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多古道 古道多茶亭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磐安多山,山中多古道,古道多茶亭。

  古道连着山外,山不寂寞;茶亭守着古道,古道多人情。

  古道茶亭成了磐安独特的历史印记和人文标志,镶嵌在那连绵幽静的群山之中,向世人们展现了它曾经的繁华和山一般敦厚纯朴的先人情怀。拨开被荆棘杂草淹没的“磐新古道”,踩着被绿苔枯叶遮蔽的卵石路面,走近了那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古老茶亭。

  澄溪岭头有个茶亭,而且据说那里还住着一位旧时茶娘。我们在一个骄阳如火的中午找到了她。她叫陈球花,95岁。20岁那年来此施茶营生。75年了,她还那一身茶娘装束,还住在那茶亭旁,还在那口曾经为无数人送去清凉的灶台上烧水做饭。所不同的是,昔日供人息脚喝茶的茶亭已经倒塌,那曾经熙来攘往的古道已不再热闹,她也不再施茶,但那断垣残壁,那门前屋旁依然光洁锃亮的石子路,还有这位“活化石”般的老茶娘,见证着它曾经的过去。

  澄溪岭是“磐新古道”的必经之地。据陈球花讲述,当年公路没做前,这古道上是人来人往很热闹的,特别是到了茶叶、白术产季,一天到晚都是人。她在这里施茶,最多的时候一天烧了12担水。正因为它的重要,即便土改后,还“留了2亩田”归他们栽种以延续施茶的传统,让之成了磐安施茶时间最长的一个茶亭。

  磐安地处婺、台、越三州交接处,“上控金衢,下延台温”,为当时浙中腹地通往沿海的必经之路,也是联结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与金衢盆地的要冲之地。磐安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古道,敦厚纯朴的前人则把在古道上建亭施茶看成一种功德和修为,以至据有关史料记载,磐安境内像澄溪岭头这样的茶亭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个,特别在玉山各主干道上,二至五里即有一个茶亭。

  山野古道,孤悬一亭,行人至此劳累可以小憩,风雨可以暂避,日夕可以安歇,饥渴可以餐饮,足以见前人的用心和善良。

  据说,磐安的古道茶亭与当地人们信奉许真君有一定关系。传说许真君在玉山台地传道,并外出施茶,推销玉山茶叶。玉山人民沐其功德,建庙祭祀同时,将他施茶传道、助人为乐的遗韵继承下来,成就了磐安独特的人文景观。

  以今人的眼光看,磐安的古道茶亭是当时人们积德行善、追求和谐的一个历史见证。茶亭多建在高岭的岭头或半山腰,有的建在人流集中的地方,但都远离村庄,孤悬野外,先人们的用心并不在只建个茶亭,更看重它的长期经营。据考证,磐安的茶亭大多数为当地的信道善户通过捐助的方式集资而来的,他们选址建亭后,还附有助产水田、地、山,并招当地贫困户入亭居住,烧水施茶,维持茶亭长期正常的施茶。这使这个爱心构建物又多了一抹“扶贫济弱”的色彩。

  解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茶亭逐渐丧失了它原有的功用,但先人们施茶行善的遗风一直延续下来。一座座茶亭成了后人们感念先人、凭吊祭拜的精神寄托,一直来还有人出资修缮日渐废弃衰弱的茶亭,以至让这些散落在群山之中的部分茶亭穿过了历史风雨一直存续至今。

  唐婆岭的“锁云亭”是保存完好的茶亭之一。它建于东磐古道的唐婆岭头,扼守在那现已人迹罕至的高山之巅,边上亭户的住房已经倒塌,路旁丛生的杂草已让人看不清历史的面目,但即便在这个渐已为人遗忘的“不毛之地”,它在后人的搀扶下还顽强地存续,黑瓦、白墙、石拱门,俯拥着穿亭而过的条石古道,远眺着亭前喧嚣的盘山公路,安祥而又坚韧地孤守着。

  置身其前,让人激情而生一种探古寻幽的情怀。

  这古道,这茶亭;磐安又有多少条这样的古道,多少个这样的茶亭,静处在群山之中,为我们所不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