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们为何要行脚?有什么意义?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禅僧们为何要行脚?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禅僧行脚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古代中国寺院有讲寺、律寺、禅寺之分,一般来说,讲寺和律寺的寺院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唐朝以后勃兴的禅寺,禅僧行脚才真正蔚然成风,而且成了每一个禅僧修行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想象,在古代中国,虽然交通工具不发达,但是公路和大致线路还是具备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官道、有驿站。但行脚的禅僧不仅仅在官道、驿站和一马平川上行走,也有很多时候是披荆斩棘,在深山老林里行走,到那里去拜访修行人,寻找或开辟新的修行道场。

  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更具有行脚僧的特色。印度的季节比中国的中原地区要单一一些,一年大概是三个季节。雨季出家人会结夏安居,在一个寺院或者居士们供养的道场安住,其他时间就会教化,带着自己简单的行囊、衣钵,走到哪就住到哪。在印度传统的比丘修行生活里面,有一种最艰苦的修行就是头陀行。头陀行就是把物质生活降低到最低极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云游各地,没有固定的居处——即使在一棵树下也不会连着住两个晚上。这是为了在这种居无定所的修行生活里,培养心灵的力量,直至道业成就。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一开始时出家人的生活都是居无定所。历史上行脚修行的禅师非常多,到近代,这种传统依然在延续。比如虚云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国南北。在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他自述了行脚的种种艰辛和他内心的体验。他那时候行脚的艰辛不是我们现代人所能想象的。他在年谱中说到,走过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断地变化,但是自己的内心却越来越清明,内心的觉受越来越坚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般都有一个家,我们内心的稳定感是与我们的家分不开的。家给我们提供了住宿和饮食的保障,家人给我们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慰藉,这一切都使我们普通人身心平衡和稳定。现代通讯手段便捷,即使我们出门旅游,走到天涯海角,走到异国他乡,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固定电话、手机、视频等方式和家里人联系。在遥远的地方,想起还有假,家里人在等我。不管再外面多苦,心里都还有一份安定感,也觉得有一条退路,这是我们普通人对于家的感受。

  但是对修行人来说,他要让自己的身心完全独立起来,让他的心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对名誉、对社会地位的依赖,对一个固定居所的依赖,对一个固定人际关系的依赖等等。只要我们内心还存在对这些东西的依赖,就说明我们的新还没有真正地独立,还是脆弱的、有漏洞的。

  在茫茫的大地上,在这青青的山里面,有时候杳无人迹,一个人在那里行走,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任何包装,你就是递名片也有人知晓你,在此过程中,你会遇到来自外界的认同或否定,遭到打击乃至伤害,随着阅历的增多,修行人的身心会变得越来越坚强。当他的身心完全独立了,他在行脚时的那种自在洒脱的境界,就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领略的了。

  古人也有很多优美的言辞描写他们行脚生涯的这种美好与自在,比如傍晚一个人走在山里面,他们说“杖挑明月,衣惹烟霞”。古代禅僧的行囊非常简单,他们背着一个藤架,上面有坐垫、蒲团,有简单的行李,打成一个包,有的还会带着一个禅杖。在路上走着走着,天渐渐黑了,禅杖便把明月也挑着,衲衣所抚之处烟霞升起。这样的描述,相信会惹起我们很多人对行脚生涯的向往。

行脚最重要的意义

  行脚的意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身心摆脱对外在事物的依赖。现在我们这一生一世的家呢,都是阶段性的。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它。实际上人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从小到大、到老,一直就在旅途之中,就在行脚之中,你愿意要行脚,不愿意也要行脚,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我们死了以后,按照佛教的中阴救脱法讲,人死了以后,他的意识进入那种状态时,他应该一点儿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生前一直就处于那种状态下,认同那种状态,所以那时他一定能够自主。

  对禅僧来说,行脚还有很多其他意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到各地去拜访修行人。禅僧修行开悟后,是以心印心,因为开悟以后的境界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所以他一定要去拜访那些认为自己也开悟了的人,相互切磋一下,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我感受到的是什么,以此来辨别真假,相互取长补短,这个也很重要。

  中国这片大地适合于行脚,山好,水好,幅员辽阔。所以在这片天地里行走,山水就是最好的老师,看魏巍的高山,听潺潺的流水,这些都是悟道的因缘。回想祖师爷们修行的方式,能给我们很多启发。今天的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我们跟自己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现在大家的思想感情都受抽象的东西影响,我们都生活在符号里面,人和人交流通过手机、通过网络,上网买东西,也不用去商场了,在网上谈恋爱都不用见面了。生活已经符号化了、抽象化了,越是这样,就离我们的本心、真心越远。因为真实的“我”离不开大自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周围的人,离不开周围的一切,所以禅僧的修行生活是开放的,这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大乘佛法的修行就是开放的,就是大德高僧们所说的“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大众就是众生。一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的心是敞开的,向社会、向众生敞开,与社会、众生同甘共苦。不过他虽然是敞开的,但也不是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愿力和自己的智慧,他有一个不能被众生动摇的自己的天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