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一位读书人,姓茅,名鹿门。在二十余岁的时候,求学于浙江省余姚县,住在邑庙前钱姓家中。钱家有一婢女,豆蔻年华,活泼可爱,并且情窦初开,对于茅鹿门这位单身的白面书生,不由自主的在她心中起了爱苗。
有一晚上,茅鹿门正在灯前读书,忽然听到婢女在他书室外面叫著:‘猫咪咪!猫咪咪!’他因为读书读得津津有味,不愿分心,所以起先没有睬她。可是那婢女还是‘猫咪咪!猫咪咪!’的叫个不停。他觉得奇怪起来,把书本合上,站起来对婢女说:‘夜深了,你猫咪咪的叫个不停做什么?难道有鱼给猫吃吗?’婢女听了,格格的大笑,轻佻的说:‘茅先生真是书呆子,我老实告诉你:我不是呼喊小猫,我实实在在的喜欢大茅呢!’他一听这话不对劲,知道婢女是在挑逗他,就正色的说:‘我父亲命我远出读书,对我期望甚殷,我一定要学业有成,才能报答我的父亲。如果学业未成功名未就,在外面乱谈恋爱,或与你有非礼的行为,那么他日回去,叫我有何颜见我父亲!更有何颜见你主人呢!’婢女听了,知道茅鹿门是一位专心读书的好人,无法挑逗,只得羞惭而退。从此婢女断绝了心中绯色的爱念,转为对他纯洁的钦敬。
后来茅鹿门果然学业有成,考中了嘉靖戊戌榜的举人,官至副使,享寿九十岁而终。(取材自寿康宝鉴)
张文启是福建人,有一年,闽地土匪犯境,他为了逃避匪难,与朋友周君一同避入山洞中。当他们进入山洞后,发觉洞中有段蜿延曲折的路,里面花木扶疏,落叶缤纷,宛如世外桃源。他们放大胆子向前走,一路上没有遇见一个人。哪知走到路的尽处,忽然发觉路旁石凳上坐著一位美丽的少女,二人不觉大为惊喜。可是少女看到了他们两个陌生男人,极为恐慌,急急忙忙的要逃出山洞去。
他们二人实在不愿意少女离开,事实上那少女如果独自逃出山洞,反而有遇著土匪的危险。张文启就高声的喊著少女说:‘小姐!小姐!你不要逃,你不要逃!我们都是当地的忠厚老实人,也是为了逃避匪难而来此,决不会对你不规矩的。’少女听到张文启说话的声调,诚恳而和善,知道不是坏人,就放心下来,同时自己也觉得逃出山洞,恐怕反有遇匪的危险,就停止著不逃,回过头来与他们聊天了。
那位小姐从容的坐定下来对他们讲述自己逃难的经过。原来她起先是与父母一同逃出,后来因为在途中遇著土匪,各自逃命,因此与父母逃散。三人谈谈说说,也就不觉寂寞。
张文启确是规矩老实的好人,心中只想如何保护那位与父母逃散的少女,绝对没有邪念,可是同行的周君,不免有些色迷迷的,到了中夜时分,屡次企图非礼少女,都经张文启强力阻止,少女幸未被污。
第二天早晨,张文启拉著周君一同走出山洞,借词出去探听消息,其目的是把周君拉开,使那少女安处,不受纠缠。出山后知道土匪已经离境,就邀同村中父老,到山洞中把少女领出,并问明其父母里姓,托村老送这位小姐安返家中。
过了不久,少女的父亲黄老先生,央人至张家说媒,因为感谢张文启的恩德,办了很丰富的嫁妆,把那位美丽的小姐嫁给他。结婚后夫唱妇随,生活极为美满,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长大后都状元及第。
佛经上说:‘不邪淫者,得如意眷属报。’以上昭彰的事实,岂不是佛经最好的注解吗?(取材自感应篇汇编)
唐皋,是安徽歙县人,在青年时代,只知孜孜矻矻用功读书,脑海中从来没有考虑追逐异性的事,可说是一位标准的模范青年。
邻居有一位小姐,对唐皋颇为爱慕,常常借故跑到他的书房去,与他亲近,甚至公开约他幽会,都经他严词拒绝,他为了避免小姐的纠缠,在书房读书的时候,就把房门关锁起来。
有一天晚上,唐皋正在书房灯下读书,那位小姐又到书房门外来敲门,他就高声读书,装作没有听到门声。可是小姐不肯罢休,又跑到书房的窗前去,用舌把糊窗的纸舐破,从破损的纸洞中,望著书房中的唐皋,向他调笑,他没有办法,只得站起来向她敷衍说:‘小姐!真对不起,今天我没有空,请你明天再来。’
第二天,唐皋把破损的纸窗糊补好,并在纸窗上题著如下二句:‘舐破纸窗容易补,缺损阴德最难修。’当晚小姐果然又来窗前,看到纸窗的破洞已补好,而窗纸上题著上面二句话,心中颇感惭愧,便自动的不再吵闹他,静悄悄的回家去了。
附近寺院中有一位和尚,常常在唐皋家中门前经过。一天晚上和尚夜归,又途经唐宅,看到门前悬著一块状元匾,左右悬著二盏红灯,左灯写著「舐破纸窗容易补’,右灯写著「缺损阴德最难修。’可是再欲凝神细看时,匾与灯忽又不见,和尚感觉大大的奇怪。
