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某些事情得不到解决,而走上自杀的道路。越是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这种现象越为普遍存在,诸如日本、美国等国家最为显著。社会学家包括政治家、宗教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无法解决这社会问题。
有人问我:「佛教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我回答他们说:「佛教的教义,可以说,是专门解决『生与死』的重大疑难问题,诸如生,从何而来?死,从何而去?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其重点就是解决『生』与『死』的根本大事。」
一个真实修行人,他能掌握自己的生与死的主动权!可以知道自己「时之将至」,并为自己后事作出相应的安排,特别是密教的喇嘛上师这等圣人,能预先知道来世命运的一切,诸如生往何处?父母是谁?都能预先写在「保密」的遗嘱中,一清二楚。在显教的高僧大德中也是一样,把握自己的生死命运,事例确实不少。
佛教提倡孝道,教人知恩图报。可是有时想报父母恩时,子欲养而亲不在,该怎么做?佛就教人用超度的方法,所谓超度是超越空间的遥远感应力。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做得到,而要集合众人的力量。佛教说明三世因果,亦有解释生命流中的六道轮回,人死后随生前所做的善业或恶业,往生天界或转为人,亦会沉沦地狱为饿鬼、畜生。超度法会,为使孝子贤孙对过去父母尽孝道之机会。在法会中,若能为先人敬立牌位,怀诚恳思念之心,经过法师们的群体念诵力,这种善的意念,将会通过上天乃至地狱,直达受超度者的心中,如已登天上或转人身,其心立即会受感应,原为善心者,更充满善的倾向。如未发善心者,会即发善心,凭此善的动力,作善行受善果。如先人不幸在苦界中受苦者,其心亦会受感应,顿时忏悔所作之恶业,恍如茅塞顿开,化恶意为慈爱、化暴戾为柔和,可得转苦为乐,脱离苦海。用至诚心,立位纪念,以超度法会之力量为去世者增善除恶。
「功」指做善事,「德」是指福报,两者互为因果。「德」即「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称「功德」。佛门给予对佛教有贡献者以「功德」之衔。比如,称供养僧人,方便寺院的施主为「功德主」,有行善之德的人,赞叹为「功德无量」。
「功德」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靠时时、事事积聚起来,「功德」需要积累而成。由少至多,称作「积」,由低至高,称作「累」。「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一个人做一二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劝人多行善,以善待人,也是「积功德」之举。
佛度众生,功德最大。几乎所有的佛经,都要赞颂佛的功德。佛的功德被称作「功德聚」。《涅盘经》的颂词是:「如来无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广宣说」。《浴佛功德经》的颂词是:「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祇因诸佛功德无量,世人都欲求其保佑,以祈赐福。
要得福就要供养佛。《三藏法数》说:「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非但成就无量功德,亦能获其福报,是名『功德福田』。」《无量义经》说:「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芽。」总之,遍种功德田,能收获福果,多积功德,多做好事。这是佛经劝人向善的宗旨。
有信众提出疑问:「家里有蟑螂、苍蝇、蚂蚁、蚊虫,乃至老鼠一类害虫,该怎么办?是不是也『放生』呢?」
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来,确实使对方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好了。在佛经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比丘(和尚)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也不要伤害它,因此,不算杀生。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祇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佛家倡导戒杀的目的,是发扬慈悲精神,消除暴虐的嗔恨心!对于弱小的生命,能够减少伤害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若能对弱小生命有不伤害的心,推而言之,更不会伤害到人的生命了。人与人之间缺少慈悲心,以致造成无视生命的价值,一切祸害无有间断,便是人类不得安宁的根源所在。
有位年青人懂得佛理,能说会道,经常出入佛堂,跟四众佛弟子非常和睦,予人的印象不错。他是个生意人,嗜财如命。自从信佛以后,有了较大的转变,但尚未能根除贪念。
