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不鲜见:如书信里、贺年片上,馈赠的礼物上、贺辞里等。无论带有吉祥二字的东西被送往何处或何人,吉祥总是与人们的心愿或言语有关:它是用来传送人们美好的内心祝愿的方式。若依丁福保所编的《佛学大辞典》所载,“吉祥”的大意是“吉事的兆瑞”;而在《经集·浅析》一文,它被释为“至福”。近来,我在读《吉祥经》(mangala sutta)和《吉祥品》时体会到佛经中的“吉祥”,其实并不仅仅限于上面所提到的含意;它实际包含了那些可以导致自身、家庭平安幸福,乃至天下和平的诸种行为。现依《出曜经》略述如下。
语言是我们人类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不同的言语又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恶言骂人,或言语中流露出憍慢蔑视人的态度,这样所招来的是怨恨;如言辞谦让、尊敬柔和,带给人的却是欢喜、理解和尊重。所以,佛陀教人正确地使用言语,用吉祥语,并且明确指出吉祥语具有以下德相:(1)不滋生嫉怨,而增进友谊。佛说:“恶言骂咒,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这不是吉祥的言语。(2)使己无患,不克众生。吉祥的言语还应该是使说话的人自己无有后患,而所说的话也不是克制或恼害他人。(3)源于善心、适合一定的语言环境,且能使闻者欢喜。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义说如法说,出言众悉可”的要义。(4)它还应该是引人向善的媒体,同时又是符合善的因果律和正法。这就是佛典里所强调的“为能作法际,是为言中上”、“至诚甘露说,如法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此是吉祥言语的总则。
依据《出曜经》上所说,吉祥就是指诸种可以致福的行为,可简称为吉祥行,亦称福行。它们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多闻: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因此,从自利的角度讲,多闻是自利的基石,它能令我们志向明了,智慧增长;能使我们掌握处理日常所遇问题的方法,能指导我们去获得正确的理论和实践的步骤;能解除心中的疑惑;能明白止持和作持,是犯非犯,从而解除心中的恐惧与忧恼;或能明了诸法实相,从而修证涅槃。所以经中说“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如想利益众生,也必须得从多闻做起。因为,通过多闻能得到为他人解除疑难的方法,能令人明白正法,可摄受未学,令听法的人依法而行,从而得安乐。如此,佛法方能久住。所以佛说多闻“能为师现道,解疑令学明”、“爱法猗法者,从是疾得安”。
从世俗的角度来讲,一个人要想谋得如意的生活也离不开多闻;如果没有知识和生活技能,或有知识技能而无灵通的信息,就难得其途,那么他的生活也难得如意;而博学多闻的人则不同,他们的生活道路就相对的要广得多,适应能力强,且被众人所敬重。因此,佛说“夫求爵位财,尊贵升天福,辩决世间悍,斯闻为第一”,又说“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
(2)导致自身幸福的吉祥行。佛说:“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律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节,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这就是说,除了上面所提的多闻等是吉祥、致福的行为外,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贤明或贤达的人为友,能够选择适合发展、生存的地方去居住,能够时常为自他双方造福积德,能律身从正,此等行为是吉祥、致福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去除自己的恶习、缺点,顺从和采纳真善美的东西以充实自己;能够避酒,知道自我节制个人的不良激情,居家的人不浸淫于色情,如此行为在佛陀看来皆是吉祥致福的行为。
(3)导致家庭美满的吉祥行。佛说:“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若以弃非务,能勤修道用,常事于可事,是为最吉祥。”意思是,居家的人如能孝顺、恭敬父母,如已婚的人又能如法治理家务,有责任心地去履行那些抚养妻子、儿女时应尽的义务,不作荒唐耗财的事,这些就是致福的最吉祥行。当然,若人能弃除前非,弃除有损于人的幸福和国家富强的行为;且能勤奋地去进修导致正当生活的方法和技能,使之为生活服务;选择合法而又能够从事的工作去干,此类行为定是安全可靠、导致家庭美满、幸福的吉祥行。依《善生经》上所说,居家人应铭记的事情还有:①虐待老人、娇纵小孩对家庭不吉祥;②长辈不教育晚辈,小孩不学无术,对社会习俗不吉祥。
在佛陀看来,假使一家一户,或是某个人生活得不错,而四邻和亲朋等相当地苦寒;那么,这种人家最终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维持不太久。因此,佛陀告诉富有的人们要“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因为,为天下的愿行,就是为自己的愿行;实际上也只有树立起给人或天下乐的慈意,广修仁行博爱、安抚有情众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太平和至福。所以,佛陀常教人:“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当然,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讲,吉祥心大莫过于四宏誓愿和四念住了)。
这里的“得道者”,不光是从宗教的意义上来讲的,它实则包括了那些有德、有技能、有智慧的人们。在南传佛教国家里,人们相信能够通七种语言的人就是半个仙人,所以,“天人”也包括了具有多种高级技能的人们。佛陀的意思是,如富有的人、或国王或大臣若能诚心奉养那些“得道者”,尊敬和任用他们,这是最吉祥的行和心。否则,对国家和天下不吉祥。总之,佛经中吉祥的意思总括了言语、行为和心愿三个方面,而佛陀所说的吉祥义,又重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致福的行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