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慎修居士选录
印光老法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序
江慎修先生者,乃前清一代之经学大家,婺源明道潜修之隐君子也。博学多闻,无书不读,而且一一悉探其精微,人其阃奥,唯以教育英才为乐,不以富贵利达为事。当六岁时,甫受庭训,日记数千言,父奇其敏,以十三经注疏遍授之,先生自是精心研究数十年。举凡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韵翻切之学,无不融会贯通,遂以著述发明义蕴为己任,所著近二十种,几二百卷。当时国家及名人著述,多皆取为依据。至乾隆三十七年,先生没已十一年,国家开四库全书馆,凡先生所著,悉皆采入,共一十三种,一百五十余卷。其余数种未入者,或撮取纲要于他书中,或其稿甚多,彼此借观,致令遗佚而不得也。噫!先生可谓学究天人,功参造化,穷理尽性,优入圣域之人杰焉。殆汉康郑成未周濂溪邵康节之流欤?世之博学多闻,不讲躬行实践,唯以词章进取为事者,闻先生之风,能不愧死。而且爱惜物命,深信因果,故于放生吃素善报,杀生食肉恶报,随所见闻,录以劝世。其裔孙易园居士,拟欲铸板广布,冀挽杀劫,嘱光作序。心如背镜,学等面墙,唯学愚夫愚妇之老实念佛,何能发挥道妙,今拘墟者彻见天日,因?以生正信而获实益耶?然以事关劫运,义不容辞,勉为序曰:
天地之大德日生,如来之大道唯慈。人物虽异,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如来视之,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则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虽则高下悬殊,苦乐迥异,总皆未断惑业,未出生死。天福若尽,即便下降。狱罪若灭,仍复上升。犹如车轮,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理宜委曲设法,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同生于天地之间,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尚且方长不折。何忍为悦我口腹,令水陆诸物,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须知此等诸物,从无始来,亦曾高居尊位,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堕于异类,口不能言,心无智虑,身无技术,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于事则得,而怨恨所结,能无生生世世图报此怨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独不惧怨业深结,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天将夺吾福寿乎?人唯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自之所欲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我有智力,设种种法,掩取诸物,以取悦我口腹,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然我与彼等,同在生死,从无始来,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或于异类皆被彼杀。为亲为怨,相生相杀。静言思之,愧不欲生,急急改图,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仍执迷情,以为天生异类,原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业,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复生人道,善根发生,闻法修行,断惑证真,得成佛道。我若堕落,尚当望彼垂慈救援,以期离苦得乐,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古有高僧,行步不跨虫蚁,人问其故?答曰:彼此同在生死中,或彼先成佛道,尚望其垂慈度我,何敢轻慢乎?是知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我众生皆是佛,故多方化导之,种种折摄之。纵令绝无信心亦不弃舍,曲垂方便,令种善根,待其因缘时至,自然发生增长,依教奉行耳。众生视佛皆是众生,故闻佛之言,不生感激,反以已之邪知谬见,多方毁谤。甚至拆毁塔寺,焚烧经典,固结魔党,破坏清修。殆至正智稍开,则便愧悔无及。由兹遂复归命如来,兴崇佛法者,古今来比比皆是。须知父母于逆子,尚生弃舍之心,佛于逆恶不信之流,愈生怜愍,何以故?愍其惑业深重,失本心故。以虽则现时背逆于佛,而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仍复丝毫不失。如焦模中金像,敝衣中宝珠,蒙尘之秦镜,在璞之荆璧。愚人但见其外相,而不知其内容。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然佛尚不轻众生,众生何可轻众生乎?故凡一切水陆众生,必令各各得所,常得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以各乐天真各尽天年,则此书所说之种种善报,当可具得矣。人既如是,物尚不欲令其失所,何况于人。则互相亲爱,互相扶持,自然俗美人和,必致风调雨顺,其有不物阜民康时清国泰者乎?又祈凡我同人,切勿自轻,当思我与如来,同一心性。彼何以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安住寂光,常享法乐乎?我何以起贪嗔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莫由出离乎?心性是一,苦乐天渊。苦犹以佛性功德,独护如来亲得受用者,尚得名为大丈夫哉?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江慎修先生爱物戕物编题词
