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谢文正公,名迁,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早有文名。青年时代曾在毗陵(现属江苏省武进县治)某家设馆授徒,由于他品行端正,教学认真,颇受学生家长们的崇敬。
主人家有一女孩,豆寇年华,亭亭玉立,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平日看到谢老师眉清目秀,文质彬彬,举止脱俗,心中早已种下了爱苗。奈何父母管教极严,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即使在男老师与女学生之间,也要保持相当的距离,因此那位女孩,简直没有与谢老师单独接近的机会。
有一天,父母都因事出门,只剩女孩及谢老师在家。女孩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就以请教书本中难解的字句为由,单独跑进谢老师的房间。等到难字解释完毕,女孩还是含情脉脉的不肯离开。
多情的女孩,终于情不自禁的坐到谢老师的身上去了,经谢老师用力推开,女孩反而紧紧的抱住不放。并且娇声滴滴的说:‘我的父母都已出门,很久才会回来,因此我想与老师亲热一番。’谢老师听了大怒,厉声呵叱,终于使女孩向后退却。
谢老师对她正色教训说:‘你是一位尚未出嫁的千金小姐,应知童贞的可贵,珍重自己的童贞。倘若未嫁而失身,坏了名誉,失去清白,将使未婚的男人们对你失去兴趣,可能造成你嫁不出去的后果。即使出嫁,丈夫发觉你非完璧,也会影响夫妻的感情,成为终身的遗憾,使你父母及夫家,都无颜面。’女孩看到谢老师这样坚决的拒绝,只好羞愧的退出老师卧室,过了不久,谢老师另有他就,辞去在某家的设馆,从此斩断女孩的情丝。
大凡见色不乱的人,一定是具有高度理智,能够控制情感,不易冲动,谢文正公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正因为理智坚强,故能身心清净,专心于学业及事业,因此在事业上必有很高的成就。后来谢老师在成化乙未年考上了状元,从此事业扶摇直上,最后升到宰相的高位。由于良好的身教,儿子也很优秀,他的儿子谢丕,也曾位至宫侍郎的官职。
俗语说:‘万恶淫为首’。破坏少女的童贞,更是万恶中的尤恶者。我曾在报上看到一篇有关婚姻问题的文章,说起美国一位婚姻问题专家某博士的调查报告,婚前曾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女人,婚后的婚姻生活,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不美满的。可知在男女关系比较开放的美国社会,多数人尚且重视男女关系的第一次。因此少女们要珍重自己的童贞,不要偷尝禁果;男人们应知破坏未婚少女童贞,是最缺德损德的事。本篇谢文正公的美德,可说是男人们最好的榜样。(取材自寿康宝鉴)
明代莫文通,是江苏省松江县人(松江县古名云间),世居县城外二里泾,他虽然是一位耕种为业的农夫,但秉性仁慈,平日克勤克俭,乐善好施,颇受乡人的爱戴。
松江县靠近上海,有一年,他操舟赴上海乡下购买稻种,舟泊黄浦江,忽然听到少女大呼救命的哀哭,一声一声传入他的耳鼓,闻之至为凄惨。他抬头远望,看到有两个大男人,把绳子捆绑著一位年约十六七岁的少女,虽经少女呼救挣扎,可是那两个男人却要用力把她推到黄浦江去。
莫文通目睹此情,顿生恻隐之心,急忙摇著自己的船,向前直驶。向那两个男人询问说:‘这样一位好好的女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把她推到黄浦江去呢?’
两个男人回答道:‘不瞒先生说,这位小姐是我们主人家的女儿,主人因为她与附近邻居的男人通奸,羞辱了清白的门风,因此命我们把她丢到黄埔江去,我们也不忍这样,可是主人的命令,无法违抗,所以不得不如此。’少女听了,更加号啕大哭起来,大呼:‘冤枉呀!冤枉呀!太冤枉我了!救命!救命!’
莫先生听了,对那两个男人说:‘我看这位大小姐,相貌端庄,不像不规矩的坏女孩,她父亲误会她与坏男人通奸,可能出于不实的谣传,她父母都没有亲眼见到女儿与人通奸,怎可武断的冤枉她呢?何况即使确有其事,也应原谅她年少无知,受人诱骗,一时糊涂,现在你们要把她丢入黄浦江中,置她于死地,未免太过分了吧?’
两个男人说:‘那么先生,你看应该如何处理呢?’
