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有个不一样的开始。因雪灾受阻,我没能赶回老家和父母共度除夕,在奔向戊子鼠年的那一刻,我和朋友们来到鸡鸣寺迎接新年。人潮涌动,香雾缭绕,诵念观世音菩萨的歌声在一直上空回响,是非常熟悉的齐豫的声音。我们置身其中,很快就被辞旧迎新的喜悦所感染。伴随吉时的到来,大家隆重的烧了头香拜了佛,又下山去点燃了从未放飞过的孔明灯!当一盏烛火悠悠然飘向天空的时候,那一种被放飞了的心情,真有说不出的轻松与欢快!
就让我以这个时刻为纪念,好好整理一下这几年来自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关于信仰,关于生命的来龙去脉,关于自己怎么有幸亲近佛法的点滴。
最初的接触应该是三年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朋友们去浙江普陀山游玩,那时只是纯粹的游玩而已。普陀山原来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需要渡海才能到达,是真正的“海天佛国”。在半个多小时的渡海航程中,船上一直播放着唱颂观音菩萨的佛音,随着海浪的起起伏伏,很有些恍惚。我听说普陀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却并不理解道场的意思,只是觉得神秘。沿山修建了许多庙宇,僧侣们在山林庙堂间散步行走,安详自得。我是一个标准的路人,在他们的世界之外东张西望。顶礼膜拜的仪式和神秘威严的佛像,令人敬畏之心升起,却总有几分陌生和疑惑。
不过,我仍然在普陀留下了和南海观音的合影,在徐徐海风中领受了菩萨的慈悲,一种天然的力量推动着我在此行中若有所思,种下与佛亲近的善缘。
回头一想,三年前能去普陀一拜,正是无上的机缘。
2007年三月,花开时节,我出差回老家武汉,和大学同学铭铭相聚在珞珈山下。
闻名遐尔的武汉大学樱花园落英缤纷,弥漫着宜人的气息。我并没有想到,这次和铭铭的相聚竟会不经意的聊到佛法。
铭铭和佛法的缘分非常离奇。她曾因生病而在大学二年级时休学一年,期间经历了心绪的起起伏伏,后来回到学校,在一次春游时去北京的一座寺庙游玩,她看见一众人等都在排队,便跟着去了,哪知道恰逢该寺的主持举行几年一度的开光大典,排队的都是一心向佛等待皈依的人们。铭铭懵懵懂懂地加入了队伍,也不想错过,就这样皈依了佛法。后来,她回到武汉又偶然结识了一位正在那里讲学的闽南佛学院的法师,并拜为老师,从此成为了虔诚的佛教徒。
我当时听她说到这些还是很迷糊的,只是有无数感慨,一个从前非常入世、时尚的年轻女孩为什么会皈依佛门呢?这是一个消极的举动还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我根本搞不清这个信仰对于人的意义。我盯着铭铭问了很多粗浅的问题,其中最困惑的是——你真的相信人有前世、今生和来世吗?时值初春,花开烂漫,铭铭指着身边的草木跟我说,你看,就像这花儿今年谢了明年还会再开一样,我们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永恒轮回的。
这话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当然毫无异义,但那时听来却是非常震惊的!因为她让我觉得这是在接近迷信,甚至是在接近鬼神,总之是玄而又玄。然后我又反复地问,那你知道自己的前世吗?铭铭告诉我,她的师傅是知道自己前世的,师傅可以看见自己过去的七世,一直都是僧人,到今生还在修行。啊?!我几乎惊讶得合不拢嘴了,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被激发了,我说,我一定要看看佛究竟讲了些什么。她说,我相信你会相信的。
循着这股探究之心,我在铭铭家的书房里发现了赵朴初先生写的《佛教常识答问》一书。
因为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我应该了解最基本的,再次庆幸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赵朴初先生于2000年仙逝,他生前谈论佛法的专著并不多,但这本书却堪称经典,薄薄的一个册子,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足见其身为佛教大护法的威信和对佛法理解的深入浅出。我记下书名,很快就专门买了一本捧读,从此开始了追寻探问之路。
2007年三月,还是接着出那趟差,我从武汉去到了西安。这座皇城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就近走走,很偶然的决定去大雁塔看看,没想到在这里获得了关于佛教的进一步启蒙。
