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与制茶的发展史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可见饮茶是从神农时期开始的。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知,那时候所谓的“饮茶”是做药用的。方法也只是简单熬熬茶汤,治疗疾病而已。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饮茶,一直到唐朝时期才开始。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随着陆羽对茶的研究和《茶经》流传,进一步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而此时唐朝茶饮文化也进入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饼茶代替了以前原始的腌制法,制作方法也相当的严格,一般说来要经过采茶、蒸茶、捣茶、拍茶、焙茶、穿茶等步骤。而且其中还必须讲究天时地利等诸多条件。制作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唐朝时期,饮茶方式是一种所谓的“煮茶”也就是常说的“唐煮宋点”。

  大致方法是将茶饼置于火上烤。当到“虾蟆背”(《茶经》中语)的时候再取下捣成末,候水二沸的时候(即水将全开,气泡成鱼眼珠般大时),再将茶末倒入水中,并进行搅拌,同时舀出一勺茶水候汤。此时也可在汤中加入少许盐、姜末、橘子皮等调味料。大约半分钟后,加入刚才舀出的茶,以止茶汤的沸腾。这样茶才算煮好。至于好不好喝。本人没有试过,所以也不便在此妄下结论。

  到了宋代,对茶的品质、品饮技术更是精益求精。

  宋帝皆嗜茶,尤其是宋徽宗,亲著《大观茶论》更不惜重金寻找新的贡茶品种。因此饼茶、团茶不断发展更新。制茶饮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赵汝砺《北苑茶录》记载的制茶法,较唐朝制法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基本为采芽、拣芽、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七步骤。同时,宋朝也开始了我们现在的散青茶制法,为后来散茶的大范围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的品饮方法和唐的方法差不多,只是一些步骤有变化而已。最大的变化是不把茶末直接放入水中,而是先搅成膏,后用二沸水缓缓冲入膏中,并以茶洗不断搅拌、击末,整个过程称为“斗茶”而制膏等步骤称之为“分茶”注水调膏称之为“点茶”。

  到元朝时期,团、饼茶渐渐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元朝末年又由“蒸青茶”改为现在的“炒青茶”。

  明朝时,团、饼茶已经不再流行,完全退出了市场(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除外),炒青散茶则大为流行,明人许次纾《茶疏》所记载的就是炒青茶制法。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也不在使用以前的煮和点了。甚至茶汤中也没有了调味的盐、姜末等。一直到现在。

  现代茶的制法和饮法,各茶种制法大体沿袭明、清两朝,偶有艺术茶类比较特殊。在国内,江浙一带习惯于清饮,即不添加任何辅料,以近于80度的开水冲泡,最大程度的保持了茶叶的本色,也较符合茶道的基本精神,即“清、雅、真、美”(茶道的精神比较多:有台湾茶道、武夷茶道、日本茶道等)。此外还有最南部地区以福建、台湾为代表的功夫茶;北方以北京为代表的花茶;西北地区以藏族为代表的茶砖煮茶法……等等,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