莫先生说:‘她的父母不要她,让我收留她吧!’说著,从钱袋中掏出二十两金子,交给那两个男人,作为收留女孩的条件。两个男人立即把捆绑在女孩身上的绳索解除,交给莫先生的船上。
女孩从死亡线上获得拯救,到了莫先生的船上,内心觉得十二万分的感激,向莫先生叩了很多的头,表达内心的谢意,并愿以身相许。
这时已是夕阳西垂的傍晚时分,在天色昏黑的小船上,只有莫先生与女孩二人。他看到女孩感激得愿意以身相许,不仅毫不动心,且觉得殊为不妥。
莫先生对女孩说:‘我不忍看到你受了冤屈而死,所以义不容辞的前来救你,并不是看到你年少貌美而收留。你虽愿意以身相许,我是绝对不敢当的,还是送你回家去吧!’
女孩听后,哭泣著说:‘我的父亲很凶,如果回家,一定会受到父亲的毒打,我是不敢回去的。先生!请你救人救到底,请你把我带到府上去,我愿意尽心尽力的终身侍候你。’
莫先生说:‘父母都有爱护子女之情,虽然你的父亲很凶,只是一时的气愤,那短时的愤怒过了以后,可能他会十分后悔,所以你现在回家,你的父亲不会再发怒,可能很欢喜哩!’女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自动的离船回家。
且说女孩的父亲,当时虽因一时的愤怒,命令两个佣工把女儿绑赴黄浦江,可是女儿及佣工去后,心中忽然转觉万分后悔。同时女孩的母亲,也觉得丈夫太过分,责骂丈夫,夫妻二人正在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忽听女儿开门进来,大喜过望,女儿将经过情形向父母叙述,全家都对素不相识的莫先生,内心万分感激。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莫文通本来世代务农,由于克勤克俭,有钱培植儿子读了很多书,孙儿莫昊,乡荐第二,曾孙莫愚,中了举人,玄孙莫如忠,位至嘉靖戊戌年进士。这样看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洵非虚言。(取材自善人传)
河南省杞县刘理顺先生,早年曾在一富翁家设馆授徒。主人家为了尊师,特地雇一婢女,专门侍候刘老师的饮食起居。婢女不仅年轻貌美,且天性聪慧,朝夕在刘老师的身旁,听候使唤,晚上更卧在老师寝室旁的床榻。
普通人的常情,男女相处日久,不免会发生感情,即使最初的感情是纯洁的,日久往往会变质成为色情。因此在富翁家人及其他人看来,刘老师与婢女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不寻常的。
光阴真快,刘老师在富翁家教书,转眼已逾三年。由于老师另有高就,向富翁表示辞意,可是老师平日教书认真,颇受学生及家长们的爱戴,大家一致挽留,奈何老师辞意坚决,决定离馆。
富翁心想:‘老师与婢女朝夕相处,三年之久,一定会发生难解难分的感情,现在老师一旦离去,将使婢女的感情如何安顿呢?’
馆主人对老师说:‘我们这位丫头,三年来朝夕侍候老师,颇蒙照拂,倘若老师不嫌弃。她极愿侍奉老师终身,请老师把她带回府上去吧!’
老师回答说:‘承蒙贵府专雇这位小姐,多年来对我起居饮食的照料,内心万分感激,可是我家中已有妻子,怎可把她带回去呢?像这样容貌美丽端庄的小姐,希望你们好好替她择配而嫁,我是不能把她带回去的。’
富翁说:‘老师家中虽有妻室,但老师既认为她貌美端庄,对她颇有好感,可以带回作老师的姨太太,岂不是读书人的风流韵事,有何不可呢!至于老师说替她择配而嫁,可是大家都认为她与老师很有感情了。’
刘老师听了,十分不悦,正色的说:‘你们简直把我当作小人,事实上三年以来,我与她虽然朝夕相处,可是从来没有非非之想,更谈不上有何非礼,确是十分纯洁。至于你说那是读书人的风流韵事,但我看来,对女孩非礼,不是韵事,那是丑恶的罪行。我读的是圣贤书,决不会做有损人格的丑事,你们不要把我看扁了!’
富翁表面上虽向刘老师解释,说明自己是好意,希望不要误会,可是心上还是怀疑。富翁想:‘刘老师虽然家有妻室,可是三年来从未请假回家,妻子不在身边,又有美丽的少女朝夕相陪,怎有不动心的道理呢?’因此他决定嘱妻子向婢女考验询问一番。
富翁太太私下把婢女叫来密谈,问婢女说:‘刘老师平日闲来是否向你调笑呢?’
婢女答:‘刘老师平日态度很庄重,从来没有向我调笑,从来没有向我说过一句不规矩的话。’
‘刘老师在没有他人看到时,有没有对你动手动脚呢?’富翁太太这样问。
‘平日刘老师身体偶有病痛,我为了看护的必要,有时照料他起居,确是有的。可是即使如此,他也毫无反应,从来没有碰我一下。’婢女如实的回答。
富翁太太更进一步的追问:‘刘老师在夜间,有没有到过你的床上呢?’