第二天,和尚跑到唐宅去看唐皋,告诉他昨晚在门前遇见的事。唐皋就指著纸窗上题的那二句,并说明其原由。和尚始恍悟昨晚所见门外的红灯,是唐皋善心感应的神火。不禁惊叹的说:‘窗前题语,门外悬灯,感应之机,捷于桴鼓。’并且进一步慰勉他说:‘像你这样高尚的道德,前途一定未可限量。’过了一年,唐皋果然考中状元,名闻天下。(取材自安士全书)
靳瑜先生,江苏省镇江县人。在金坛县设塾授徒,平日诲人不倦,是一位道德文章极受人们尊敬的好老师,他结婚已二十多年,可是夫人一直没有生育,因此靳老师虽年逾半百,奈何膝下尚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儿子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我们中国人重视祭祖,如果没有儿子,不仅自己死后,永远无人祭祀,且自己以上的历代祖宗,也将香火断绝,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
中国民间有首歌谣说:‘三十无子平平过,四十无子冷清清,五十无子无人问,六十无子断六亲’,现在靳老师已年逾半百,再过几年就是六十岁,如果一直这样没有儿子,岂不将要六十无子断六亲了吗?
普通一般情形,做妻子的人,都是反对丈夫纳妾。可是靳太太不忍看到靳家香火断绝,极力鼓励丈夫讨个小老婆,藉此弥补内心的歉疚。她对靳老师说:‘我嫁到你们靳家二十多年,没有替你们靳家生个儿子,抱歉万分,真使我日夜不安,为了靳家祖宗的香火,你应该讨个小老婆,生个儿子,才对得起你们靳家的祖宗。’
靳老师的看法与太太不同,他说:‘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真正的意义,是教我们生在世上,要好好的培植后一代,这才是真正的有后。如果生了儿子,不知好好的教养,变成贻害社会的败类,反而羞辱祖宗,试问那样可算孝顺吗?我虽没有儿子,可是我当老师,善尽职责,教育青少年,成为国家有用的良材,这样才是真正的有后,对得起祖宗。何况有没有儿子,都是命中注定的,倘若命中没有儿子,即使讨一百个老婆,也不会有儿子。’
靳老师不纳妾的态度,十分坚决,妻子屡次的劝告,都没有使丈夫动心。靳太太因劝告无效,她就想乘丈夫不在家时,把人家的姑娘接到家中来住,再写信叫丈夫回家,这样造成既成事实,丈夫谅必无法拒绝了吧?
同村有一贫苦家庭的姑娘,芳龄十八,面貌娟秀,身体健康。靳太太认为是丈夫娶妾的好物件,出资把那小姑娘买到家中来,并函促靳老师立即回家。
靳老师接到家信,从金坛回到镇江,赶到家中。进门以后,看到房间中摆著满桌的酒菜,更有村中那位十八岁的大姑娘,穿著大红衣服坐在桌子旁。
靳太太满面笑容对先生说:‘今天是你纳妾的黄道吉日,坐下来与新娘子畅饮一杯吧?’这时靳老师羞窘得满面通红,不知所措。
靳太太看到先生十分羞窘,以为是自己在场,先生不好意思。她就退出房间,并把房门锁上,希望房间中只剩他们两个人,可以成全先生的好事。
靳老师独自面对如花似玉的十八岁少女,不仅毫不动心,且对太太这样的举动,十分愤怒。急欲离开房间,可是房门已被太太锁上,怎么办呢?他就打破窗户,跳墙而出。
太太睹此情形,十分著急。对先生说:‘我拿出大部分的私蓄,花了很多钱,好不容易替你买到这样美丽的姑娘,我这样牺牲自己,完全为你们靳家著想,你怎么不知好歹,为什么不陪著新娘子好好喝酒欢乐呢?’
‘娘子!你的一番好意,万分感谢,可是我年老多病,姑娘年甫十八,平日她遇见我时,常常呼我靳公公,我怎能忍心娶她为妾呢?我们应该助她嫁一个年龄相当的好丈夫才对。至于你拿出很多私房钱把她买来,我可如数赔偿给你。请你立即把她送回去,恕我万万不能接受。’靳太太听了丈夫这番话,知道无法勉强,只得把那女孩子送回娘家。
奇迹终于出现了。这位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年已四十出头的靳太太,不久忽然受孕,次年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长大后位至宰相的靳文僖公。大家都认为靳老师的德行,感动了天,因此上天赐他一个贵子。(取材自懿行录)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