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始于唐代,已有 1000余年的历史。在当时以产贡茶闻名于世的建州,每当新茶制成后,茶农往往要展开一场评比新茶品序的竞赛活动,比技巧、斗输赢,不但富有竞技性,而且富有趣味性。有下场参加比赛的,也有围观的群众,场面颇为热闹,犹如当今体坛的一场赛事。唐代称之为“茗战”,宋代称之为“斗茶”,一“斗”一“战”,形象地道出了斗茶的特点。斗茶后从建州传播开去,并不再限于采制新茶之时,也不再限于茶农,其目的也从评比茶的品第转而成为评比斗茶者点汤击沸技艺的高低。日久天长,斗茶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项文娱游艺活动,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好而从之。
宋代是斗茶的一个高峰。身为帝王的宋徽宗赵佶就是一位斗茶高手,不时与群臣斗茶,直至把群臣斗败方才痛快。宋徽宗擅长分茶,点汤击沸,能令汤面呈疏星朗月,巧幻如画,并作有《大观茶论》。他又是一代书画家,其所作的《文会图》是公认的描写茶宴的佳作,整个画面以一座园林为背景,园中场地上置放一张大方案,案周有十来个文人,案上摆放着果品、茶食、香茗,左下角有几位仆人正在烹茶,确实是一个大型茶会。宋徽宗在《大观茶论》的序中谈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策之精,争鉴别裁之。”斗茶即是文人闲士消闲娱乐的一项活动,又是藉此夸豪斗富的一种手段。民间饮茶、斗茶之风也较唐代更为兴盛,斗茶已从制茶者走入卖茶者当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女,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即赌茶者)携有全套器具,一边品茶,一边自豪地夸耀自己的“作品”,充满了对胜负的关注;旁观者的视线都集中在几个斗茶者身上,突出了一个“斗”字和一个“赌”字。
相较帝王将相、市井百姓的斗茶而言,文人学士的斗茶更别具情致,他们往往藉此机会赋诗作词、写字绘画,在文坛上留下许多佳话。文人学士斗茶也重茶叶、茶水、茶具、用火等。宋人江休复在《嘉? 杂志》中记载了一则苏东坡与蔡襄“斗茶”的趣闻。有一次二人斗茶,蔡襄用的茶是上等好茶,且用的是惠山泉;而苏东坡用的茶逊劣于蔡襄,但他用竹沥水煎,最终反败为胜。
斗茶决定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项:汤色和汤花。汤色,指茶水的颜色,以纯白(即无色透明)为上,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诗:“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珠玑。”青白、灰白次之,黄白乃至泛红更是等而下之。汤色可以反映出制茶的技艺。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焙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茶中的叶绿素未除尽;色泛灰,表明蒸时火候太过;色泛黄,表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表明烘焙过了火候。汤花,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品评汤花的优劣也有两条标准:一是汤花的选择,最先以翠色为上,后以鲜白为上,苏轼《寄周安孺茶》诗说:“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绿。”这是评判的主要标准;二是汤花泛起后,看水痕出现的早晚。如果茶末研展细腻,且点汤、击沸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均匀细碎的汤花薄膜(俗称“冷面粥”),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涣散。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出现“水痕”。建安人斗茶,“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茶录》)。范仲淹的《斗茶歌》对斗茶有如下描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水。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盏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其中说到斗茶用的茶盏,所用的是“紫玉瓯”,那是越窑烧制的紫瓷盏,后用建州窑所烧制的黑釉盏。至于为什么重白色尚黑盏,宋人祝穆在所编《万舆胜览》中指出:“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据考古发现,出土的建盏在口沿下1.5~2公分处,有一注汤的标准线。盏中汤与线平,恰是斗茶要求的注汤至盏的6/10。汤花泛起,则高出这一标准线;汤花一退,水痕就在标准线处很快显现出来。这显然是为适应斗茶以“水痕”为标准的需要而特地制作的。这种茶盏后流入日本,日本茶道中所推崇的“天目茶碗”实则就是“建窑茶盏”。
元代的斗茶,不像宋代那样刻意求精求细,形式上也不像宋代那样繁琐,更多的是茶艺自然素朴之风的返归。这与蒙古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有关。元代著
名画家赵孟曾仿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而作《斗茶图》,更加突出了“斗茶”的情节,画中四个斗茶者的情态被描绘得非常细腻。
明清两代的斗茶之风远不如唐宋兴盛。茶人之志并不在茶,而在以茶雅志,在茶中寄托人生的抱负和追求,与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佛道诗禅融为一体。明人罗廪对此颇有感触:“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此时幽气,故难与俗人言矣”。(《茶解》)明人文震亨则“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具役,以供长日清谈,夜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长物志》)。爱好品茗的文人雅士,已然遁入隐士般的幽居生活。与此相反,茶道在民间反而得到快速发展,这就是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潮汕一带的“功夫茶”。“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功夫茶在各地的程式不尽相同,这里以闽南的功夫茶为例略加说明。客人按辈份或身份地位从主人右侧起分坐两旁,待客人落座后,主人便开始操作。首先是赏入茶,润茶(即冲茶),泡茶。茶泡好后,主人就为客人斟茶,斟茶也颇为讲究:运壶,用拇指和中指捏住壶把手,提起茶壶,沿着茶船船沿悠然运行数周,以便让壶底上的水滴入茶船,免得斟茶时滴入茶盅,有人美其名曰“游山玩水”;功夫茶讲究“高冲低泡”,即将大小仅容一杏的茶盅一字排开,让壶嘴贴着盅面依次轮流着斟,令盅里的茶汤均匀,体现着一种公允、平等的精神,有人美其名曰“关公巡城”。茶斟好后,主人将第一杯茶献给座上位于首席的长者,名曰“敬茶”。之后,众客举盅向主人表示敬意。然后,客人们或观茶色,或闻茶香,细酌慢饮,再三玩味,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的茶叶和饮茶之俗,后随佛教文化的东渐而播及日本和朝鲜。唐太和二年(828),朝鲜使者金大廉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朝鲜。隋开皇年间(581~600),中国饮茶风俗随佛教文化传入日本。至我国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即日本圣武天皇六年),日本文献已有宫廷举行大型饮茶活动的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到浙江天台山研究佛学,翌年归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籽。次年,空海法师由中国返回日本,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播种于京都的高山寺等地,开日本种茶之始,据说他回国时还带有中国制茶的石臼和中国蒸、捣、焙等制茶技术。在他归国后所写的《空海奉献表》中,就有“茶汤坐来”的记载。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日僧荣西到天台山学禅,又由浙江带回茶籽种于佐贺县,并把“茶宴”、“斗茶”仪式带回日本,发扬为独特的“茶道”。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