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关于轮回最为人知的证据,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前世回忆的方法,就是催眠回溯术了。对于这种富有争议的技术其操作如下:研究对象首先会被催眠,然后会被要求回到过去,从现在的时间点被带回儿时,然后自我描述所看到的和所体验到的一切。
被催眠者会回忆起有关前世的非常特殊和精确的私人细节,例如全名,曾经的居住地,职业,配偶姓名和家人姓名,以及一些其他有关所谓“前世”的信息(有时会精确到前世的家庭详细地址),而这些信息经常被证实和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一致(1950年著名的布莱蒂·墨菲可能此间最为有名的例子了,尽管最后被科学家完全揭穿)。
然而不幸的是,尽管很多的案例看似详尽十足,十分可信,然而却没有一个能有不能被驳倒的证据。相反通常在一些信息中会夹杂一些错误的信息,使得人们怀疑它们的真实性。另外还有一种被证实的现象叫做“潜在记忆”—— 有些人当阅读或者看电影后,会忘记他们曾经做过这些事,只记住虚构的故事情节,而成为后来所谓的“前世”回忆——如此看来,虽然催眠回溯术是如今最流行的获得前世记忆的方法,但离最可靠的方法还相差甚远。
试问各位读者有没有有过“怕死”的感觉?如果有的话是在什么时候就感觉到了死亡的恐惧?在我们的世界中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怕死的感觉,为什么一个才降临到世界的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难道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吗?更多有关于死亡和催眠术的描述,请查阅下面这篇很出色的文章《死亡的真相》
陌生语言习得能力是一种非常惊奇的有关轮回的证据。虽然这方面的事例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被证实的事例:被催眠的人回忆“前世”的讯息,突然就说起了一种他们 “今世”毫无所知的语言——一些外国词汇或者短语——有些案例中,甚至可以用一种外语娴熟地对话。一些记录在案可靠并引人注目的案例中,催眠者不仅会说一门外语,甚至使用了这种语言在几个世纪前流行的古语版本,这样的案例非常不似虚构语言,恶作剧或者是潜在回忆病症(见第七名)。
也许关于陌生语言习得最为著名的案例是晚年时候的男演员格伦·福特(Glenn Ford):当他在1960年代被催眠时,回忆起了自己的“前世”,是法国路易十四王时期的一个骑士。令人惊奇的是,尽管福特称自己对法文只是略知皮毛,但是在催眠状态下的他,却可以熟练地说法语来描述自己前世。更为惊奇的是,当他催眠状态下的回忆语录被录下来,寄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析时,研究人员发现福特不仅法语说的很溜,而且说的还是在三个世纪前就已经消逝的巴黎土话。正如此,虽然陌生语言习得案例是轮回方面很好的证据,但是这些案例的数量非常稀缺,所以并没有广泛到可以形成硬资料,让研究人员加以分析总结。
神童是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孩子,通常在科学或艺术方面,他们不仅在这些方面出色,而且在数年之后与同时代的人相比,显得非常精通。这方面的例子有:德国作曲家莫扎特,在年仅4岁时就能够创造出简单的音乐,并且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创作出完整的交响乐;17世纪数学家布莱斯帕斯卡,只有11岁就能勾勒出新的几何体系。当现代的科学,将这些稀有的天赋简单的归功于大脑化学的时候,却遗忘了为什么他们的大脑不同于其他人,或确切地说,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才与众不同。
如果这只是某些遗传突变或DNA组合的百万分之一,为何对其正常的兄弟姐妹不具有类似的影响呢?或者会不会是这些特殊的人拥有自己的非凡能力,是因为他们前世做过同样的事情?实际上,这个在几何方面具有特别天赋的孩子前世,曾经是一个数学教授?而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完成他的惊人的壮举,正如他声称的那样,因为他在很多次轮回中都是音乐家?既然过去的生活中的创伤,记忆,兴趣,经验,都能够明显体现在我们目前的生活,那么我们前世的天赋和才能,为什么不可以影响今生呢?
