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堂是什么意思?丛林四大佛事——过堂

佛学常识 | 作者:孙丰蓉 [投稿]

过堂是什么意思?丛林四大佛事——过堂

  禅宗丛林的四大佛事为上殿、过堂、坐香、出坡。过堂即到斋堂用斋之谓,此有别于印度僧众的之托钵乞食。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国佛教界未能通行。

  南北朝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们不再依乞食来维持生活。而且,唐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众参加生产劳动,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持守“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但是,在早餐与午餐,举行一定的仪式,即“过堂”。

  通常,在出家人用斋以前首先要供佛。同时,也应该施给其余众生食物,即“出生”或“出食”。

关于出食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大鹏金翅鸟

  过去有一种大鹏金翅鸟,身躯庞大,双翅一展能飞行万里,其食量也极惊人,以海中的龙子龙孙作为食粮,每天吃掉上百条龙。

  龙王恐慌而向佛陀求救,佛陀取袈裟衣线,缠于龙角,大鹏鸟便不敢吞吃龙族了。但是大鹏鸟肚子饥饿难忍,于是来祈求佛陀帮助。

  鬼子母

  鬼子母生有一千个孩子,他们喜欢吃人类的小孩,酿成人间许多悲剧,人们苦不堪言,请佛陀阻止鬼子母。

  佛陀于是将鬼子母最小的儿子藏起来,鬼子母发现最疼爱的小儿子不见了,找遍天上地下,忧愁不已,来到佛陀面前,佛陀问鬼子母:“你有一千个孩子,少一个有什么关系?”

  鬼子母表示就算孩子再多,也不能忍受失去一个,佛陀便道:“那么那些被你吃掉孩子的父母会有多痛苦呢?他们有的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啊。”鬼子母幡然悔悟。她说:“我不再吃人类的孩子了,但是我和我的一千个儿子,今后吃什么呢?”

  旷野鬼神

  过去在旷野地方,有恶鬼,专门吃人,接受佛陀教化后,便不敢再吃人了,但是它也来求佛陀赐予饮食。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佛陀宣布今后凡是我的弟子,若有饭吃,要先施一分与金翅鸟、鬼子母、旷野鬼神等众生。在汉传佛教的寺院里,施食时便念诵这样的偈子:“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在丛林之中,依据常规,用斋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不开小灶,此即“过堂饭”。

  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用斋时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用斋前后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普同供养三宝及法界有情。

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大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因垦植、耘除、收获、舂磨、淘汰、炊煮而成,用功甚多。”每粒米皆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不可浪费。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毗尼母经》云:“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用斋时,需要自我思索修行道德有无缺失、以惭愧心来激励自己精进修行。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用斋时,不得贪恋美食美味,也不能因为不合口就起瞋心,每吃一口,心中觉察得清楚明白,如祖师所说:“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进食只是用来维持生命、防止饥饿的办法,因此将用斋看做服药,自然不起贪吃之念。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用斋的根本目的在于成道。所谓“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不除水难消”。

  寺院晚上的饭称为药石,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白天繁忙,晚上如果不吃东西就难以忍受,所以晚上以吃“药石”来治疗饥饿这个大病。

  通常晚上寺院斋堂会把白天吃剩的东西拿出来给需要吃“药石”的人吃。

  我们在了解过堂的意义和用心方法之后,要真实信解过堂用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佛事,日日面对,不应轻忽只要善用其心,我们对佛法就能够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有力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