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陆,杭州人。乳哺时,随父母迁居安徽宣城,幼而好学,有出世志。后礼池州僧正落发受戒。十六岁开始游方,神教俱学。

文遂禅师曾经一度研究《首楞俨经》,能够甄别并会通真妄二种缘起,对该经之本末纲要了然于心,并执笔详细疏注,玄义文句,随文科判,无不灿然。写完之后,文遂禅师便前往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

他告诉法眼禅师说,他专门研究《首楞严经》,并认为自己所写的疏注深契经旨。

法眼禅师听了他的自述,便问道:“椤俨岂不是有八还义?”

文遂禅师道:“是。”

法眼禅师道:“明还甚么?”

文遂禅师道:“明还日轮。”

法眼禅师又问:“日还甚么?”

文遂禅师被问得懵然无对。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法眼禅师问“日还什么(生起日的因缘是什么)”,文遂禅师懵然无对,这显示文遂禅师尚没有真正明白妙明真心之旨。]

于是法眼禅师便劝文遂禅师把他所写的注疏烧掉。

从此以后,文遂禅师对法眼禅师服膺有加,执侍左右,晨昏请益不倦。经过法眼禅师不断的解粘去缚,文遂禅师始得忘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文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法眼,初住吉州(今江西吉安)止观寺。宋乾德二年(964),文遂禅师应南唐李后主(李煜)之邀请,住持金陵长庆寺,此后又相继住持清凉、报慈二大道场,署号雷音觉海大导师。

文遂禅师之开示,纵夺同时,表遮双用,要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现举其法语数则如次:

1.上堂:“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威权三界,德被四方;共禀灵光,咸称妙义。十方诸佛常顶戴汝,谁敢是非?及乎向这里,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2.僧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汝唤甚么作巅山岩崖?”

[那僧问话的落处是,住在深山隐修,还可得佛法否?而文遂禅师的答处则是,隐修处何止是巅山岩崖,一切处皆总是,何必妄生分别。]

3.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僧再问,师曰:“止!止!不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

[那僧问话显然落在二边,以为千差万别之外,还有一个无异可得。文遂禅师则教他于千差万别处体其无异,归于不二。]

4.问:“如何是正值一路?”师曰:“远远近近。”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咄哉!,痴人!此是险路。”

5.问僧:“从甚么处来?”曰:“曹山来。”师曰:“几程到此?”曰:“七程。”师曰:“行却许多山林溪涧,何者是汝自己?”曰:“是。”师曰:“众生颠倒,认物为已。”曰:“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乃曰:“诸上座,各在此经冬过夏,还有人悟自己也无?山僧与汝证明,令汝真见不被邪魔所惑。”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好个师僧,眼目甚分明。”

这最后一酬答,颇有生机,较好地体现了禅宗生杀同时的特色,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