似曾相识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是重复某种人们确定他们今世从未有过的经历,或是对从未去过的某个建筑物或某个城市的神秘的感知。对某些人来说,这些经验被认为是前世轮回的证据,而这些残留的记忆则在转世重生中在一些事件中被无意唤醒。
科学家们坚信这些经验只是一种简单的巧合,是过去的被遗忘了的经验和现在的经历相似而已。毫无疑问,这个想法是符合逻辑的,正如一再证明的那样,记忆是个会在头脑里玩恶作剧的棘手的东西,但这种解释却无法解释大量的似曾相识的现象。即便是一个地方或事件的相似性也无法解释,例如,一个人如何能准确说出或描述出他们第一次去到的小村落的街道的名字,或是一个人能准确无误回忆起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家,并能准确说出其布局。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地方或事件的相似性只能去到这里,在某些时候,如果要准确猜出某个城市或是某个庞大豪宅的精确布局,则要困难得多,而轮回在这些情况下至少是一种可能性。
恐惧症,是一种不寻常的,常常压倒我们的恐惧情感,而这些令我们害怕的东西,实际上并不会对我们构成真正的威胁,这是个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这方面的经验。人们为何会得恐惧症其实很好理解,这是通常在儿童时期,因为过去的某些创伤或事件而造成的结果,而在今后的生活形成了不理性的害怕。但是有些恐惧症却是没有伴随创伤的。
例如,治疗师可能发现某人从记事开始就害怕溺水,尽管此人从未有过溺水的经验,而另一个人则害怕马,可是在他一生中却从未接近过马。当重温往事,许多事物在回忆起前世的惨痛经历时变得清晰起来,期间产生的恐惧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生活,这是揭开神秘的关键。
例如,该男子怕水可能曾被淹死在前世,而有人怕被马践踏,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前世曾被马踩死,而这些痛苦的回忆被带到了今世。然而,好在许多情况下,只要恐惧的来源被确定是前世的惨痛经历,患者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快速的,完全康复,其效果往往远远胜于一般的常规疗法。
事实上,即使医学界认同这种疗法是对付严重的、原因不明的恐惧的有效疗法,但仍然有人驳回了转世作为一种可行的解释,并假设前世只是为了掩盖下意识制造幻想的有效手段,而并非是恐惧症背后的真实原因。尽管存在争论,但轮回已被证明,是治愈恐惧症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直到最近有人认为同性恋行为,是自由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可以通过足够的意志力抵制的,但有证据事后证明真实的原因恰好相反。
根据最近的研究,大约2-3%的人口,实现了从初生或从青春期几乎完全同性恋倾向,同时也有研究进一步显示,同性恋倾向也可能有遗传因素。然而,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倾向,特别是考虑到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在某些社会已经形成了传统并由此产生消极的后果呢?这是一个有关环境和教养的问题,还是完全属于一个生物学的问题呢?或者还有其他的因素牵涉其中?如果同性恋的根本原因,既与环境无关,也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前世的性别与今世恰好相反的结果?
相信轮回的治疗师经常遇到许多这样的案件:被唤醒前世记忆的人发现自己前世是女人,如果此人今生是男人的话,而女人则在前世是男人,可以跨性别的转世,或许比上述原因有更深刻的影响?也许,因为与他们转世前的性别太密不可分,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新的性别,所以他们的个性上,保留了他们在前世具有的许多特征。
因此,一个男人可能被另一个男人吸引,因为这个男人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着女性的倾向,尽管他可能在他目前生活的其他领域具有阳刚之气。虽然没有不可辩驳的证据证实轮回,跨性别的转生可以作为一个可行的解释同性恋现象(并可能起到解释双性恋,易装癖的作用,甚至恋童癖)。
我们中的一些人被特定对象,地点,或童年的事情所吸引,这些事物往往成为终身的爱好并执着它们,但这些兴趣从何而来呢?例如,为什么一个人被吸引到学习一切有关南北内战的知识,这场战争发生在一个世纪前而那时他们还没有出生;为什么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会对法国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去过那里,也没有任何明显的联系?请问这会不会是轮回的回应?他只是个研究的内战爱好者,或者在某些方面仍沿袭前世的记忆,或者他就是那场战争的参与者?青少年迷恋法国仅仅是因为她敬佩其语言,风俗和历史,或还有其他的原因呢?即使我们回忆不起前世的自己,也不能否认,我们现在的爱好和兴趣,是前世的自己的反映?
虽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轮回是可能的,或至少必须被考虑的,尤其是在这些情况下,某人的某个爱好或兴趣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如一个在内陆爱荷华州长大的男孩却制定了十八世纪的纵帆船)。
虽然不清楚我们的过去世究竟有多少保留到今世,尽管是以最微妙和潜意识的方式出现,但它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就是我们的过去世可能被更深远的扩展到我们的现在,以及我们的未来,甚至比我们能想象的要多得多。
关于轮回到底是真是假有待我们人类进一步地探索,而当我们可以确认真有其事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必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因为我们不止有了今生,还有了来世。对此,关于来世的探究,如何才能获得一个好的来世,如何才能利用今世为来世造福,谁决定了我们的来世,来世到底有没有可选择性,对这些种种的课题必将引发一系列的思考。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