婢女十分肯定的回答说:‘每天晚上都是他先睡,早上都是我先起,他绝对不可能到过我的床上。’
虽然婢女把刘老师说得十分规矩,可是富翁太太还是不甚相信,认为婢女故意为刘老师掩饰。又对婢女说:‘丫头,你在我家很多年,我一直把你当作亲生女儿,你的下体给我看一看好吗?’
真金不怕火来烧,经富翁太太仔细的检查,婢女的处女膜毫无破损,竟是十分纯洁的完璧。
富翁太太把与婢女谈话及检查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向丈夫报告,从此他们才深信刘老师确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真君子,以前把他看扁,觉得十分惭愧。
夫妇二人立刻再找刘老师,向他解释说:‘老师多年以来,认真教导我们的子弟,获益良多,我们为了表示感谢,原来想把婢女送给老师做姨太太,现在才恍悟我们原来的想法,真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我们现已深深认识老师不仅学问渊博,且是品德修养很深的真君子,不是我们小人之腹所能度量的,请老师多多原谅。’
富翁即席赠诗一首云:‘冶容堪爱又堪怜,三载随君一室眠。情近坐怀从未乱,方知柳下不虚传。’
刘老师即席答诗云:‘谁谓妖娆我亦怜,情牵不动只孤眠。席前有妓胸无妓,明道于今语尚传。’
前面刘老师诗中引述明道曾云:‘席前有妓胸无妓’,只是描写见色不动淫心的意境,并非指婢女即妓女。至于富翁诗中赞誉刘老师像柳下惠一样的坐怀不乱,我们不妨再谈谈柳下惠的故事。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人,有一天,夜宿郭门,正值冰天雪地的严冬,忽然有一女子进门,要求同宿,柳下惠看那女人衣服单薄,冷得发抖,深恐她会冻死,就把那女人抱在怀中坐著,使她得到暖气而不致冻死,一直坐到天明,没有犯淫行。柳下惠为了救人而不避嫌疑,不犯淫行,所以孟子赞誉柳下惠是圣之和者。
富翁认为刘理顺先生的德行,可与春秋时的柳下惠媲美,所以诗句中说:‘情近坐怀从未乱,方知柳下不虚传。’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前途都是光明的。后来刘先生赴京应试,状元及第。(取材自觉世篇注证)
河北省献县史某,为人虽不拘小节,但秉性豪爽正直,不是卑鄙龌龊的小人可比,因此,在社会上的人缘很好,颇受人们爱敬。
有一天,史先生外出归家,归途中行经一个小村。看到村中一家,有一对夫妇,抱著一个婴儿,相拥哭泣,哭得十分悲伤。
史先生问:‘你们为了什么事?哭得这样悲伤呢?’
村民答:‘我欠了富户人家很多的债,无法偿还,可是富户索债甚急,不得已把妻子卖给他们为妾。我们夫妇平时十分相爱,且幼儿尚需哺乳,现在妻子要离开我及幼儿,怎能不伤心呢?’
史先生问:‘你欠富户多少钱?你的妻子卖出,可得多少钱呢?’
村民答:‘我欠富户三十金,妻子卖出,可得五十金。’
史先生问:‘是否可以花钱把你妻子赎回呢?’
村民答:‘契约已写好,钱还没有付,当然可以赎回。’
史先生听了,毫不犹豫的掏出七十金,交给村民。十分和蔼的说:‘给你们七十金,你们可把三十金偿清债务,四十金给你们做经商谋生的资本,可以不必卖妻了。’
村民夫妇破涕为笑,对于史先生的德意,十分感激,就留史先生在家中,招待他喝酒吃饭。
正在喝得酒酣耳热的时候,村民凑近妻子的耳朵,十分细声的说:‘我抱著儿子外出,你招待史先生住宿,陪他睡一晚吧!’说著,并请史先生慢慢吃,自己有事要外出。
史先生看到男主人外出,不便再留,表示告辞。正要起身时,村妇把他拉住坐下来,并且说:‘史先生救了我们一家,大恩大德,不知怎样报答才好,今天住在我家里,我可陪你一起睡。’
面对这样的诱惑,史某毫不动心。正色的说:‘我出钱解救你们的急难,完全出于纯洁的同情心,不求报答。你们请我喝酒吃饭,我已接受。至于陪我上床睡觉,我绝对不能做污损人格的事。’说完,掉头就走。
半月以后,史某邻居发生火警。当时农村秋收方毕,家家屋上屋下,堆满了稻草,因此火势蔓延,十分迅速。熊熊的烈火,快要烧到史某的房屋。他家中重重的门户,一时无法逃出,全家三人,急得走头无路,哭叫著大喊救命。
