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出家人既不能劝和,又不能劝离,这其中的尴尬,只有出家人自己知道。感情不如意,找和尚,实在是不合理的。并且容易产生移情作用,到时候很难收场。夫妻不和是说明你生活中没有做好妻子的角色,自己好好反省,去诉苦做什么呢?出家人不是妇联主任。就算你家庭和睦,也无需向出家人展现你的幸福,他们不是社工做幸福指数调查。一些女居士和师父的电话微信短信聊天,她们大约不敢给自己配偶或是第三者看记录吧,这里面的问题,自己要反省。
和尚就是和尚,长得再帅,再平易近人,出家前的成就再大,出家的故事再离奇,名声再大,学问再多,也是和尚。管好你自己说话的方式,眼神不要轻浮,举止不要随便。不要跟和尚撒娇,跟和尚撒娇真的很诡异。千万不要学佛不成反而成了楞严经里那个什么魔女吧。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生活遇到困难病痛失败,感受到苦痛后,才来学习佛法的。因为爱惜你的发心,没有一个师父告诉你,他们一般说很好很好这是你的逆增上缘;其实,遇到人生打击才进佛门,就说明你福慧欠缺。世间有的人对佛法是闻即信受的。
另外女身九孔常漏,身为女身说明今生福报智慧不足,所以女人要有更加惭愧和忏悔的心才对。也需要了解佛门戒律,以戒为师。很多女众,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颠倒和错位。
1、把师父当精神病医生,不是为求解佛法,而是偏离成为找个可以耐心听自己倾诉的对象,从而产生感情上的依赖。并不依据佛法找出自己的问题、忏悔自己。师父成了鸦片。
2、在与男众的接触中,无论是师父还是师兄,不重自己威仪,身体和语言过于随便,对师父以及男居士的热情多于恭敬。 难道一群人在一起,有共同的信仰就表示没有了男女之别吗?请记住,净土才是全部紫色金身,目前请拿出女人的稳重和羞耻心。
3、有的年纪大的女众将自己喜欢的出家人,认做自己的“干儿子”,混乱了出家人和在家修行人的关系。年纪轻的女众,内心潜意识中,在男众面前张显自己的欲念,想要获得虚荣心的满足。还有一种中年女人,孩子大了,夫妻间没有太多甜言蜜语了,又没有老到退休年纪可以打麻将,经济也宽裕了,精神寄托就转移到出家人身上,今天供养吃的,明天穿的,有事没有事找师父聊天,师父成了蓝颜。看看啊,把世俗的东西完全带到道场中来了。
4、不甘寂寞,到寺庙参加活动或是听法仅仅是排解寂寞的一种方法,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修行的渴望。佛法成了创可贴或是禅茶。与法师和其它男众的谈话中废话多于请法,搬弄是非,量窄妒忌,欲态百出,种种暧昧。
5、目前网络时代,微信发达,有的人每天早上微信问吃了吗?喝了吗?晚上问睡了吗?冷吗?热吗?随意打出去的字,一颗散漫的心,严重扰乱了出家人的生活和清净心。请问,师父是你的病人还是情人?出家人出家那天起,他们生活中的风雨,他们自己会去面对,不需要一个女居士的体贴关心,其实,作为一个女居士,你这样泛滥的温情,到底可以解决师父什么问题呢?你既然连去寺院做常住护法居士的条件都不具备,那么你到底有多大福德可以真的去帮助一个出家人更好地修行?你眼里他很苦很寂寞,其实你眼里的“苦”是他们人生的另外一种境界,他们是寂寞,可是每个人难道不是在爱欲中独生独死?不要用扭曲的俗情干扰他们。真的顶礼出家人,请学习放下你的手机,不要在网络里骚扰出家人。
在学佛的过程中,有的女居士,不持戒律,言行举止轻浮,动人道心;欲望不止,情关不禁;滋男女情执,断人修学心志;近她,她说你不如法,远她,她说你装,真的对她无情,她嗔恨就起;以学佛和供养为名去接近出家人,但是相处中偏离学佛主题……这一切,请打住,请反省,请忏悔!常观己心,善护念之,有则改之,逐渐令身口意三业清静。戒,是为需要的人而设的。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引诱比丘破戒的女人,是一种极重罪,现世没有资格受居士戒乃至出家戒,来生必堕恶趣。这不是佛不慈悲,《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
哪怕你遇到个别真的不守规矩的不良比丘,你能端正自己,就不会出什么事情。不是说和出家人打交道,你要压抑你的性格,把自己搞得跟戴着假面具一样刻板,但上述起码的规矩一定要做到。这样做,并不妨碍你依止师父学习佛法。相反,不这样做,则很有可能毁掉你原本挺好的学法前景。因为一个持戒、正直的师父,不可能喜欢一个女居士跟自己言行轻佻,更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破坏佛教的形象。如果这个居士总是很随意很散漫,提醒了也不改正,那么疏远她、摒弃她是真修行人唯一的做法。
师父师父,传我佛法为师,延我慧命为父。师父亦可以是朋友。假如希望和出家人做朋友,你一定要有德。高僧自古不稀少,大德从来在世间。高山流水两依依,映日荷花别样红。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