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城内「掘地三尺必有宝」。1997年底与1998年初春,唐城考古队在老城区大东门街南侧,为配合皇宫花园基建工地,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清理出中晚唐两期东西流向的木结构排水沟遗迹,沟内堆积了成千上万件陶瓷器残片和完整器物,全国著名窑口的产品在这里都能寻觅到,而且数量众多,品种齐全。
在清代地层内还清理了六口水井、窨井遗迹以及在清代地层的底部出土两根带铭文的金条。两根金条成长方形薄片状,重68.1克,一根錾刻名文为「周九郎记□十分金」,另一根为「…□十分赤金」铭文。六口清代古井内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青花杯、盘,尤以伴出的宜兴生产的紫砂茶壶、汤匙等最为珍贵。一次出土近五十把紫砂壶,在扬州是绝无仅有的,这在全国文物考古活动中亦不多见。
六口清代的古井分布于探方的中西部,紫砂壶主要出土于编号为丁2和丁6的古井内。丁2为清代老城区市民的吃水井,丁6则是清代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窨井。下面按紫砂壶的造型分三类介绍。
紫砂圆壶︰出土于丁6内。此类壶数量最多,约有40把。壶之口径、高度差异不大,造型则基本一致。以其中一件例举︰圆壶,连盖通高14.3公分、口径7.2公分、腹径12公分、底径9.6公分、流口径1.2公分、假圈足呈凹进0.7公分。直口,短颈,鼓形腹,假圈足,扁环形单股把柄,壶流短直,上细下粗,流口前端斜削,基本与壶口沿齐平。全盖高6公分,带子口,钮作圆珠形,中心有一个细小圆形的排气孔,钮下一圈凹槽,可供系绳使盖不易损伤,制作规整。此类壶分赭色、朱砂色、桔红色、黑色、灰黑色五种。外表都有黄白色金刚砂颗粒,或疏或密,有的满布器身,形如桂花,俗称「桂花砂」,并有云母的细小颗粒点,在光线下闪亮。腹部铭文仅有两种,刻「玉峡」、「玉峡泉」楷书。壶底中心仅有一件戳印方框阳文篆书款「元章」
球形壶︰出土于丁6内。仅有1件,壶流脱落残缺。壶通高10.7公分,口径7.8公分,腹径13.7公分,底径8.5公分。敛口,球形腹,假圈足。壶表面呈朱砂色,胎质淘洗极精细,基本无杂质,但仍有云母细颗粒点。足内戳印方框篆书款,方框内有3个篆体字,分两纵排,左边两个字,右边1字,并用阳文竖线隔开,依稀可见「□□水」。
方壶︰出土于丁2内。仅有2件,基本完整者1件,系碎片黏接而成。壶通高14.8公分,方口纵8.3公分,横7.3公分,最大腹径11.8公分,底足纵11.1公分,横10.1公分,方流口径0.5公分,假圈足凹进0.5公分。直口微敛,腹部略鼓,假圈足。方形曲状流,扁环形宽把柄。腹内流孔呈梭形,长约8公分,宽为0.6公分。外底中心有一方框形印章式戳印款,为篆书,字迹纤细,铭文可辨认为「荆溪所制」。与之相配套的为灌顶式方形盖(,盖高4.2公分,带子口,桥形钮,钮下有一个圆形排气孔。
另外,还出土两种紫砂器物–汤匙与小碟。
紫砂汤匙︰出土于丁2内。有6件,仅1件完整。匙部宽4.2公分,长7.4公分,柄长仅4.2公分,匙深1.2公分。匙部较大,柄相对于匙部略短小,匙口与柄外沿下划一道线凹弦纹,并在匙与柄衔接处的背面戳印长方似阳文「↑」字标识。
紫砂小碟︰出土于丁2内。有5件,皆残缺。通高2.2公分,口径8.3公分。敞口,圜形底。碟内施褐色釉,釉面粗糙,有较多气泡孔。
此次出土的紫砂器皆为日常生活实用品,造型单调,但数量众多,使我们有机会对这批紫砂壶的烧造工艺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第一,这批紫砂壶的陶土原料从壶的色彩上判断主要采用两种︰一种用紫红色和浅紫色的紫砂泥,经氧化焰烧成后,壶的胎色多呈现赭色和紫棕色。另一种采用红棕色的红泥,制成坯后经氧化焰烧成,胎色呈灰黑色,器表云母细颗粒点,彷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其中也有几片标本,外表呈灰黑色或黑色,但里壁胎呈紫色或朱色,这可能与窑内的烧成气氛相关。窑内通风不畅,匣钵内的壶处于还原焰的气氛下所致。
