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是一件初入佛门就被要求做到,可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做不好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谈论“发心”时往往都会指明或隐含一个前提;如“发菩提心”、“发勇猛心”、“发长远心”等等,这些前提代表我们对内心状态的期许,或者说,我们想要控制内心转向这些目标,所以发心不仅关乎修行,更代表了你对生命目标的选择,也是生而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正向的发心就是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声荣誉、消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发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纯粹是看你的发心,靠你的发心。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因地说的就是发心。发心决定造业的方向,决定造业的大小。
发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控制好发心,就控制好了你生命的走向,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但是我等凡夫的心一直都沉溺在无明幻海的波涛之中,随着情风业浪上下翻腾,要控制谈何容易,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自己的主人翁,让发心二字不落入妄谈之中?
我觉得可以用“系统工程”这个比较现代的视角来理解发心这个古老的词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发心”二字仅仅是一个口号,初进寺院的人最先听到的“佛教名词”往往就是发心:喊这个口号的人要么是在自我麻痹的找理由,要么就是在借酒撒疯的忽悠人。尽管你做了一系列冠以“发心”二字的动作,可你的心好像还是一团死面饼子,没有“发起来”的迹象。那是因为你把发心这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发心追求的不是那一瞬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能持续下去的新状态,换而言之,是更新操作系统,而非给旧系统打补丁。
你扫地、洗被子、印经、充其量就是在贪嗔痴的旧系统里打一个福报的补丁,让这个系统有更多运行的资本,而非更新成为更加殊胜的解脱或菩提系统,嘴上说是在“发心”,其实就是积福而已。用系统的眼光来审视的话,这种“发心”所采取的措施只是使事物从同一个系统内的一个状态迁移到另一个状态,系统本身的结构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而系统的行为也没有发生改变,有时反而得到了加强。
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其中一人指出另一人多么无理荒谬并不能改变两个人正在冲突这个事情,反而可能使两个人吵得更厉害。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观念是:“问题不仅仅出在问题本身”。以菩提心为例,想要正确的发起,在因行时要六个步骤: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才能得到菩提心这个果,属于“一果多因”。
所以这个步骤也被成为“七支因果”:我们的目标是成佛,而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菩提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这就是典型的“系统工程”,其中一环稍有懈怠,这个系统就“葛优躺”了。
所谓系统,是由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好比菩提心不仅仅是悲天悯人的情感或向上精进的意愿,前者是“爱见大悲”,后者是欲心烧炽,这些都是修道应舍离的,菩提心其实是它们的组合与升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就系统性而言,发心这件事很像盖房子,钢筋再结实,水泥再坚固,一栋房子,只用水泥能盖起来吗?或者只用钢筋能盖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盖房子是系统工程,水泥也要,钢筋也要,木材也要,钉子也要,其中还有组合、比例的问题,都搭配好了才可以把房子盖出来,发心也一样,怎么可能说你咬咬牙打打鸡血或念几句仪轨就发出来了呢?
就算是发面,只放酵母粉或者只揉面也是发不起来的,可人们总喜欢干这种显而易见的傻事,希望凭借单调的因得到复杂的果,在一个因素上死下功夫忽略其他因素,这样做的话,即便短期见到效果,也无法持久。有点健身常识人的都知道:运动的目的是到达人体代谢的新平衡,而不是单纯的减肥或者练肌肉。三分练七分吃还要心情愉悦,良好的睡眠也必不可少,这些因素综合下来才能更新你的代谢系统,使身体更加健康。
所以好的健身教练绝不会推荐什么“十天瘦成闪电”“二十一天减一百斤”的课程,因为快速见效的背后往往是身体被强力手段(如极大量的运动、严苛的饮食控制等)暂时控制在一个非平衡态。
由于强力手段通常对身体造成很大压力难以长期维持,也就无法促使身体内部产生适应性变化,因而见效快消退起来会更快,搞不好还会留下不可逆的功能性损伤。发心这件事也一样,忽略它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只顾着一味蛮干,轻则失败受挫,重则信心全无,你可能会再也不想发心。
而一旦通过正确的方法发心成功,进入新的平衡态,你就可以不用那么费力的去作意和拣择内心状态,达到内心世界的“无为而治”,这种状态也叫作“无功用行”,像武侠小说里的“上乘内功心法”,一旦启动,哪怕平日里睡觉、呼吸休息时,都在不断地自发修行内功。此时即便再次遇见令你发心退失的因缘,你也可以熟视无睹不为所动,就像极乐世界没有五浊之名一样,正确的新系统里不会存在老问题。
很多人发心退失后不去找问题出在哪里,只是一味的在发心本身上面下功夫,结果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恒心可嘉,但并非明智之举。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问题在原有的逻辑层次上绞尽脑汁都无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在原来的逻辑层次本身就无解。好比汽车加速,只依靠踩油门踩到底也无法达到需要的速度,这时需要的是换档。而“换档”这个解决办法,对依靠踩油门来加速的人而言可能是反直觉、跳跃的。
不再纠结于发心本身,而是从教理的学习,善法的熏习、习气的革除、慈悲的培养等一系列辅助因素入手,构建一个更高级的系统,让发心这件事情水到渠成的实现,这样的发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发心”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