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双跏趺坐
也名结跏趺坐,两种方法:
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名如意吉祥坐。
二、反之,名不动金刚坐,如此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假使初学静坐,或年事已高,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单跏趺坐
也名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
一、是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为如意坐。
二、反之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
盘腿可以减短血液通道,其心容易入定。四肢缩心必宁,四肢舒心必散。
金刚坐-是右脚在上,此姿势会使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摄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是这种坐姿跟你的右肾功能的发动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用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你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生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肾脏还没关系,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着重吸收营养成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用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这跟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若用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
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
如果是有打坐经验的人的话就要把左脚板放出来外面一点,那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双盘,也就是标准的跏趺坐。
左脚放好后,再把右腿盘起来,这双脚能盘得很紧,力道就很强,逼得足三阴脉会发动气机,足三阴脉都走内脏-脾、肾、肝这三个脉。足三阳脉是膀胱、胃、胆等三,气是由头走入脚端的。
你也许会说:我已经是很痛了,怎么能够再摆往外摆出来一点呢?静坐有经验的人,用哪一个姿势,摆什么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去体会一下。简单讲:如意坐是左脚在上,把正定手印摆出来,如果那一天觉得这个姿势不好,没关系,换个脚,右脚在上就是金刚坐。金刚坐一盘,右腿在用力,间接的气就被逼到右肾,右肾为什么叫金刚?哦!原来金刚坐是会刺激右肾脏气源。刚开始学的人,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右肾会比较容易打通,这就是金刚坐的好处。
真气,在瑜伽的术语中经常叫能量,也叫普那那,它的的起源有三个部位:一是丹田(瑜伽之腹轮也),二是肾脏(瑜伽之脊根轮也),三是会阴穴(瑜伽之海底轮也。前阴跟后阴的中间点)。
跏趺坐,俗称双盘-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内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老师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当然我们也不必这么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换一个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刚开始学的人脚很硬很痛,那是代表老化,所谓“人老先老腿”。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先用单盘再改用双盘。痛时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那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体会那个痛,看电视、聊天时都要学盘腿,从10分钟,20、30 分钟一直加,到了两个月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
在静坐中气(能量)的流行是这样的:跏趺坐下盘气较旺,若用单盘气会往上盘走。所以双盘能够慢慢熬30、60、100、120分钟的话,以后基础够了,学什么都比较快。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打坐时脚、手姿势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身体气的分布的。
初学静坐,脚、腿、腰部会痛。此痛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为打坐姿势的不习惯,双脚双腿挤压造成疼痛,如脚掌、小腿关节连接处、膝盖处;另外,腰部在静坐中要求端正矗直,与平常的状态有异,加之肾气的能量比较亏虚的人,容易腰痛。二为能量发动,经过以前旧伤(宿疾)处,引发治疗的功效的反应而造成的疼痛;三为能量发动非常强旺,要通过主要穴道时不易通过之故,更会引起剧烈的疼痛。
这三方面的疼痛是依此次第进行着,第一层次的疼痛多发生在初学打坐者身上,要能忍耐多坐就可以克服的;第二层次的疼痛是能量已开始发动,已有能量循经络气脉行走,通过以前受伤的宿疾,因气要通时在修复中,故会引发疼痛;第三层次是最难通过的环跳穴(胆经、膀胱经),若此处能通过的人,一般而言,就能用双盘久坐,也就较容易进入三禅以上的层次。
能量的基础在下三轮:海底轮、脊根轮、腹轮。它们是能量的基地与发源,相当于道家所谓的“精”的能量中心;其他的四个轮量中心是能量的发挥与运用的中心。它们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心轮、喉轮相当于道家所说的“气”的能量中心;眉心轮与顶轮相当于道家说的“神”的能量中心
练习爆发功力的双盘功夫可以清除精中浊火,去湿气,可以大幅度的刺激精脉,炼化成爆发功力,能够达到许多不可思意现象。
练习45分钟后,两腿就变成又麻又凉了,而且发紫;过了两个点后,两脚开始发红,全身升温;到了三个小时后,体温倒变成凉的了,而且有一股力量在腰间涌动,那时候简直有一万条理由要解开双盘,可是火候不到是不可以放开的,必须把腿盘出血点子。经过多次的训练,这些血点子会变得痒痒的,并且变红,有少许黄水渗出,这是精中浊火、湿气在往外拱,这时不能动,更不能挠,得忍着。因为火候还是不到,等两腿表皮略有轻微溃烂时,火候正好,一定要用新鲜温热的豆腐渣将两腿完全箍住,约两寸厚,待豆腐渣凉透后除去。经过几次后精中浊火、湿气排净了,腿自然就好了,而且全身皮肤会有个变化。总而言之说起来简单,等做起来就知到是如何的了。
初学静坐,两腿会觉麻木酸痛,杂念也难以收摄,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习坐日久,酸痛便会消失,妄想也可控制。
若两腿麻木不能忍时:可以将腿上下交换,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盘腿坐。盘坐两腿麻痹,则有三种原因:
一:因人生来骨骼柔软,开始便能单盘或跏趺坐,
二:要经三五个月或一年,始能单盘或双盘,此是血气冲过骨节所致。
三:有些人坐虽经数年,仍旧无法单盘与双坐,这是气血不通所致,一旦气血忽然畅通,立刻坐一小时亦不觉麻木,所谓:气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双腿盘坐,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二小时,身心反而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
不静坐没有觉得念头多,一静坐反而觉得念头多起来,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
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会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
入静后经常出现的主观感受有:头脑清醒、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现温热、清凉、肌肉跳动、轻浮、重坠、松弛、紧缩、热气感、电流通过感、皮肤有蚁爬感,麻软舒适等感觉;尤其是头顶心百会穴、双手心劳宫穴、双足心涌泉穴会出现热、麻、跳动感。同时,外肾亦因精气充沛而产生勃举现象。
也有的感到整个身体或某些部位变大、变小或感觉不到存在,有时出现全身如一片白云冉冉向上升飘。仅有一丝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种颜色,方向、位置或时间观念不清等等。
全身轻安自在,酥绵快乐,如沐温泉之浴。
古人对此早有观察,总结为两个八触,即“十六触”景象,袁巩在《静坐要诀》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种触景,即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捍、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坚、八软。上述主观感觉的出现均属正常现象。
口内:坐时舌抵上腭,坐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古人称口水为「玉体仙酱」,道家称为「玉液还丹」,或「长生药酒」或「炼津成精」等,其功用可以灌溉五脏六腑,促进消化不良,增长脾胃,镇定神经。
腹部:心念注意丹田日久,腹部会充实,下腹膨而坚,非常适意。
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时有泻肚现象,每月一至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时,将腹内郁积逼出,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有时水泻一日多次,如果身体有力,腹部并不难受,这是将你体内的污垢、秽气从大便排掉,这是好事,不要担心。
骨骼:全身骨节松软,神清气爽,令人获得健康快乐无穷佳趣。
身体:有时发生身体震动摇摆,指手画脚等情形,这是正在疏通气血结滞不通所致,这是由内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
或觉某部分痛养,重如泰山,轻若鹅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下沉,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像,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
由于气血走动,身理会发生变化,血气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以是静坐若久,血气充沛,会将脉络打通,上下通行无阻。有时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
景象:坐到极静的时候,有时会出现种种幻境,这些都是虚幻不实的,不去理会,不会追求,幻境自然会消失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