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 夏季养生 秋季养生 冬季养生

春季防燥需去火

春季养生 | 作者:网络 [投稿]

  温暖干燥的春季,人体内热较旺,所以春季“上火”的人比比皆是。

春季防燥需去火

  一般来说,“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症状重、来势猛的属实火;症状轻、时间长又反复发作的是虚火。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除了气候因素外,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当、消化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导致体内产生各种“上火”症状,如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燥、烂嘴角、牙痛等。所以,增强预防意识,人们才会不“上火”。

  春季火气大,传统医学认为,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易扰动人体肝、胆、胃肠蓄积的内热,出现春燥;加之气候干燥,使人们感觉到不适,而此时,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丢失,而且天气变化反复无常,较难保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易致生理机能失调而致“上火”症状。

  而在都市生活中,“上火”的症状也突出的表现为“热气”,其主要有三类:首先是休息不够。休息不够会导致体内的阳气浮越而出现“火气”的种种表现,不过这种火气是虚火,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用寒冷的清热解毒类药物或食物,很可能会导致“火气”更加严重。

  其次,中医有“七情化火”之说,意思是忧郁、愤怒、思虑过度等都会使身体机能失去平衡状态而生“火”。

  第三是饮食不当。如进食煎炸熏烤的食物、过量饮酒、吃太肥腻食物等等,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些热性食物,过量进食又会造成消化不良,食物积聚在消化道内,也会导致“热气”。

  “火”分几种

  中医不仅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以下几种:

  心火: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是人体的主宰,而心火则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如果心火太旺,便会出现心烦、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黄等症状。常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心泻火。

  肝火:古人云:“暴怒伤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狭窄,沉郁寡欢,遇事心烦易怒,从而导致肝郁气滞而肝火上炎。表现为头痛、头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胸闷胁疼。中医常用龙胆草、夏枯草等药调治,可获良效。

  胃火: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过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积”,生热化“火”,以致胃火炽盛。症状为胃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龈肿痛等。多以山楂、生石膏、铁树叶等药物泻胃火。

  肺火:或因气候骤然变化,身体不能适应:或由于劳倦过度,消耗了超量的体内阴液,从而引发肺火亢奋,这在老年群体中是比较多见的。其表现主要是呼吸气粗、高热烦渴、咳吐黄稠痰,甚至痰中带血。中医多用黄芩、桑白皮、甘草等药物清肺火。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