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太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种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着腰,手里拿着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心,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由此就不去游玩,回宫去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行愿,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的在那里跑来跑去,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着,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是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复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又看到一簇人抬着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象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象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最后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太子听后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着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象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睺罗。罗睺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着罗睺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睺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睺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希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统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①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②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③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④象宝。大王坐在白象王身上,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⑤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具足。
⑥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⑦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应,人人满意。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不同。第一是铁轮王,他能够统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下。净饭王听了仙人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护,不令太子离开皇宫。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您的夙愿忘记了吗?”太子说:“你是谁”答曰:“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走出皇宫。”天人说:“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了。”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陟,就由四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着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护持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太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夙世的业障。”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做发塔。事前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同时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恋,悲哀忧愁。”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句句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着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兰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象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着。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里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销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