第二,这批紫砂壶的壶身主要采用挡坯成型,即泥片镶接而成,与瓷器上的拉坯成型相异。前两种类型的壶,其内壁有明显的泥片衔接痕迹,泥片的接头是个缺陷,制作者煞费苦心,使之撇开人们的视线,巧妙地隐蔽了缺陷,增加了壶由内到外的美观性,同时将流或把柄安装此处,使泥片的接头更加紧密、牢固,不易破裂。
方形壶则采用四块泥片镶接,接头处有明显的挤压痕迹。壶口沿、底、圈足皆为后接,圈足的黏接面不够紧密,容易脱落。
壶把柄与流黏接于壶身,两者的联机把壶各分一半。先说把柄,模制,大小相若,为圆身扁环形状,由上而下渐小,便于手的把持。如果把柄黏接于泥片的接头处则不易脱落,而黏接于泥片接头的对侧则易脱落,原因在于黏接柄时,用力黏接挤压,使柄与壶身的两个接触点的胎变薄,脱落时往往连胎拔出。
再说说壶流,从残缺的十多个圆壶流标本来看,它们大小基本相同,可能为模制,呈圆管状,上小下大。安装壶流时,先在壶身挖圆形洞,洞比流口大三分之一左右,然后直接把流黏接。由于流与壶身接触面积小,故容易脱落。这种方法与羊角山古窑址采用打洞捏塞法安装壶流不同。方形壶流为模制,在安装流时先在壶身挖一个梭形孔,再将模制好的方形曲状流对接,由于流与壶身接触面积大,黏接牢固。
壶把柄、流与壶身的黏接,构成了壶的整体。把柄、流与壶身三者之间,从高度上看,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一般地,柄稍微低一点,流与壶口沿平直;从器物的整体效果来看,圆壶身与高耸的盖组合成近似三角形,壶的重心在底部,大把柄与斜直形的设置,器物显得更为匀称、协调,美观大方,朴实中见艺术。
第三、壶盖共有两种,分方形盖、凸形盖。它们的做法基本相同,盖的顶部先以模具制作,对模具压好的坯加以修整,并将盖沿部的坯向内折卷,子口即安装在折卷的坯胎上。子口胎较薄,易损坏脱落。安装子口时,沿部微内敛,便于开启。凸形盖的钮呈圆珠状,陶工在安装珠形钮时,先将钮的底部挖空,钮与盖身的接触面减小,造成钮容易脱落(如图15)。方形盖为桥形钮,钮孔较大,便于系绳。
第四、紫砂壶的铭文及款识。总的来说,铭文款识较少,仅圆壶的腹部刻「玉峡」、「玉峡泉」楷书,刀法遒劲有力。底部皆为戳印阳文方框款,仅3件。「元章」二字较粗犷,笔法欠流畅,欠圆润;其它两件,由于戳印模刻字较浅,文字纤细,故戳印文字不清。
这批紫砂壶出土于清代地层内的两口井里,也就是说这批壶的下限年代不会晚于清代,但要考证其处于某一确切的时代,我们首先从与之伴出的遗物着手。相伴出土的遗物主要为大量的青花瓷小杯,盘以及少量的碗等。青花瓷小杯数量达672件,但杯的花纹单调,内底一律绘青花洞石花草纹。青花瓷盘的数量为其次,纹饰主要在内壁绘青花双凤戏牡丹图、卷草龙纹、云龙纹、洞石竹菊图、喜鹊登梅图、折枝牡丹纹、柿蒂纹、折枝瓜果图等,这些基本为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民窑常见纹饰。在青花盘的外底还有一部分铭文款识,分吉言款和斋堂两种︰吉言款有「益有鼎玉雅制」、「忠友美玉雅制」、「玙璠珍玩」、「圣友宝石雅制」、「慎友鼎玉珍玩」等,属康熙时期铭款;斋堂款为「还古斋宣和式」、「丽兴美玉堂制」两种。斋堂款的种类极为繁多,《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称堂、称斋者,帝王、亲贵、达官、名匠皆有之。……」对上述两个斋堂款的考证缺乏足够的资料,但带有「宣和」的款识颇有些掌故。「宣和」为北宋徽宗的年号(1119-1125年),宋徽宗赵佶是一个纨裤子弟型的帝王,并能书、善画、好古。他在位期间于汴京设立官窑,南宋人顾文发在《负暄染录》里明确记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和或宣和窑即北宋官窑的代称,专为宫廷烧制瓷器,贡瓷中流传下来的器物或瓷器图样,成为后世竞相仿制的样式。雍正时期,曾在仿制器物的外底书伪托款识「宣和年制」;干隆时期,在釉里红葵式洗及釉里红水波纹葵式洗外底书写「宣和窑蒋祈」款。由此可见,上述两件斋堂款的时代定在雍正、干隆时期更为稳安些。巧合得很,1984年在南海打捞出一艘欧洲商船,船内十五万件瓷器完好如新,其中有1件青花折枝牡丹纹盘(详见宋伯胤着《紫砂苑学步》第120页,台北唐人工艺出版社,1998)与此次出土的青花盘如出一辙,造型相同,酱釉口沿、边饰都一致,只是青花画意布局略有变化。沉船的时间为清干隆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1752年1月3日),由此可以印证我们对扬州出土青花器年代判断的一致性。