他对「六合彩」有极浓厚的兴趣,每逢星期二、四两天,必定会往马会去买彩券,所谓风雨无阻。有一次,他填好了一张六合彩的号码,忘记去买了,这天下大雨,狂风不息。他家住半山区,然而没有私家车,出入不方便。为了未能买进六合彩,弄得心神不定。这样大的风雨,应该放弃了。可是他贪心顿起,心想如果摇出来的六个号码正好是自己买的,那该有多大的损失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怎样也定不下心来,为了止住自己不安的心,走进房里去参禅打坐,仍打消不了买六合彩的念头,他想还有半个多小时了,再不出去买,就丧失机会了,他终于乘的士去买了。结果并未中奖一场空!可谓贪念不实,顿成泡影。
佛家讲「五戒」、「十善」与儒家讲「五常」、「八德」相参证。印光大师说:「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涂,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又说: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指不搬弄是非),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可见,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一贯强调的「五常之德」,而印光大师以佛家「五戒」参证,乃上述儒佛均以「孝道」为本的展开。在其后来的《道德丛书序》一文中,则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欧风东渐,举中国圣人所立之法而悉弃之,以学泰西之新文化。而变本加厉,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则人道几乎息矣。于是有心人世道人心之人,群起而挽救之。或提倡佛学,或著述善书,无非欲人咸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敦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以自明其明德,而止于至善之地。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道德观。
由「凡人」到「成佛」整个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禅定」,没有它发挥积极作用,「凡人」是无法达到「成佛」的境界。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练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有人要问:为甚么要修禅定?因为常人处于复杂的社会中,没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对事物的好丑是非,都失掉辨别的能力,我们「散乱心」正是这样。虽然,有些人知识丰富,有一定的较高的判断能力,但毕竟不是从禅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终有所蔽;好像风中点灯,虽能发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禅定功力的人,能彻底洞悉万事万物的实相,这叫做「禅定波罗蜜」。
金山寺是禅风很盛的古刹丛林,故历代高僧辈出‘该寺始建于晋明帝时,距今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计有八十一代方丈。金山寺藏有国家一级文物,非特殊情况,一般人是无缘分见得到的。在金山观音阁藏有「周鼎」、「铜鼓」、「玉带」、「金山图」四宝。先说周鼎,它是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几经转手,一八四八年被湖北省叶志生赠送金山寺收藏。还有铜鼓,是一种鼓状铜器,高八寸八分,径一尺五寸七分,重廿三斤八两。传说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为炊具,作战时可擂鼓,又名「诸葛鼓」。再有玉带,传说是宋代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斗智慧,回答不出佛印的偈语,输给金山寺作镇山之宝。据说金山寺方丈佛印正在打坐,东坡闯入禅房,佛印说:「学士此间无坐处。」苏东坡说:「愿借四大为座!」佛印灵机一动,便和东坡打赌说:我有一问,请你回答,如答不出,将玉带留给金山寺。东坡恃才欣然答应。佛印说:「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哪里坐!」东坡一时竟回答不出,祇好将玉带解下,金山寺遂作为镇山之宝,直传至今。
提起金山寺必然会想到罗曼蒂克的带有「仙」、「妖」色彩的爱情故事,这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段婚姻破灭的悲惨故事,宛似东方情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金山寺与爱情有甚么瓜葛呢?在中国城乡谁都知道《白蛇传》的故事:「许仙遇到了艳丽而贤淑的白娘子,他俩倩影不离,恩爱异常,过着双宿赋居的幸福生活。偏偏又撞到了金山寺方丈法海老和尚,识破白娘子是一蛇精变为人形,故阻止两人相恋,许仙在法海和尚劝导下,躲在金山寺修道不肯返回家门。白娘子为了挽救许仙,同婢女小青青结伙一批蟹兵虾将,水满金山寺,玩尽一切神通法术,终于无法破除法海和尚布下的『袈裟铁围阵』,几个回合下来,白娘子、小青青败阵下来,钻入『白龙洞』窜逃往杭州雷峰塔去了」。这段「人」、「蛇」相恋的爱情故事,迷惑了不少观众,是很有影响力的爱情故事。而今金山寺依然在,还有深不可测的「白龙洞」在,并塑有「白娘娘」、「小青青」的石雕像,英姿飒爽。你会有甚么遐想呢?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