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勇胜 辑
归命大智海毘卢遮那佛!
《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云:「诸有修大乘者,若能于此一四句偈,解了其义,即能于彼一切语言,通达义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没。」
《金刚三昧经》云:「舍利弗言:『不可思议!如来常以如实而化众生,如是实义多文广义,利根众生乃可修之,钝根众生难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钝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钝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实谛,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
南安岩自严尊者之一
《补续高僧传》载:「南安岩自严尊者,生郑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门之孙也。师依止五年,尽得其法,自是神异不测,世传定光佛化身。」
又载:「师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题四字曰:『赠之以中』,世莫能测。」
又载:「后游南康盘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后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师住三年成丛林,乃还南安。」
又载:「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即谨愿,师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于是世间文字语言,一览诵念,无所遗忘,偈语章句,援笔立就。」
又载:「师异迹甚着,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张安仁以下皆赠诗,师未甞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胁而化,谥『定光圆应禅师』。」
观 世音菩萨之二
《观音慈林集》载:「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人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痼疾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戒持诵三、两月,步武如常。儿患腿足者,诵之皆验。」
南安岩自严尊者缘由,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四句。
观世音菩萨缘由,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四句。
古云:「古今受持,相传得验,用前用后,任自所便。」
《紫栢尊者全集》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此四句偈,事理不成就,即是文殊根本智、普贤差别智,一部《华严经》尽具其中。诵之者,多能生慧,何以故?大智,根本智也,大智发于心,理成就矣。然智既发于心,则心已化而为智,更从何处觅心?若心有可觅,则是心能见心,无有是理,故曰:『于心何处寻也。』无处寻,即所谓无依也。大智无依则横无外,横无外则横无待矣,无待之智,非理不成就乎?理不成就,则不碍事,而事成就,故曰:『成就一切义。』虽能成就一切义,而无古无今,则事又不成就矣,无古今无所住也,无住故竖无外,竖无外则竖无待矣。此偈是南安岩严尊者,为侍者而作。侍者前生为牛,以驮砖造寺功德,获报为僧,苦无闻性,诵此偈久,闻性豁然而开,一切经书遂能记忆。故名此偈为『智慧偈』,以诵之者,多能发慧故也。」
《补续高僧传》所载南安岩自严尊者座下沙弥获聪,《观音慈林集》所载顷淮甸间农夫、张孝纯其孙等愈疾。
《斜川集》载:「佛以广大智慧不可思议力,能于世间现种种功德,随应以求,皆使充满,何也?佛无他缘,惟有一慈,人无他术,惟有一信,慈信二法,相须而行,故能成就无量大愿。昔沙门以钝根故,不能诵经。其师授此南安定光岩主四句偈,诵不岁余,日记万言。南徐庾氏有子病足,不能履地,金山佛鉴授以此偈,诵之数岁,两躄复伸。又有居士刘,素事南安像,忽得重病,祷于像前,香盘中现小青蛇,舌相纯白,举头如语,后二日,有人教以此偈,昼夜诵持,三日疾愈。此皆近岁神异如此,岂非佛子厌苦蒙昧,抱缠病恼,思脱尘劳,过于桎梏,求哀也力,起信也坚,则佛之慈悲相应如响,有是理哉?王君师文官并门,备闻其事,赞叹希有,曰:『此偈不可不传。』属某书之,将镂板施人。某以为师文此心不忍独善其身,将使自一传二,至于千万,以信悟人,除世间苦,夫岂细事哉!又使学道者于此观心,得究竟法,出诸生死,则何止发蒙蔽而愈膏肓乎?」
《宗统编年》载:「彻字幻空,金陵栢氏子,少孤失学,知事佛。尝习业缁染家,客吴门,从古心律师受优婆塞戒。二十四岁投三峯披剃,乃乞戒藏和尚,执收饭之役。藏一日问曰:「出家奚事?」彻曰:『将学经。』藏曰:『循行得字,头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彻骇然曰:『若为即得。』藏曰:『顾子如木石,且持偈发慧去。』口授『南严偈』俾持之。彻系念不辍,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觉风声鸟语皆转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进七日关力究之,足纔跨门,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顿省偈义,亟趋方丈拟申问,藏即打趁,既而示一归何处话,彻罔解厥旨。时值上元雪霁,有搏雪罗汉于庭,藏令众僧作颂以验悟解,彻倩书以呈偈曰:『虗空一尊雪罗汉,思惟尽处阿谁判,一片氷壶难指拟,恰来正是正月半。』藏嘉赏之,乃曰:『惟尔幻空,潜蛟伏虬,若遇春雷,倒岳倾湫。』后一日,闻竹椅倒地作声,豁然大悟。藏为助喜,命字『顶目』,遂继三峯法席。」
智慧偈法门略录终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