孟子有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比年以来,外则欧战之惨,内则国乱之频,皆谓我生不辰。岂知祸福之来,匪求弗获。惟现世造因,现世受报,则众信翕然。夙世造因,而令世受报;或今世造因而来世受报,则唯佛证知,而凡情所惑。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怨里羹,冤仇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儒释所言,合著一辙。惟儒者约说,佛则详言。儒者但言现世,佛则通知三世,远及多生。十方三世之说,固非佛不能言,所谓虽圣人有所不知者也。江慎修先生,以闲世挺生之大儒,而通释氏因果之奥义,其征引爱物戕物之报,多取现世者,盖欲令未达佛理者,亦能翕然信起,其救世苦衷可知也。世乱亟矣,杀业尤繁,凡属含灵,俱当忏悔。此编之出,非其时乎?仁人君子,幸广传之。 云阳程德全拜题
戴东原作江慎修先生事略状实,乾隆二十七年,江先生以三月卒,东原状成于五月,后江郑堂作国朝汉学师承记,全取其文增损数语而已。此谱藏于家,事迹颇详。三十四岁补廪膳生,帅承记作二十四岁,盖笔画误也。东原先生年谱,为段茂堂所编,于讲学宗旨,著书先后,详尽无遗。后又附记平生言论,多喜者,使慎修先生年谱出东原之手,必更有可观矣。癸亥二月郑孝胥识。
放生善报
第一章 放生救物延寿
※福星拥护 陈元植
宋里老陈元植,家稍裕,好行阴骘。禽虫之微,悉蒙惠。每将食,百鸟飞鸣而前,凡十余年。一夕梦绯衣人长三尺余,谓曰:尔阴德盛,一切生命皆活之尔。寿本促,以此延年,年至九十九。一日独坐,袖中一物投地化,三尺绯衣人,拱立曰:君寿不?四十,为有阴功,上帝命我护尔。今已百岁,辞归天上,瞥不见。元植语子孙,令选地树墓,逾月无疾而疾而卒。
※广生益算 杨序
宣和间,富商杨序,年二十八,梦神告曰:子逾旬当死,能救活万命可免。序曰:大期已追,物命至万,未易满数。神曰:藏经云,鱼卵不经盐渍者,三年尚可活子,盍图之?序乃大书神语于通衢壁间,人皆知戒;见人杀鱼,即取卵投之江中。月余复梦神曰:亿万之数已满,寿算延矣。后寿至九十而终。
佛教放生泥鳅的好处 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
晚上,和老妈闲聊。她问我:你还记得小阿公吗?小阿公是爷爷的堂弟,很早就去世了,但是我朦朦胧胧还有印象。 小阿公是做素面的老师傅。素面是温州特产,每逢婚丧嫁娶、盖房上梁等大事喜事家家户户都得备
放生,就是救命,放生就是积德,放生就是改变命运。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但是关于放生的日子,就没有什么说法,只要你有心,天天都是放生日。但是放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要做到真正的放生。放生要看缘分,缘分到了就是最好的时间。你放生不是攀缘,而是说你碰见了,别人要杀生,你当下救那众生,不为自己着想,哪怕多花钱,完全来救它于水火,然后给它做三皈依,众生最需要你救它而又让你碰见了这叫放生的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你等于救了一条人命。
问:放生一定要念咒吗?答:放生不一定非念咒不可,当然念咒就更完美一些。假如你放生忘记了念咒念佛,现在念依然来得及。若你不会念往生咒,只念阿弥陀佛就足够了。念皈依的方法,就是这样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 皈依法不堕饿鬼 皈依僧不堕旁生 (三次)
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可以预先加持准备好),洒在被放众生的身上。在什么都不具备或紧急的情况下,可大口出声念“南无阿弥陀佛”,让所放众生听的清楚真切,在八识田中种下金刚种子,等到因缘具足,种子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修成佛道,彻底脱离苦海的时候。如在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见人家正在杀害生命,没办法救它的时候,我们应发出怜悯的心,口中赶快为它念三皈依及往生咒或“阿弥陀佛”佛号,也略尽我们三宝弟子的一点悲心。细心周到: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
大悲咒 (一或三遍):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婆卢吉帝室佛啰愣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怛侄他
放生泥鳅几天放一次?放生泥鳅的日期没什么讲究,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去放生,泥鳅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
放生仪轨念诵 我弟子妙音,今在佛像前,诚心皈依三宝,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 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放生泥鳅的好处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
