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柏林禅寺“吃茶去”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吃茶去”是赵州禅师的一则著名的公案,这个津津乐道的美谈始于赵州柏林禅寺的从谂禅师。

  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载: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曾到。”

  师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曰:“不曾到。”

  师曰:“吃茶去。”

  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院主听见后便疑惑不解,他问赵州:“为什么曾到这里的吃茶,不曾到这里的也吃茶?”赵州立即叫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这就是赵州禅师“吃茶去”这则公案的缘起。

  “吃茶去”,乍看只是一句极为平常的话语,但在这至为平常的话语中,却包涵了赵州禅师那无碍的平等心。在从谂大师那里,无论是曾到、新到,还是院主,都照样是“吃茶”,没有等级高低贵贱之分,澄澈清明的茶中倒映的正是大师的平常心。

  赵州柏林禅寺最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自金代起称现名。这座古刹虽几经兴衰,却仍然香火不断,高僧辈出。译经大师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经之前,曾来此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实论》。在晚唐时,禅宗巨匠从谂禅师在此驻锡四十年,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

  走进柏林禅寺,沿着翠柏成荫下的古路,且走且观,感悟这沧桑古寺中的悠悠禅意。

  大门里面最突出的是翠柏,和掩映其中的高耸的砖塔,似乎是在印证“赵州门风”和“庭前柏树子”等公案的佛教文化渊源。山门由刘炳森手书楹联“寺藏真际千秋塔,门对赵州万里桥”,是对禅寺历史和门风最精要的描绘了。

  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在1989年秋曾在为“中国茶文化展示周”写的一首诗中引用“吃茶去”这一典故:“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年倡,不如吃茶去。”

  启功先生也曾诗曰:“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千金百世夸。”

  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为人们所参研借鉴,诸如脍炙人口的“狗子无佛性”、“吃茶去”、“洗钵去”等公案,启发着古人今人嚼味悟道。

  近年来,柏林禅寺每年夏季都要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参禅悟道。在楹联中也有所体现。如“行住坐臥梦中事,举止动静生活禅。”达到欣赏“帘外澹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的境界确实需要功夫。

  各位茶友若您也遇上了拂逆之事,到赵州柏林禅寺去转一转,带上自己得意的茶,带着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洒脱地说上一句:“吃茶去”,果真如此,您也便涵咏公案文字以外之旨,识得了赵州古佛的几分本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