款识年代特征
再说一说紫砂壶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早期宜兴紫砂壶制坯方法主要分挡坯成型(捏作)与印模成型两种。捏作车坯大约在明代至清前期多采用此法,扬州出土的三类壶均采用上述方法,时代约略在此时间偏后段上。三类壶都使用篆书印章式方框款。「元章」二字应为工匠人名,苦于无资料可藉,无法寻清确切的年代。香港著名紫砂研究者罗桂祥先生曾着《宜兴陶器(英文)》,书中概括出了紫砂器的署名与年款的特征︰万历年间,以欧体、楷书刻于壶之外底,以时大彬刻款最为典型;明、清之际刻名与印章并用;康熙以后刻字减少,壶底用印外,或于盖印,把下盖印。由此观之,扬州的紫砂壶时代约在康熙以后。综上所述,扬州出土的紫砂壶的时代在康熙至干隆前期。
从出土器看扬州的饮茶习俗
我国的饮茶始于秦代,而盛于唐。扬州的饮茶之风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在宋人编《太平广记》卷七。「广陵茶姥姥」条载,茶姥「每旦将一器茶卖于市,市人争买」。入唐以后,扬州自身产茶于蜀冈丘陵,而且茶质优良,「味如蒙顶」,再加之天下无比第五泉的大明寺水,扬州人「烹绿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瓯」(新罗人崔致远《桂苑笔耕集》),「金鼎」为煎茶之具,「玉瓯」即为饮茶的玉盏、玉盅之类,它不仅反映扬州人的富有,更体现出扬州饮茶的风尚。
降至宋代,扬州的产茶属官自置场,督课园户茶民采制,专门作为贡品,贡茶场所在「时会堂」、「贡春堂」,扬州太守欧阳条作《时会堂二首》,其中一首为「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宋代扬州制茶情况可见一斑,饮茶之风盛更为考古发现所证实。
1992年考古队在配合汶河路改造进行过考古发掘,在升明桥东北侧曾发掘出一座完整的宋代茶馆遗址,有完整的茶炉以及用于提高炉温的风箱台座遗迹,在炉灶西侧为砖砌明沟遗迹,汇入汶河,在明沟内出土达百件吉州窑生产的黑釉茶盏,这些茶盏制作较粗糙,应为一般平民的饮茶之具。
明清之际是扬州茶事的又一盛期。此时茶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宜兴紫砂壶逐渐成为饮茶风尚。扬州人对茶具情有独钟,干隆年间,扬州天宁寺旁的「香雪居」店铺,专营「宜兴土产砂壶」。不仅如此,「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嗜茶,写茶诗,甚至还在紫砂器上题诗,如「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这首诗除反映他嫉世讽俗之外,也体现出对紫砂器钟爱。清代扬州经济繁富,又多盘商,文人画士云集,饮茶之风经他们的推波助澜,而经久不衰。
扬州此次出土紫砂壶的地点处于大东门街与汶河路交汇处,在其正北面有一座的明代楠木厅。很显然,这里应为茶馆位置。出土的紫砂壶、青花茶盏以及用于盛扬州干丝或点心的青花盘,如果把它们置子桌上,再加上三两个人围在桌旁品茗论事,这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的同时,亦印证了扬州人的一句「早上皮泡水,晚上水泡皮」(意思为早上到茶馆吃早茶,晚上到澡堂泡泡身子)的千古生活习俗。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