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云法师(1919~1986年)江苏如皋人,俗姓许。法名实泉,字醒世,号煮云。年十九,依参明披剃出家。二十三岁于南京摄山栖霞寺从若舜受具足戒,继而肄业于该山律学院,旋入镇江焦山佛学院,再进上海圆明讲堂。1950年来台,受任为医院布教师。又鉴于台东、花莲、澎湖等偏远地区,听闻佛法之机缘较少,乃率领弟子深入台、澎各乡镇,弘法说教。此外,曾多次出国,足迹遍及东南亚、东北亚,乃至北美洲等地。
煮云法师,俗家姓许,名秀明,江苏省如皋县人,一九一九年岁次己未的二月二十三日,生于如皋县七里缺一个贫农的家庭。由于家里太穷,兄弟姊妹众多,幼年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八岁才随著五哥、六哥进入私塾,断断续续的读了几年书,十四岁那年,到一家香铺做学徒。香铺,就是售卖拜佛菩萨、拜神所烧的香的铺子;学徒,在那个时代就是管饭不给工资的小佣工。每日扫地打杂,招待主顾,如此过了四五年。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八年抗战开始,一九三八年,日寇占领如皋,本来贫困已极的许家,经过日本人烧掠后,更是一贫如洗,生活陷入绝境,连他做学徒的香铺也关了门。他无以为活,就在一九三九年,二十一岁之时,在如皋城北三十里名叫西场的地方,于一处财神庙中出了家。由他的师公参明老和尚代刀披剃,给他起了法名实泉,字醒世,号煮云。 煮云是二十一岁在财神庙出家,由他师祖参明老和尚“代刀剃度”,他的师父是谁,不得而知。农村小庙以赶经忏为业,煮云要随著赶经忏。他三番两次向师公提出请求,希望受戒参学,均遭到师祖的呵斥,最后向煮云提出条件:要他为常住赶三年经忏,然后由他去受戒参学。这样到了一九四一年,条件期满,他才赶上南京栖霞山寺的春戒。戒期圆满,就留在栖霞律学院受学。在律学院,他受过难堪的奚落,煮师在忍辱的精神和求学的毅力支持下,不为所动,只坚持要读书,那当家师也无可奈何他,只有任他读下去。
一九四三年冬天,律学院读完,他想进入焦山佛学院深造,又遇到类似的情形。焦山佛学院是中国最有名的僧伽学院,他和星云、广慈二师同去请求入学,因正在学期中间,先随班旁听。他在班上成绩很好,但当第二学期办理入学手续时,副院长东初法师也是嫌他年龄太大,让他仍做旁听生。事实上,他不过二十五岁,但以环境不好,营养不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
煮云法师就这样到了上海,为现实生活所迫,不得不住入以赶经忏为主的清凉寺,仍过著赶经忏的生活。到了一九四五年,圆瑛老法师在圆明讲堂设立了“楞严专宗学院”,招收了三十多位学僧,圆老亲讲《楞严经》。煮师赶上这个机会,入院受学,亲近圆瑛老法师。不幸一九四六年春季,圆老突然中风,昏迷数日,醒过来也不能讲课,学院无形中停办。煮师无奈离开上海,到松江天马寺暂住。一九四七年初春,普陀山法雨寺春季传戒,煮师受聘为悦众,这样他到了普陀山。戒期圆满后,留在山上阅藏。同年八月,到普陀山的前山普济寺,听诚一法师讲《法华经》,就留在普济寺客堂任知客,在此结识了该寺的当家师慧顗法师,以此种下了他们三十多年后为师徒的因缘。
一九四八年,煮师又转到双泉庵任职事,到了一九四九年,战火蔓延到江南,普陀山也一片混乱。这时以刺血写《华严经》为人敬仰的寿冶老和尚,在山上百子堂闭关。同时在山上闭关的,还有妙峰庵的妙善法师,双泉庵的尘空法师,及梅福庵的德源老和尚。德源老和尚在关中听说后,他首先“破关而出”,把另外几位──百子堂的寿冶法师、妙峰庵的妙善法师、双泉庵的尘空法师等,一一都“闹”了出来。
这时,寿冶老和尚也觉得普陀山待不下去了,带著两个徒弟往定海沈家门候船,想往福建去。这时煮云和另外几位年轻出家人,在茫然无所适从的情形下,就跟著寿冶老和尚一起走。在沈家门等了几天没有等到船,寿老身上带的钱不多,他不好要别人不要跟他走,只好叫自己的两名徒弟重回普陀山。又候了两天,普陀山双泉庵的住持由上海回来,劝大家不要走,跟他回去。煮云、尘空等几个人就又回到普陀山。未久军队到山上征兵,年轻的出家人都要跟军队走,就是在这情况下,煮师跟著军队到了台湾。
一九五一年春天煮师由后里去游览狮头山,这时来自青岛湛山寺的慧峰法师也在山上,二人由此结识。下半年,他商得五十四医院同意,脱离军队,常去亲近慈航法师问法。一九五二年四月,慧峰法师在台南体育场建护国息灾法会,请煮师去帮忙。法会圆满,台南弥陀寺请他任监院。为时不久,以人地不宜离开弥陀寺,搬到附近的一位信徒家中,那位信徒家中也十分局促,只好在人家走廊下支一张床,再以板子遮起来,如此住了半年之久。原来外省法师,不大为地方人士所接纳,甚至于佛教会也不接受他们入会,寺庙也不接受他们挂单。一九五一年下半年,他突破困难,在清水寺借地方打了一场佛七,这是他在南部打佛七之始。
一九五三年元年台南大仙寺传戒──这是台湾光复后第一次传戒,智光、太沧、道源三老任三师,煮师和慧峰法师都受请为尊证。这时《菩提树》杂志已经创刊,主编朱斐约请煮师撰稿,他开始搜集资料,撰写《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在《菩提树》连载。这是他撰著之始,从此以后,他的著作就源源不断的问世了。三月,他应台东佛教支会之请,在台东举行了一个月的布教大会,会后并到各乡镇演讲,为台东佛教造成了一阵轰动。
煮云法师对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之贡献可谓至大且巨。1986年8月9日报终生西。法师之传世著作有《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煮云法师演讲集》、《佛教与基督教比较》、《病患指南》、《金山活佛》、《皇帝与和尚》、《佛门异记》(大陆版改名为《佛门故事大全》)、《东南亚佛教见闻记》、《弘法散记》、《精进佛七日记》、《大专青年精进佛七专辑》、《精进佛七感应录》等。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