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佛菩萨面前,我常常觉得自己永远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可我分明已经几十岁了呀!一叶知秋,不经意间,那一根又一根的白发告诉我:我已经不再年轻了啊!有时到超市购物时,常有肌肤白皙紧致面容姣好的美女向我推销护肤品,她们说看你的皮肤又黄又干,细纹好多还有眼袋呀,如果你经常保养就不是这样的皮肤了哇!是的,我总是任由风吹日晒几乎没用过防晒霜。一到冬天脸上像绑着一层什么一样难受。尽管我不怎么关注自己,但还是要买点保湿产品回家,早上出门前用一点,晚上嫌麻烦。不过我也不愿因形象太差在开家长会时让儿子暗暗感到自卑呀!
以前我对学生们说过:“你们认真一点,一笔一划把字写端正一些,好不好?不要再折磨老师的眼睛了。”现在,我也这样自我安慰:我的形象,还不至于那样特别折磨别人的眼睛吧!
由衷敬仰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威德智慧,也仰慕诸佛菩萨的巍巍宝相,那样庄严光明不可思议,岂是世间的语言文字或其它任何艺术形式能够形容和赞美得了的?
可我们毕竟是肉体凡胎,无法与诸佛菩萨相提并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衰老渐渐写在脸上,体质与精力是否也会越来越差呢?好在“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医生们每月都给我打电话,敦促我们去检查。现在看来还得学习并运用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关注自己的身体了。人生在世,本来就不那么容易,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整天病病怏怏地需要人照顾,日子真的会暗淡无光啊!当父母经历病痛时需要我精心照料,当孩子半个月一次放假回家时,需要我为他弄好热腾腾的饭菜,备好换洗的衣服。当看到现实世界中,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中青年关照的老人和孩子,在病痛的折磨中在孤困无助中,默默地艰难地生活着,甚至默默地凄惨地离开这个世界,我的心中除了同情的泪水,更多涌动着的还是无奈的泪水呀!
个人是家庭的一分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再苦再累,中青年都应该成为家庭的支柱,挺起脊梁,帮助风烛残年的老人遮风挡雨抵御冬天的寒意,愿他们安度晚年;挺起脊梁,抚养年幼无知的孩子长大成人,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活得更精彩生活得更幸福······
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就是人生的滋味吗?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回顾42年来,我又快乐吗?幸福吗?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
在现实与内心深处巨大的困境中,又有什么让我感到过幸福的滋味呢?当儿子回到家中,他吃饭时,我在旁边默默看着他笑;他上网时,我也在旁边默默看着他笑。不经意间,他已是我家长得最高大、学历也最高的人了!我希望他在学校能主动帮助老师和同学,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得到关照。那个礼拜六老师电话告知: “您的孩子病了,起不来,您过来把他接回去。”我慌忙乘车赶过去,见他正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你么又病了?是不是感冒了?”我走过去摸摸他的脑门。“晚上穿一点点,半天不洗呢!”班主任老师一旁数落道。一句平常的家长式的絮叨,是些许责备,更是真诚的关爱,直让我内心涌起一股无言的感动与温暖,更使我对这位交谈并不多的中年教师又增添几分感激与敬意了······
作为一位母亲,我常常牵挂着自己的孩子,他吃饱了吗?穿暖了吗?与老师和同学相处愉快吗?混迹于教育一线,我每天面对的却是别的母亲的孩子。
教学相长,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就是校园内的家长,传授知识文化给孩子们的同时,也像父母对待子女般,同样毫无保留地把真诚的关爱、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心灵力量传递给学生们,愿他们更加热情、活泼、阳光!也愿他们渐渐成长为未来英才,好似展翅的雄鹰、奔腾的骏马,在天地间谱写无愧无悔的生命乐章!
“幸福”的定义,就是尽己所能不断为家人默默付出,也同样尽己所能不断为社会默默付出吗?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只有各行各业千千万万普通朴实的工作者默默无闻地努力付出着,才能共创美好的明天,共享美好的未来!
人若只为自己一人而活,就太没意义了。只有为更多人而努力活着,才能使我们不断体会到幸福的感觉。
然而个人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需要给自己定位,当责任大大超出了自我的承受力,就会让人力不从心陷入痛苦的深渊了。
当我沐浴着佛光感受着诸佛菩萨清净的磁场,感到诸佛菩萨那样近,从未嫌弃、远离,庆幸此生因为得遇佛法,才能不断以圣贤为榜样,努力地修身养性,从而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的内心世界!
虽然不是佛前的那一朵青莲,但滚滚红尘中,心之莲花也可以静静地自由地绽放,这,是人生中怎样一种幸福的滋味和心灵的享受啊!
