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是过去一切佛;及种种受生,我尔时作曼陀转轮圣王,六牙大象,及鹦鹉鸟,释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经说?”
大慧问佛:“世尊!您为什么在大众中这样说:我是过去一切佛,我曾有过种种受生,我某时曾作过曼陀转轮圣王,我还变过六牙大象、鹦鹉、天帝、善眼仙人,诸如此类百千种变化身之说?”佛祖过去世受生各种身的故事都被记载在本生经里。大慧担心未来的众生可能会对佛所说的这些发生误会,佛说过去一切佛是我,可能会被曲解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佛,别人都成不了佛了,这同佛法所说佛与一切众生平等相矛盾,既然成不了佛,谁还会去修佛?另外既然是佛了,不生不灭,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受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
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因为有四种平等的缘故,如来才在大众中大声说:我某某时曾作过拘留孙、还做过拘那含牟尼、迦叶佛。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这些都是佛的名字。
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种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哪四种平等?就是字平等、语平等、法平等、身平等,因这四平等故,所以如来才在大众中这样说。
云何字等?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彼字自性无有差别,是名字等。什么叫字平等?若我的名字叫佛,一切如来也叫佛,佛这个名字的含义没有差别,这就叫字等。
云何语等?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如是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迦陵频伽梵音声性。什么叫语平等?我以六十四种梵音生言语,一切如来也是以此六十四种梵音生言语,不增也不减,没有差别。美妙的梵音之声性就像迦陵频伽鸟鸣。梵音,不是指印度语,是指佛菩萨的清净美妙之音,能听到高僧传法的声音的确是一种享受,听者无厌,令人敬仰。六十四种梵音就是六十四种高低长短的声音变化,共有64种,这64种音互相作用就生出无穷无尽的语言变化,就像64卦那样能演绎出一个完美圆润的境界,这个连续美妙的声音境界不会出现任何漏洞和错误,完全是自然而然地传送,无需想,没有念头在里面,仿佛山泉那样始终如一,却又变化万千,这是来自佛国的清净之音,这声音并不需要很高,却能传出很远,沁人心脾,能穿透人的骨髓,令人忘记烦恼和一切忧愁,凡夫的声音是不会达到那个奇妙的境界的,凡夫每说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担心说错,却总是说错,而佛绝不会说错,那六十四音是完美而和谐的节奏。迦陵频伽,被认为是印度叫声最好听的鸟,产自印度北部雪山,色黑,羽靓,嘴红色,常用它的叫声来比喻佛和菩萨的妙音。
云何身等?谓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除为调伏彼彼诸趣差别众生故,示现种种差别色身,是名身等。什么叫身平等?我与诸佛的法身平等平等;报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我们也是一样的;化身(也就是佛的色身)随机示现种种色身,是为了调伏六道诸趣差别众生的缘故,看似有别却无别,这是指变鹦鹉、大象之类而说的。这就叫身等。
云何法等?谓我及彼佛,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说佛法无障碍智。什么叫法平等?就是我和诸佛都证得了三十七菩提分之法,得一切言说等无碍智。略说佛法就是指能说一切佛法。“略”有统略全局、以大智慧把握之义,就像军事家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把握全局,胜负成败皆在心中,一览无余,因而不会迷在其中,能运用自如,所以无碍。
是名四等。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以上所说就是四平等。因此如来才在大众中说那些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迦叶拘留孙,拘那含是我,以此四种等,我为佛子说。”
迦叶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都是我,因有此四种平等的缘故,我才为佛子们这样说。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乃至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不说是佛说。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何因说言:不说是佛说?”
大慧问:“您曾这样说:我从何时得最正觉,在哪个夜晚入的涅槃,我一个字都没说过,既不是已经说过了,也不是现在正在说,无说也无法说才是佛所说。世尊!如来何因说:无说是佛说?”佛说真如实性不可言说,可是佛在前面却说四等,对此大慧生疑,既然真如实性不可言说,那么世尊怎么会知道与诸佛在字、语、身、法上是平等的?
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大慧!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
我因二法故,作如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说。我是因有二法才这样说的。哪两种法?即缘自得法和本住法,因这两种法,我才如此说。
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字二趣。什么叫缘自得法?诸如来自证所得之法,我也同样得到,此自证法乃离言之道,无法可说,既不增也不减,你说什么呀?比如一个东西,它有长度,你可以对它说长道短,但如果它既无长也无短,无有可与它相比对的事物存在,既无体积也无重量,色声香味触法一切无有,似空非空,似有非有,离于有无,与有无都贴不上边,有也没有,无也没有,你怎么去描述它?因此说缘自得法究竟境界是离言说相,离妄想分别相、离文字相的。
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什么叫本住法?就是古先圣道之法,犹如金银等处于矿藏之中尚未被提炼,但不管提炼不提炼,金还是金,银还是银,其性不变,先佛所证之法犹如金银,法性常住。如来出世也好,未出世也罢,就是说不管修行者成佛与否,圣道之法常存。圣道之法不是人修来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其法性就像一条通往一座古城的大道,这条道不是现在的修行者修的,先前就存在的,修行者修佛前就像旷野中的凡夫,漫无目的地乱闯,累得疲惫不堪,忽然看到这条通往古城的平坦大道,于是便沿着这条道走进了城里,享受城中无穷的快乐。这座城喻佛国。道喻为本住法。城中之乐喻为自得法。
于意云何?彼作是道及城中种种乐耶?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这条道是修佛者修的吗?城中之乐是修佛者造的吗?
答言:“不也。”
大慧说:“世尊,不是。”
佛告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是故说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
佛说:“我和过去一切诸佛过去都是凡夫,现在所发现的是同一条路,共同走在这条路上,当然是平等的。这条道既不是我修的,也不是其他诸佛修的,凭什么不平等啊?道本来就有,本来就不是你修的,你还说什么呀?你又从何说起呢?比如问那条道用的是什么材料?从何时开始修的?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一共修了多长时间?你无话可说,因为你一无所知。明明不是你修的,你还要硬说是你修的吗?你不过是发现者而已,见到此路就上路了。真如涅槃法性也是如此,真是一无所知,了无所得,能说出什么来呢?因此我说:我从何时得正觉,何时证涅槃,于此间不曾说一字,既不是已经说过,也不是现在说,无法说才是我说。”如果有一天你说:我已经证得涅槃了!那你一定没得涅槃,涅槃境界不是你造的,你怎么知道那就是涅槃境界?证得涅槃与否只能是一种默契与感应,不得而得,得而不觉,觉即是妄想。水知道自己是透明的吗?不知道,但水是透明的。涅槃与水一个道理。心经云:无智亦无得。凡有所得必有所失,你若认为你得到了涅槃,那你一定没得到涅槃,得到一切就会失去一切,你得到再多,两眼一闭也是一切乌有,而这种失是很无奈的。一切无所得,也就一切无所失。一个乞丐在闭上双眼时就不会因身上仅存的一个窝头没吃了而无奈。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
我何时成道何时涅槃,在此过程中,我不曾说过一字。因缘自得法和本住法故,我说:诸佛与我没差别。一切诸佛和我都是自证自得,谁也不是谁的老师,都共同到达本住法这条道上来,都到佛城中享受自得法乐,我当然同他们一样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暂无简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