忽然听到空中似有神明喊著说:‘史某一家除名。’接著轰然一声,房屋后壁向外倒塌,使得他们得有逃生的出路,史某左手携著妻子,右手抱著儿子,奔出了屋外,一家人幸免于难。
这一次火灾,村中有九人葬身火窟。史家从危险中逃得性命,大家认为是他行善的善报。有人知道他救人不淫的善行,更认为他捐金之功十之四,拒色之功十之六。(取材自阅微草堂笔记)
明末清初的时候,人民流离失所,备受匪乱之苦。
陕西省袁公,为避闯匪之祸,被迫离乡背井,以致妻离子散,只身流亡到江南。
袁公定居江南以后,生活渐渐安定,由于儿子已在流亡途中散失,急欲娶妻生子,因此买了一位贫妇。
贫妇到了袁家,背著灯在暗中哭泣,袁公见状,详细询问她的身世。
原来那位贫妇早有丈夫,因为家中贫穷,无法生活,不得不卖身求生。可是想到平日与丈夫十分恩爱,因此不禁悲伤哀痛。
袁公睹此情状,油然而生恻隐之心,虽然时已黄昏,不与贫妇同睡,一直坐到天明。
第二日,袁公询明贫妇丈夫的住所,把她送还其夫。除了已付的身价以外,更加赠一百金,使他们夫妇二人,得到一笔做生意的本钱。
贫家夫妇遇到袁公这样的大善人,真是感激涕零。后来他们凭著袁公赠送的资金,经营商业,十分顺利,生活竟一天比一天的富裕起来。
他们夫妇感谢袁公的大恩大德,常思报答。看到袁公孤零零的一人,既无妻子,又无儿女,因此很想替他介绍一位贤淑的妇女,可以结婚生子,奈何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
有一次,他们经商至扬州,遇到一个人,要把一个男童出卖,他们看到那个男童生得很清秀,心想既无机会为袁公介绍妇女成婚,那么送他一个男孩,也是报答袁公的好办法,说著,就把那个男童买下。
回家以后,夫妇二人带著买来的男童,渡江至袁家。说也奇怪,男童一到袁家,看到了袁公,竟大呼‘爸爸!爸爸!’不仅夫妇二人大为惊奇,更使袁公喜出望外,原来这个男童,就是袁公在逃亡途中散失的儿子,现在骨肉团聚,顿使父子二人拥抱在一起。
社会上有少数坏男人,对于贫苦家庭的妇女,往往乘其急迫,利诱奸污,那是十分不道德的。像本文的袁公,原拟娶那贫妇为妻,后来发觉她有丈夫,就打消原意,不仅毫无淫念或淫行,且能无条件的予以济助,使他们家庭团圆,脱离贫苦,像袁公这样的善行,实是难能可贵,足以正风励俗。(取材自寿康宝鉴)
王宠惠博士,号亮畴,广东省东莞县人,早岁先后留学于英、美、德、日各国,曾获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法学造诣甚深,是民国以来最具学者风度的最高司法首长。
王博士不仅学问渊博,且品格清高,仁慈爽直,淡于名利,生平不好女色。早年留学日本时,曾有一段严拒裸女的趣事,尤为人们津津乐道。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的秋天,国民党人秦力山在大通起兵失败,逃到上海,由王氏秘密收容,并资助秦力山远赴日本。
秦力山到日本后,在东京创刊国民报,宣传革命,函约王氏担任英文版撰述,因此王氏东渡日本。
在东京的时候,王氏与秦力山租屋同住,王氏住在楼上,秦力山以及另有几个留学生住在楼下,他们雇了一个日本下女,容貌艳丽,举止妖冶。
当时王氏只有二十余岁,年少英俊,颇获日本下女的倾心。那个日本少女常常向他献媚,并且常以语言向他调戏,可是王氏道貌岸然,不为所动。王氏曾请秦力山劝告日本少女,以后不要再对王氏骚扰,奈何下女不听劝告。
有一天清晨四时许,天还没有亮。那位春意荡漾的日本小姐,赤身裸体的进入王氏房中,向他求欢。王氏见状,大为惊骇,急忙大呼:‘不可,不可!’下女只得狂奔而去。
住在楼下的秦力山及其他几位留学生,听到王氏在楼上大叫,都从梦中惊醒过来,他们都跑到楼上,询问发生什么事?王氏当时不肯说。后来他们知道详情,对于王氏见色不淫的定力,十分钦佩。
王博士不仅精研法学,且英文造诣甚深,并精法文及德文,所著德国民法英译本,闻名世界,蜚声国际。一九五八年,病逝于台北,享寿九十余岁。(取材自革命逸史)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