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师兄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相识。这是我加入三级修学后第一次站在清净庄严的三宝楼,面对如此多的师兄来分享我家的一些故事,此时心情万分激动和紧张,感恩大家的倾听。
今天我分享的主角之一是我家丫头,一个六年级的小姑娘。一个月前的早晨,我翻开她上一夜写的作文——某书的读后感,在最后三小节,她是这样写的:
马洛摩根说:“人竟然可以这样一无所有地活,而且活得这么满足。”是啊,对于这句话,令我深思。“满足”这个词,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就等于金钱。我们怎样得到满足?问问自己:是得到玩具?吃到好吃的?还是得到别人没有的东西?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贪婪、自私的世界上,我们人,生下来好似就为了佛法中的两个字“欲望”。因为欲望,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情;因为欲望,我们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去得到利益。生活中因此发生的所有事情“排版”为:欲望——奋斗——利益。
我们人心里都有一个佛,那才是一个最真的人。只是因为贪、嗔、痴、欲望这些“树根”紧紧地围住了这个菩萨,让他本性的光芒不能散发。我们不能让欲望掌控人心,不能把满足推向欲望。
最后她引用了书中的一首诗:
我们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
也将两手空空地离去。
我目睹了生命的璀璨,
两手空空。
可以想象,读完后的我有多么震撼。这是第一次从孩子的作文中看到,她用佛法来解读和认知这个社会,她的价值观是如此的鲜明而坚定。
当日我就和师兄们分享了这篇文字,大家听完后极力鼓励我来这里分享。一开始我是拒绝的,觉得自己修学不够精进,更怕自己说不好。但后来细想,修学本来就是为了自利利他,如果我的经历可以给在座的爸爸妈妈一些共鸣,一点思考,这将是我莫大的荣幸。因为在这三年我真真切切地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这一切都缘于三级修学,缘于佛法。
下面,另一个主角出场,那就是我。本人今年40虚岁,接触佛法进入书院整整三年。在这之前,我曾经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03年怀上孩子后,从教十年的我主动辞职,理由很简单:我想全身心养育宝宝,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所谓的“好”一开始是育儿杂志中科学的方法,衣食住行的高品质。后来便是找最好的幼儿园,考最好的小学,请最好的钢琴老师,制定最好的精英计划。我从家乡张家港搬家到无锡上幼儿园,然后转战苏州上小学。朋友们都说,这是标准版的现代“孟母三迁”。那时的我信心满满且豪情万丈!仿佛孩子已然安全地踏上我为她精心打造的光明大道。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孩子长成五六岁,我就清楚地认清一个事实:我的孩子不是书中的天才儿童。她学说话比别人晚,手工折剪歪歪扭扭,上课新内容吸收慢,尤其是数学:口算为龟速,应用题更是绕一个弯就直接看不懂题目。我很失望沮丧,但对孩子的爱促使我这个全职妈妈不放弃,开始了漫长的陪读补课之旅。我的学生只有一个——女儿小丫,每天回家新课内容听不懂的,我重新教;作业中的难题,我一个个耐心讲解;考试成绩平平,我是气在心头,却还是不断鼓励她再继续努力。
如果说学业上我还能通过自己那点专业知识帮助她跟上,那思想上的教育更是个大难题。小丫最大的优点是善良,甚至有点憨厚,这让她每每总是吃亏处于弱势。朋友们说,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无法应对社会的残酷竞争,我内心开始挣扎,是否需要给她讲些社会的黑暗面,灌输强势和耍小聪明的重要。理想和现实开始交战。
和很多孩子一样,学习才艺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她六岁开始学琴,为了比别人弹得好,我和她天天斗智斗勇,用尽手段威逼利诱。在我家,哭笑打骂声伴随着钢琴的旋律,组成了扭曲的生活乐章。在这样频频的抗战中,我常常气急败坏、怒火攻心,有时恨不得用菜刀劈了钢琴。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我是特别伟大的妈妈,为了孩子,尽我所能,倾注所有。我用这种阿Q精神让心得到一时的满足。更多的时候我像个救火队员,这边问题刚解决,那边又冒出几个,生活焦头烂额,水深火热。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也不明白我和她都已经很努力,为什么还会这样?内心彷徨着,充满无助和深深的无奈。
这样焦灼的日子一直延续到12年。那年十月,因缘具足下我进入三级修学开始了正式的学佛修行之路。这一切开始得很自然也很平常,我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开始对我、对我的家庭成员、对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第一年同喜班人生佛教系列的学习,让我开始思考生命中一直困惑着、早已被我习惯性忽略的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通过学习,当这些生命的真相一一揭开谜底时,我被彻底地震撼颠覆。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财富观、价值观统统被倾倒碾碎。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原来痛苦可以根除,究竟的幸福可以找到!
