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
大慧问佛:“世尊!希望您为我们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是怎么产生的?不实妄想之法是怎样的?不实妄想从哪种法中来?”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哀愍世间一切天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说:“很好!很好!能问我如此境界之义,愿你们多受饶益,多得安乐,哀悯世间一切天人。认真听!认真听!好好思量!现在就为你们说。”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大慧谢曰:“太好了,世尊!只有全心受教。”
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佛说:“对于种种不实如幻境界妄想执著,因而导致妄想生(这是对第一问的回答)。大慧!对于能摄所摄起执着,比如眼睛是能摄,物是所摄,认为是自己亲眼所见,是真的,真有这样的境界,不知眼睛所见都是自心现量,堕于有无二见,由此增长外道二见妄想习气,执着于心外一切不实境界。比如见到一只老虎,就认为老虎很凶恶,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凶恶这回事,凶恶的观念就是你自己的妄想,老虎吃人同人吃苹果,没有本质不同,人是老虎的食物,苹果是人的食物,生命体之间就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物质传递过程,是四大在变化。四大在变化过程中需要缘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能量,此能量十分强大,周遍法界,这能量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三毒,这贪嗔痴三毒就是无明。正是由于贪嗔痴三毒的存在,才导致老虎吃人、人吃牛羊、牛羊吃草,草吃土,土孕育生命的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这个大循环归根结底都是土等四大变的。什么人,虎,苍蝇、蚊子、花草树木等等都是因贪嗔痴三毒而起的幻相,世间只见贪嗔痴三毒流转,哪有什么人等有自性的事物存在啊?没有!都是晃动的幻影。比如你上学为了什么?为了将来有饭吃,这是不是贪的作用?你为什么想当官?因为当官就能有更好的生活,这是不是贪的作用?你为什么要与给你东西的人好而不和偷你东西的人好?这是不是贪或嗔的作用?不论你在一个女人面前装得多么绅士,你的目的是不是想最终得到她?这是不是贪痴之念在起作用?人际间的一切交往全都是贪嗔痴三毒的变化,哪有什么情爱友谊喜怒哀乐忧想思啊?这些都是你自心所现的妄想啊!为什么会有情、爱、友谊、喜、乐?这都是贪的作用。为什么会有怒、恼、恨?这是嗔的作用。为什么会有哀、忧、想、思?这是痴的作用。众生迷在这些痛苦的深渊里以为真有情爱之类的东西存在,整天心乱如麻,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别人瞪你一眼你就耿耿于怀,听到有人说你坏话你就记恨一辈子,时时刻刻提防着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这不都是贪嗔痴三毒的作用吗?若无贪嗔痴哪有因缘法呀?这是四大变着花样与人做游戏。人的一切烦恼皆因贪嗔痴三毒而起,脱离贪嗔痴三毒的束缚,人自会得到解脱。(如上所说即是回答了大慧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大慧问不实妄想从哪种法中来?佛回答说,因为心和心法的妄想执著而有人我和我所的产生,妄想就是从法有我和人有我这两处而生。心数就是心所、心法之义。心心数就是指法我,我我所指人我。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世尊!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世尊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大慧问:“世尊!若因执著种种境界、种种不实妄想而有妄想生;不知自心现量而有能摄所摄的执着,堕于有无二见,增长外道的恶见以及妄想习气,执着心外种种境界,妄执人法二我而有妄想生。世尊!若是这样,心外种种境界相原本离有性无性、离能见所见,只因妄想故而堕于有无二见。世尊!那么第一义境界也该是这样,离有无、离能所、离比量根觉、离宗因譬喻之相。世尊!生死即是菩提,烦恼即是涅槃,心外种种境界与第一义无异,都是心之所想,不想何以有第一义的说法?同一处的妄想不实义,何故说世间种种境界是不实妄想执著生,第一义处境界是妄想不生?一生、一不生如此两边对立,岂不是堕入外道的邪因论吗?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是妄想一生一不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妄想无妄想都不生,一切法本不生,心外所现一切法都无性,若能觉知一切都是自心现量的缘故,则一切妄想都不生。就是说人所能感知到的境界,都是心妄想出来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本有的,譬如忧伤、快乐、幸福等等,这都是心识攀缘境界妄想出来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这些东西,世界还是原来的世界并没有因人之想而多生出什么,并没有这些法生,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譬如世界并无种子发芽,树开花这样的事,所谓种子、花等都只是土而已,什么都没有变,但人的妄想心却赋予土以不同的名分,或以种子、或以树、或以花,这都是妄想心生。心若不动,一切法不生。而事实上也正如此,科学上也是这样认定的,我们的眼睛根本不可能见到种子、树、花等任何东西,我们所见都是光波的信息,而光波的信息是不停变化的,我们的心识变化只是随着光波变而已,并不是随物质世界变。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感知物质世界的变化,一切本无所有,怎么变?全是幻相,一切法生都是心生,心生即是妄想,妄想并不实有,完全是空的,空生空等于什么也没生,一切法本自不生。
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大慧!我是说那些愚夫对于现前境界执为实有,不知自心现量,故有种种不实妄想生。“事业”指的是一切事,一切造作;“在前”,就是指现前、在眼前,或说在认知前。
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愚夫怎样才能离我、我所的执着妄见?就是离能作所作的虚伪因缘过患,觉所见一切都不过是感觉罢了,是自心所现的境界,是虚妄的心量变化并无实义,觉知则身心转变,彻悟一切菩萨地、如来自觉境界,远离五法三自性名相诸见妄想。事是指名相。
