水等7类通常所说维护人体健康、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在茶叶中几乎都能找得到。其中,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而茶叶中的氨基酸约有30种,茶氨酸的含量最高,通常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并为茶叶所特有。茶叶中氨基酸极易溶解于水,不少氨基酸都有一定的香气和鲜味,它们不仅为人体所必需,而且也是茶叶的主要滋味来源。它们的总含量因品种、季节、老嫩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是在嫩芽与嫩茎中的含量较高。此外,茶叶中还含几十种碳水化合物,磷、钾、钙、镁、铁、锰、锌、铜、氟、钼、硼等大量人体所需的各种元素。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