佛教语。又称回向偈,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之《发愿观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根据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
放生乌龟怎么做 要放生乌龟一定要慎重,不管是生态学上还是风水学上,放生都是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个人总结放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这里只介绍水龟,陆龟由于植食性为主,所以生态威胁风险很小,只要环境温度等适合即可): 1 放生要合理,不能随便放生。选择龟种的时候要注意,巴西龟、甜甜圈、彩龟这些龟切勿放生。它们是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危害极大。放生的话十分推荐我们中国本土龟种,如草龟、花龟、鹰嘴、黄缘、闭壳龟等。不推荐放生外国龟种,对生态环境和本土物种有风险
放生一尾鲤鱼的功德不单是一条生命,还包括鲤鱼妈妈肚内的鱼卵。鲤鱼自古就是吉祥的象征,由于鲤鱼的「鲤」和「利」同音,故春节期间老百姓都喜欢在家中饲养鲤鱼,有「家家得利」之说。记得儿童游戏中有「放生大鲤鱼」玩 法,而真正的放生鲤鱼是从唐朝开始,唐朝皇帝姓李,而鲤与李同音,犯了皇帝的忌,于是把鲤鱼改称为「赤公」,当时朝廷还颁了一项法令,规定捕到鲤鱼必须放 生,全国上下不准吃鲤鱼,谁卖鲤鱼就要受罚,并且打60大板。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信众提问:发现一只流浪狗在小区附近活动,由于受到物业人员及业主的驱赶,经常找不到食物,自己又没有能力帮它,不忍其受苦就想给小狗进行安乐死,但又不知这样做是否违反佛教的不杀生戒?首先,安乐死是在生命受到无法逆转的重大疾病将遭受死亡前,病者无法及不愿再忍受极大痛苦时,在病患自愿的基础上,医生提供帮助,患者自主启动注按钮以无痛苦的方式而结束自己生命,它是西方根据医学伦理临终关怀的一种方式,在个
居士问:夏天晚上开车,挡风玻璃到处都是小虫子受伤害,会死亡,师父这个是不是杀生,这个杀生戒很难持啊!一如法师答:在开车的时候,无意当中肯定会伤害到众生,像我们开车一样的,你晚上开车,把灯一打开,一个个虫子啊,一个个蛾子啊,飞过来,那个高速上速度很快,碰一下就死掉了,所以第二天一看,挡风玻璃到处是死的虫子,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无意杀生,不叫犯戒,叫无意伤生。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在饭店工作,避免不了杀生,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如今学佛,能改则改。不能改就是造杀生业,受报很严重。当今大环境都是造业的,虽很难改。但信佛了,也要有惭愧心,念佛忏悔,这样日后感召的罪报会轻些。
放生能增上我们的慈悲心,看到生命被救,能唤起我们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对我们提高佛教的修养,增进我们的同理心、慈悲心、无常心非常有好处;也让我们知道了要珍惜这个暇满人身,好好地用来了生死、度众生,不要再像这些鱼一样迷惑轮回。
放生虽然功德无量,但很多人在放生过程中还是存在误区的。有人担心因为放生的条件限制,物命会在放生前就死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放。我们要知道,佛教的放生并不是单纯地救命,更是救度它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在放生时,尽量做到佛法僧三宝具足,为它们作三皈依,种下佛法的善根,未来总有一天,它会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到究竟解脱
有善士一家来寺院找师父,自述小孩无故全身疼,医院检查不出结果,所以求助佛法。小孩母亲:“看到小孩生病,心里难受。”师父:“这是你们宿世的因缘,是一家几口之共业。”稍顿了顿,师问道,“你们现在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杀生?”
将被捕获之鱼、鸟等生灵放入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类宰割、烹食,是佛教表达慈悲理念的常见方式。佛教徒在放生之时依仪式进行的法会,即为放生会。放生义举源于经典中戒杀生食肉及积极救护生灵的理论,据《梵网经》卷下所载:佛子应以慈心行放生之业,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我们在家几个佛友组织了放生小组,定期放生,这是着相吗?达照法师答:阿弥陀佛!活着,是所有众生最宝贵的财富;你不要管它活得质量怎么样,只要有生命,都要被尊重和善待。这就是佛陀最伟大的地方:慈悲利物。
“护生园”就是建了放生用的,那你要建多大?主要放什么生命?建设的这个护生园是放什么种类的众生?是水族众生,还是陆地的众生?是适合哪些气候、水土的众生?这些你都要考虑。它们来了适合在这里吗?还有,你资金够不够?除了建园投资,你还得有长时间的后续资金来养这些生命。
元朝的时候,有一位富商求子,他听说太岳真人可以召请来神仙判事,非常灵验,于是这位富商就前往叩问太岳真人关于子嗣的事情。神仙判说:“因为你前生杀业太多,使得物类绝种,所以得此果报。现如今你一定要放满八百万生灵才可以赎罪。如果误伤一虫,必须再放一百生灵才能准数。想要挽回命运这是最重要的事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