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为什么被称为丛林?丛林的开创与种类

佛学常识 | 作者:妙声 [投稿]

三、丛林种类的划分

  唐末,由于禅宗衣法相传的习惯,于是丛林住持有了世代之分,如南宋初宏智正觉禅师为天童寺的第十六世。然而这时宗派的修行,随主持而变易,住持个人所传承的法派与寺院主持的世代无关。到了元宪宗时分下寺院为禅、教、律,各守其业,不相变易。于是法派与寺院成了固定的关系,这就是明清时代汉地十方丛林制度的起源。

  明清时的寺院,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子孙寺院的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十方丛林的住持则是在十方僧伽中公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充任,故称为十方丛林。更进一步地,十方丛林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丛林与传法丛林之分。

  选贤丛林的住持既无法派,也不受法卷,虽名有先后而无世系,退居(前任住持)与住持都是平等待遇。如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丛林为十方选贤丛林,即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而传法丛林则由本法门于十方僧伽中选戒德品学兼优的贤能僧伽,先传法印或依法派更改法名,按照世代次序传授法卷,而后接任住持。如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丛林。

四、丛林制度的意义

  禅宗虽然强调明心见性的顿悟之法,但是远自释迦牟尼佛,以及禅宗一法传来中国后,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祖师和禅师,不是从精勤禅定、专志参究中获得成就的。百丈禅师创立丛林的苦心,是为了真正建立禅宗的规范,使天下僧众有个安身立命、专志修行的所在。因而,当时百丈禅师所注意的重心,也正是禅宗道场最为核心的部分——禅堂。

  禅堂是禅宗丛林的教育和实践中心,僧众的日常便是围绕着禅堂展开的,一切所学所作无不是为了真参实证,老实修行本分下事;种种规矩制度也是围绕着禅堂来安排的,一切所立所设无不是为了禅堂中刻苦修行的僧众。当然,禅宗并非绝对不讲经说法,丛林的住持亦时而在法堂正式说法,随时随地阐扬宗旨、勘验学人,此外更有小参等多种为后学说法的方式。总之,丛林中佛法的弘扬往往是因事设教,无有定法,这也确保了丛林制度的灵活性。

  但另一方面,这种僧团制度的巨大变革在其推行之初也遭遇了较大的阻力,百丈禅师等宗门大德甚至被视为破戒比丘。在这种情况下,百丈禅师仍然坚持改制,固然由于见地定力的超群,也是适应时势机运的当然趋势。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四五百年的蜕变,逐渐吸纳了中国本土的文化,也被中国文化所融合,受到中国民情社会风俗的影响。为了佛法长久流传利益众生,相应的僧团组织和管理制度渐渐发生改变,这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马祖百丈等辈,不仅仅是宗门开悟的明眼善知识,而且都是气度雄伟、智慧豁达之士,具有命世之才,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力排众议,勇猛地担当起传佛心印的重任。

  站在我们千秋后世的立场来看,如果不是百丈禅师当时毅然改制,还让僧众们原样保持印度僧团制度,佛教岂能在中国历经千年而保存其规模,流传到现在呢?

  因此,丛林制度不仅对禅宗,而且对整个中国佛教都有十分殊胜的意义。如果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佛教理论中国化基本完成的标志性人物,那么丛林制度的建立就是佛教僧团制度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

  时至今日,在大多数汉传佛教寺院,尤其是禅宗道场中,无论殿堂规制、法器称谓,还是执事权责、礼仪清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丛林制度的深刻烙印,这正是佛教中国化的最佳范例。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