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在童年闻到佛法,青年时代能够剃发出家,在清净的僧团中过着以不自在为自在的生活。我喜欢早上在殿上供花时看着那花上一颗颗晶莹的水珠;我也喜欢出家师父们披搭袈裟时的洒脱;我同样也喜欢磕大头时发出的那种“嚓嚓”声……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渐渐习惯了僧团中的生活,喜欢这种以不自在为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6年,当时的我还在南方读小学一年级。老师问我的理想,我不假思索地答道:“我要当和尚!”话音刚落,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从那天起,某些同学叫了我四年半的和尚,一直叫到我2001年转学回家乡。在随母亲回家之前,大宝恩师特意教诫我:要时刻保持一颗出离心。12岁的我害怕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何时才能回来……
到了家乡的学校,望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我感觉与他们的距离难以测量。在班上一直保持那种沉默寡言,令人感到神秘的形象。初中阶段唯有几个爱好相近的同学还能跟我搭上几句话。我不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在校园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但我知道他们是让我通向开朗、乐观的桥梁。周末的清晨,天曚曚亮,我们去公园爬山。他们坐在山顶听我讲南方的人文特色。我还给他们说一口流利的南方话。他们笑了,他们的笑容是如此天真无邪。
时光悄然流逝,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又是一所新的学校、一些新的同学、一张张新的面孔。时间稍长,我发现高中生有着小学生、初中生没有的一些特征,两者的分界线异常清晰。高中生们学会了对自己陌生、不喜欢的人露出笑容。而我好像还没长大,仍旧是那样对熟悉的人有话说,对陌生、不喜欢的人置之不理。下晚自习我喜欢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那些装饰在楼层上的霓虹灯,犹如那些同学的笑脸,虚伪而刺眼。唯独耳机里放出的音乐令我感受到了一丝的乐趣。看着道路上来往穿梭的行人,他们在社会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似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不停地忙碌着。
高中的第一个寒假,我们几个初中时的同学相聚。仍然是周末的清晨,还是那个公园,依旧是那座不高的山。我们站在山顶点燃带来的双响炮拼命地往山下甩,象是在阻击迎面而来的敌人。我们奋力呐喊,叫醒沉睡中的人们。我渐渐发觉他们身上少了原有的纯真,反而具备了成年人的特征。他们爽朗的笑声,接电话时的言谈举止,乃至点烟的动作都是那么富有商业性。我被他们强悍的交际能力和沟通技巧所震撼!我有些自责,为什么自己还没长大?为什么和他们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在他们面前我好像永远是个弱者。究竟谁对谁错?我与他们之间如同举行着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他们站在那一端,而我在这一端。他们竭力把我拉过去,而我不知道朝哪个方向用力。我也想长大,想成熟一些。但如果效仿他们这样的成熟方式会不会违背我1996年时的诺言?我提醒自己不要靠近分界线。我知道如果双方这样僵持下去我必输无疑。
2007年末,19岁的旅程即将结束。我知道自己将不再是十几岁的拥有者。我忽然觉察到年龄好像与世俗习气成正比。我学会了下象棋、打台球、听歌、唱歌、上网玩游戏、穿好看的衣服。我感觉自己正逐渐被他们同化。一次我站在镜子前,望着对面那个髪型怪异的人,我默默地问他:“你还想出家吗?”他不知怎么回答,只能试着逃避这个难题。说实话我有些恐惧。我担心这场比赛会以失败而告终。于是我拼命地把绳子往自己的方向拽:把骑自行车上学改为步行,这样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来修加行。除此之外,尽可能地观人世间的无常和畜生的苦。
一天清晨,一阵惨烈的哭声代替了闹钟把我从梦中惊醒。我出去一看,是附近一个小商店的中年男人死了。就在昨天他还卖给我笔记本,而现在却已双手空空去了,唯有业力紧随。我忽然感觉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与短暂。他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五彩斑斓的梦,可奔波大半生,最后的归宿就是一个小匣子。一次在教室里,我毫无目的地翻着一本中学生杂志,看到了一篇小短文。它以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并且每一个阶段所共有的特征都描绘得极其现实。我感觉这篇小短文似乎是作者为了教育我而写的。我真的不想成为它的主人公,不想做自己烦恼的奴隶。在此期间,电视上全天报道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把焦点集中在了这片废墟上。在震前的几分钟里,人们可能还在尽情享受着所谓的幸福快乐。在他们心里似乎没有死亡,或者认为死是老年人的专利。可当这无数建筑物垮下来的瞬间,在他们心里也留下了“死”的烙印……
不能再等了!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谁能肯定死是老者的专利?我想起曾经许下的诺言:“我要当和尚!”我要让自己及众生都获得究竟的安乐!
出了家的我深知昨日如云雾,今日如雷电,明日如彩霞,一切皆是虚幻无常。想到世间上的年轻人,将年轻的生命当成一种放纵的资本!我奉劝我的同龄人们:请你们把握好自己的青春年华。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