本以为大雁塔仅仅只是一座塔而已,不曾想塔下还有一座鼎鼎大名的寺庙,正是当年玄奘取经归来潜心翻译梵文经典的地方——大慈恩寺。在大西北明晃晃的春光中,大雁塔伟岸而气派的矗立着,玄奘像高高立在塔前,唐僧取经归来的盛况让人浮想翩翩。
慈恩寺里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份嘈杂的香火气,而自有一股巍然的经院学堂的气派。在大雁塔的背后有一座类似博物馆的殿堂,红墙灰瓦,煞是壮观。我看见好几位老外在此驻足观赏,原来是一部关于佛教历史的大雕刻,因为并不太懂,我准备离开,转身穿过长廊时,却在一幅挂图文字下看到了爱因斯坦的名字。我太好奇了,爱因斯坦,他不是一个科学家吗?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难道对佛教有研究?太奇怪了,我必须看一看。
爱因斯坦这样说道——“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是吗?可能吗?为什么?大大的问号!我从小的教育里,关于科学的定义那么唯物,关于科学家的定义那么崇高,它们怎么也相信“迷信”了呢?如果这是爱因斯坦的认为,我几乎没有办法怀疑他,因为他对世界真相的了解不知比我多多少倍!那一刻,我决心要搞清楚佛教的真实面目以及世界对佛教的真实解读,而不能活在一种总对世界有所质疑却怎么也找不到答案的困惑中。就在这趟差出完后,我又邂逅了一本书和一个人,继续推动了我求知的步伐。
那一天,我在南京进香河路的一家旧书店里闲逛,《易经杂说》这本书在一大排旧书古籍中吸引了我的注意,它的作者叫南怀瑾。他以通俗、风趣、生动的语言向我阐释了东方文化中最为神秘而重要的《易经》,虽然至今还是不懂,但我却被他的言说深深吸引,进而开始了解并搜集所有他的著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南怀瑾先生盛名著于海内外,而他最精通并且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弘扬的正是让我感到尤其神秘与好奇的佛学。
南怀瑾先生著述的讲义有十几本,皆由他的弟子将他在课堂上讲经释义的录音整理而成,语言实在是有意思得很,古今中外信手拈来,从比较基础的《关于禅、生命与认知的对话》、《南怀瑾演讲录》开始,我就像是坐在课堂上正在听课的学生一样,每晚都要翻看南师的书才能入睡。逐渐地,我开始阅读他所讲述的《金刚经说什么》、《如何修正佛法》等书籍,一点一点与佛法有了更多的接近。
我不是佛教徒,也没有皈依,关于佛教完全是作为一门未知的学问来了解的,但是我很庆幸在这里获得了殊胜的启蒙。佛教绝非我原以为的消极避世的宗教,为所谓“红尘了断者”最后的避难所,这完全是粗陋的偏见。纵观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皆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修行就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佛陀是人而非神,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正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而修行,亦不是嘴上的门道,全在于“修正”与“践行”,不是说到,而是做到。其实,这与红尘中人修身养性的道理是一个样,只是更为超脱透彻。
在南师的讲义里,我还看到了佛经中关于宇宙人生的解读,比如用“唯识宗”的理论来解释世界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似科学又超科学,它具有深奥完备的学术体系,自古都由一些智慧高绝的人来研读、解析、传承,我只能匆匆一瞥,并不能理解其意,但由此更加确信,佛教不是迷信。如果爱因斯坦是以现代物理学的方式来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究其所有也不过百年,而在他之前,自释迦牟尼佛出世以来,无数先贤高僧们已经探究了数百上千年。我不认为爱因斯坦的智慧能够超越其上,而恰恰相反,他说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则足以证明,连他这样的大科学家也对佛教报以学习和敬畏之心。
南怀瑾先生引用过苏东坡的一句诗,“书到今生读已迟”,他说读书要趁早,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这段话叫我深感震撼。当我完全没有接触过佛法的时候,一边疑惑于那些卓尔不群者似乎与生俱来的能力,一边浅尝辄止,满足于现世的安逸,这短浅的现世现报的思想怎不让人闭目塞听?我感谢这几年间所偶遇到的一切善缘,仿佛生命打开了一扇门,追与思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