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由于如上原因,我才说妄想是从种种不实义处执着而生,通达如实之义,才能得以解脱自心所现种种不实的妄想。什么叫如实义?即诸法空相,一切无实,一切无所有,世间皆是心识的虚妄变化,不实就是如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因缘生世间,执着一异、俱不俱等四句而生妄想,不知如来所通达之理。
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世间一切法并非有生,也并非没有生,不是从有生,也不是从无生,不是非有生,也不是非无生。
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因缘法本空,愚痴妄想有何义!因缘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样来观世间诸法,心意意识转,即得人法二无我智。
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一切法本无性、不生,因从缘故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因此诸法无自性。比如声音,声音这种事物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一种独立存在,可事实上,声音只是人的感觉,非有非无,说它有,是因它是因缘和合而有,我们能听到掌声是因为至少有两只手用力扣在一起与空气及人耳为缘,才发出声音,说它只是感觉,是因为存在我们这个耳朵的缘故,若无耳缘,实无声音,所以说声音只是众缘和合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就像一群人站在一起跳舞就表现出一个舞的形态,若无人,哪来的舞?舞这个法离开诸缘是没有自性的,试想,若无人,舞还在进行,这是可以想象的事吗?因此说一切诸法都是无自性的。
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唐译云:“果不自生果,有二果失故;无有二果故,非有性可得。”事作果解,也可理解为法。过是过错的意思。果不能自己生果,果要是自己生果,就会出现两果的错误,比如苹果能自动生苹果吗?显然不能。既然果不能自生,不会出现果生果的现象,就说明果自身是无性的,果自己什么都不能生。果虽不能自生实果,但却能生虚果,但这虚果也不是果自己生的,是人的妄想心生的,比如你的眼睛与苹果为缘,则这个苹果就在你的眼睛里产生一个苹果的虚像,他人见苹果也同样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这样的现象有无穷多,而这虚果本来就是空的,人们却执以为实而生妄想。若离心识缘则一切无所有。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观察诸有为法,如果能离攀缘之心和所缘之境,则为无心之心量,即为现量,我说这是真识量。这句话说的是第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心识原本并无想,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能照物,不攀缘物却能现物,但这种照并不是主动去照,而是本来就具有这样的功能,自然而然地现物,如果你像一个领导人那样观察会场,那也不是照,因为你虽然是虚看会场,但你依然有很多的心念在里头。要先学会心物一体观,然后再观心物皆空。
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真心量的自性处,能缘之心和所缘之境二性皆离,在真如实性的究竟妙净境界处,我说这才是现量心。这句话佛其实是在说无分别观察智。智与识的区别就是智观物不采集,不摄取不排斥不分别,是一种超然绝对的静观,因无辨别摄受之心所以不会犯错误,而识是集取采集义,以分别心去缘所缘之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因而生出无穷尽的妄想和烦恼,如被情所惑,被恼所惑,被忧所惑等等。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假立一个人我,则这个我所行诸事皆无实,皆如虚幻,这是指执人我;五蕴之蕴法聚集假立,也一样毫无实义,这是指执法我。
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有四种平等:一、相平等,即自相、他相、共相、一切世间相、非世间相皆平等。二、因果平等,性生就是法生,法是因生,故而法即是果,因生果,果生因,互缠互绕,生果的同时即生因,生因的同时即产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譬如面是因,馒头是果,因与果没有本质不同,世间之因果与出世间之因果平等平等。三、世间之人法二我与出世间的人法二无我平等。四、得道之人与未得道之人平等。唐译本在此第四平等处译为‘修行者观察’不够准确。因为此四平等实质是佛依四谛真理说法,四谛是论说四平等的重要依据。四谛为苦、集、灭、道。相平等是指世间一切相皆是苦相,因而相平等。因果平等主要是依集谛而说,因集众多的业因而生苦果相。有我无我是依灭谛而说,无我即是人法二无我,证得人法二无我即是寂灭之相。因为仰慕寂灭因而修道,所以修者是依道谛而说。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妄想习气流转,故而有种种妄想心识生,心外现境界,是世俗的妄想心识。
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心外所现一切境界并非是真有,心识妄见分别种种境界,摄受五尘境界,因而如幻建立了根身及其受用的境界,我说这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因以香味为缘,故而产生食欲,食物便于人结缘假合而有身体的发育。心识持续地以色声香味触为缘,故有身心的一系列变化,心识若不觉这一切,则一切法不生。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离一切妄见,离能想所想,无所得因而也就无所生,若是我的方便言说,则为唯心现量。
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不是有性,不是没有性,有无二性皆离,即是心解脱,若是我的方便言说,则为唯心现量。
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真如和空境,涅槃和法界,种种意生身,凡所言诠皆唯心现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暂无简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