三级修学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智慧之门,我意识到佛法的珍贵和重要,我必须紧紧抓住机缘。
从那年起,我开始有意识地把每周自己所学的佛法渗透到小家和丫头的生活中:晚上的睡前故事,有时选用导师书中的一段优美且浅显易懂的文字;白天闲暇喝茶吃水果时间,会故意把我自己学习中的困惑拿出来讨论,吸引她的注意力,让她开始喜欢思考;有时会请她帮我把书中的内容读给爸爸听,说是也帮爸爸开开智慧,提高她的积极性;有时和她一起看很有意思的佛学漫画书和卡片,激发她的兴趣。总之那年起,她用另一种方式和我一同学习,虽然不够全面,但佛法的种子自然地播入心田。
一年半后的我和她已是改头换面。最大的变化是,生活中我们习惯了谈话和探讨问题。记得一次在看完宫崎骏著名的动画《幽灵公主》后,她愤然地表示不能原谅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砍伐森林,侵占动物的领地引发战争。她说不管人类和动物最终谁胜利,死亡的代价都是痛苦的失败。表示认同后我开始引导她寻找正确的方式:相容(融),只有慈悲的包容和融入才能共享这个地球。最后问她,如果她有一幢大别墅,愿意为了给动物们空间,自己放弃别墅住小套房吗?她肯定地点点头。那一刻我很欣慰,我知道佛法开始在她心里落地生根。
如今的我和她早已焕然一新。我们都学会了爱:为了帮助同学,徒步训练中个子小小的她,背包负重满满却不觉苦累;雨天我们一起把雨伞借给校园里陌生的同学;家里阿婆走路慢,她总是走在最后陪着老人,不断提醒着我们要走得慢一些。
我们默默做着自己能做也应该做的事,这样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氛围快乐而积极。那个总是把“凭什么”“不公平”挂在嘴边,那个一到练琴就抱怨偷懒,那个讨厌作业害怕考试,那个总是和我作对的小丫不见了。“我只笑笑不说话”“吃亏是福”成了她新的口头禅。更神奇的是,她居然慢慢养成了积极主动练琴和刻苦学习的习惯。最近一年国际钢琴大赛领奖台有了她的身影,班级中也算个小小的学霸,我们的小家庭愈发和睦幸福。
说到这里,再回头看看开篇孩子的那篇作文,心得感言由何而来?我想大家都明白了,那就是佛法,是佛法改变了我和孩子,改变了我们这个小家。
我想在座的每位师兄在修学后都会认识到佛法智慧的精妙,同时也悔恨自己那么多年,因为无知犯下的种种恶行,在忏悔中感慨此生如能早些遇到佛法该有多好。我们这些成人的心在红尘中早已千疮百孔、污秽不堪。但是孩子们不同,他们的心灵如白纸一般洁净,这个时期先入为主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在座的各位师兄,如果有机会请一定让他们尽早接触佛法,让佛法的正见指导孩子的生活,这将是他们未来幸福快乐的最大保障。
今天也要随喜坐在下面听分享的我的家人朋友。最后,我想对小丫说:小丫,妈妈给你最大的财富宝藏就是佛法,它就是你的保护神,会永远伴随你成长。我相信,无论以后你身在何方,过着怎样的生活,面临何种困难,有了佛法的智慧,你都能坦然勇敢地微笑面对。我们一起加油,认真做事,精进修学!
在此,深深感恩导师,感恩三级修学,感恩同修!愿一切众生都能有缘走进佛法,走向解脱觉醒的菩提大道!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