但这种幸福感并非我主动追求而得来的,而是被动地建立在别样的困境沉重的代价上的,我相信普天之下再没人面对过如此的困境、体味过这其中的滋味了。且不说少女时代的炼狱般的煎熬;走向婚姻后,人生经受的种种困苦从未间断,我经历的是更加沉重的压力与痛苦的磨练!尤其是目睹家人长期痛苦却无能为力,让我内心更加煎熬与痛苦。
父亲已经年近七旬了,只有今年很少外出打工。骄阳似火接近四十度的高温,我一天到晚在家扇电扇还动辄大汗淋漓,可是父亲还在推土机上劳作。我只好一次次打电话给车老板,告诉他父亲年迈、身体不好、头脑不很灵活,请他不要再找我父亲做事了。数九严冬,我盖几床被子,一觉醒来,想起父亲还在推土机上劳作,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悲观固执,我都不记得他什么时候微微一笑或开怀大笑过······他的学识、性格决定了他的能力与精神境界,我无法开导他改变他。母亲虽然勤劳善良,但她命运悲苦,从小时候直到现在都一直在经受种种现实与心灵的折磨。至于我弟弟,我也不忍责备他什么,若不是命运捉弄身不由己,也非这般光景了。十年的厄运,已经打碎了他所有的梦想与希望······
我知道这样艰难的局面痛苦的根源,都只因为命运的安排,使他们在无形中要帮助和促使我努力“代天立言,传播天意”,然而世间虽有无数不明因果无所敬畏为所欲为之人,但凡有正常思维的人,有谁又狂妄无知到要“代天立言”的地步呢?试问一个渺小的普通人,如何能够······
可是菩萨当年已经透露了天意,并且不断把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让这种可怕的困境与巨大压力不断化作迫使我不断“写文弘法”的动力。纵然我人微言轻,也丝毫没有逃避的余地啊!天道宏远,佛法无边,我怎抗拒得了?事实上,我也不该试图抗拒。若弘法成功了,便可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我或可仰仗诸佛菩萨加持得到见佛闻法的机会,可以永远地亲近圣贤与圣贤为伍了!
记得十五、六岁时,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可是诸佛菩萨慈悲示现,加上近三十年来特别的困苦的人生经历,现在,我早已是个不折不扣的有神论者了。当佛在心中时,哪怕自己个人深陷绝境,我也不会再绝望了。但一个普通的底层平民,要让自己的认知得到全中国甚至全人类的认同,又是何等的困难啊!
内心深处那巨大的孤独与荒凉,只有面对诸佛菩萨慈悲亲切的眼神时,才会静静地倾诉!既然上天及诸佛菩萨选择了我,我也只能不断祈求无边佛力相助了。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愿意平白无故就作了无谓的牺牲啊!天意的实现需要人为的配合宣传,但若没有天地为之显应,谁又能完成如此艰巨的弘法重任呢?
若“佛法不虚”的真理成功地展现在人类面前,所有的人都能因此而深信因果敬畏天道,就能不断学习圣贤的教诲,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更好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若人人都能常怀善念常作善行,人类文明史将掀开全新的一页啊!
这难道仅仅只是某个普通人要不断被迫直面的艰巨使命,而不是中国乃至全人类都应该共同去面对和成就的千秋伟业么?
真正的科学家为了坚持科学真理,可以无怨无悔地献身于科学事业;难道真正的佛教徒就不会为了宣传“佛法不虚”的真理,而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甚至不惜身命么?
当上天和诸佛菩萨不断地慈悲示现,人类还要永远这样视而不见不为所动吗?
难道无神论者就是崇尚科学的唯物主义者吗?难道有神论者就是愚昧迷信的唯心主义者吗?难道无神论就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吗?难道因为众生不见不信,诸佛菩萨就真的只是一个个古老的传说而已吗?难道不相信轮回与地狱的存在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受苦无间吗?
当诸佛菩萨圣像散发出彩虹般的宝光,可以被科学地解释为光的折射一种物理自然现象而已;然而太多诸佛菩萨慈悲示现,太多的真实感应事例,早已揭开了诸佛菩萨真实存在的真相啊!据网上资料:全球佛像示现神迹;乐山大佛几次闭眼流泪,除了证明诸佛菩萨有灵慈悲怜悯众生而外,难道还有更为科学合理的解释吗?
当事实摆在眼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还不相信佛法的真实,罔顾圣贤地教诲,以有限的生命去造无穷的恶业,以至于无量劫受苦无间,亿万劫都无缘见佛闻法呢?
这是对宝贵生命毫不珍惜的自我践踏,是何等地悲哀啊!诸佛菩萨见众生如此刚强难化,也只能默默流下慈悲怜悯的泪水了······
气候的剧烈演变已经应证了菩萨在1988年所说的预言,就是上天及一切诸佛菩萨为配合弘法促使弘法成功而真实显应。
因为唯有无边佛法才可以拯救人类的灵魂,才可以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才可以使天地安然度过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默默孕育万物,宽广无私厚德载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提升,只有“与天地合德”,才能不断开创更和谐美好的全新天地,构建更幸福庄严的精神乐园······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