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菩萨是谁?陀罗尼菩萨简介

佛学常识 | 作者: [投稿]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陀罗尼、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乃知。

  《大品》、《大论》等所谓陀罗尼者,所以总持诸法义理,由是得无碍辩,而能转法轮之心地法门,与三昧及等忍,俱为菩萨必须之资德,大乘不共之特色,与后来陀罗尼有文可诵,而似外道明咒,全不同焉。惟大乘教门,广大深严,书写至难,而印行未兴。其耳闻心记之劳苦,有殆不可测,陀罗尼之起,实非无故,则所以其可重,不须复论也。

  ◎附四∶温特尼兹(M. Winternitz)《印度文献史》〈佛教文献〉第九章(依观摘译)陀罗尼(dha^ran!i^,护咒)在大乘文献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古时,吠陀中,尤其《阿达婆吠陀》中的真言,被用于攘灾、祝祷。它们在印度人心中甚为重要,因而即使佛教亦无法将它废除。锡兰佛教徒将若干优美的经典当作明护(paritta、pirit,即咒语)使用。同样的,印度的大乘佛教徒也将若干大乘经典改为咒文。而且,大乘佛教中存在着数量极庞大的佛、菩萨、诸天的咒语。又,《夜柔吠陀》的祭仪中,已可见到非常神秘的语言及音节。与陀罗尼的防护或增益有关的不可思议力,主要是在于陀罗尼中所含的智慧,而不是其语言与音节具有任何神秘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的,陀罗尼中含有此‘咒语性的语句’(mantrapa-da^ni^)。

  例如最短小的‘般若经’——《小字般若经》(Alpa^ks!ara^ Prajn~a^ramita^),即被当作陀罗尼使用。而《般若心经》(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也是一样。这些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亦即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含有智慧之完成的意味。亦即‘去!去!到彼岸去!大家都去!愿正觉的速疾成就。’此语句被认为某种程度的表现了‘般若经’教义真髓,不过,其精神上的水准不比《佛顶尊胜陀罗尼》(Us!n!i^s!avijaya-dha^ran!i^)高。《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将甚多‘般若经’编入陀罗尼中。又,〈甘珠尔〉中的陀罗尼,其效能之一是有助于理解《十万颂般若经》及其他较长的‘般若经’。

  陀罗尼与经典之间,未必常有明确的界线。有些大乘经典除了陀罗尼,什么也没有。《无量寿(陀罗尼)经》(cAparimita^yuh!-su^tra)不仅有梵本,尚且有古和阗语译、汉译及藏译。而此经全卷也只是在赞叹陀罗尼而已。《大乘集菩萨学论》中所引用的〈宝光明陀罗尼〉,被类别为大乘经典。此《大乘集菩萨学论》,部帙颇广,全经主要在阐述大乘教理,此外,也述及菩萨不单只是渴望解脱,为了利益有情,他们需要一再转生,投身于各种行业及宗派中。经中并列举一长串的职业及宗派名。

法术

  《大云经》(Megha-su^tra)中的陀罗尼具有咒法的性质。如同其他大乘经典,该经卷首也如此叙述∶‘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难陀(Nanda)、优波难陀(Upananda)龙王宫殿……。’诸龙王向佛作礼后,有一龙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使诸龙王等灭一切苦得受安乐。受安乐已又令于此赡部洲时降甘雨,生长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生滋味。令赡部洲一切人等悉受快乐。’对此,佛答曰∶‘龙王!汝成就一法令一切诸龙除灭诸苦,具足安乐。’‘何者一法?’‘所谓行慈。汝大龙王若有天人行大慈者,火不能烧,刀不能害,水不能漂,毒不能中,内外怨敌不能侵扰,安乐眠睡,安乐觉寤,以自福护持其身。(中略)是故,龙王!以慈身业,以慈语业,以慈意业应当修行。复次,龙王!有陀罗尼名施一切众生安乐。汝诸龙等常须读诵继念受持,能灭一切诸龙苦恼与其安乐。彼诸龙等既得乐已,于赡部洲即能依时降注甘雨,使令一切树木、丛林、药草、苗稼皆得增长。’‘何者名为施一切乐陀罗尼句?’

  其次,世尊即说陀罗尼。此陀罗尼是由诸佛、菩萨的咒语组成,其中穿插着祓除不祥及祈请大龙降临的祈祷文,以及如‘娑逻、娑逻、四唎、四唎、素漏、素漏、那伽喃、阇婆、阇婆、侍毗、侍毗、树附、树附’之类的咒语。经中并叙述如何以此陀罗尼施行咒法,且谓旱魃求雨诸法中,以此经所说为最。

  有很多陀罗尼只是以写本的方式单独流传,有些则被汇集在一起。从中,吾人可以看到有∶趋吉避凶、消灾免难、往生极乐、召请菩萨等等的咒法。由五种陀罗尼合集成的,是《五护陀罗尼》(Pan~caraks!a^)。此经在尼泊尔颇受重视。其中∶(1)《大随求陀罗尼经》(Maha^pratisara),是对罪恶、疾病,及其他灾祸的防护;(2)《守护大千国土经》(Maha^-sahasrapramardini^)是对恶鬼的防护;(3)《大孔雀经》(Maha^ma^yuri^)是对蛇毒的防护;(4)《大寒林陀罗尼经》(Maha^si^tavati^)是对灾星、野兽、毒虫的防护;(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Maha^〈raks!a^〉mantra^nusa^rin!i^)是对疾病的防护。第三的《大孔雀经》中屡屡提到‘Vidya^ra^n~i^’(女明王),其名与孔雀的除蛇有关,但经中也有对治一般疾病的疗法。诗人巴那(Ba^n!a,七世纪)在《Hars!acarita》第五章中,述及哈鲁夏瓦鲁达那之父王崩殂后,他如何进入其父之宫殿,以及如何行祭仪等等。其中更提及《大孔雀经》之读诵。此陀罗尼与《Moraja^taka》诗句中,以及巴瓦写本中蛇咒法的咒文有相同的起源,这是可以确定的。

思想评价

  陀罗尼在古代大乘经典中,份量极广。在后世附加的《法华经》第二十一章与第二十六章,以及《入楞伽经》的最后二章皆可见之。在西元443年首次汉译的《入楞伽经》,尚未成立此最后二章。因此,吾人可以认为这些陀罗尼在大乘经典中其成份较新。然而,吾人却不能认为它是佛教文献中最新时代的产品。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四世纪的汉译本中,已有陀罗尼存在。如果《无量寿经》中所言及的‘往生极乐者受陀罗尼’之文已被编入于二世纪译成汉文的原典中,则吾人不得不认为陀罗尼在当时早已存在。不过,将陀罗尼的出现追溯到佛教初期,应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溯及至释尊本人。释尊生长于相信咒力的环境中。对于释尊,就吾人所知,他希望传给众生的,是与古婆罗门仪礼有别的东西。陀罗尼应成立于印度佛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教同化的时期。随着岁月推移,陀罗尼与怛特罗中的真言(mantra),逐渐没有区别,及至最后,陀罗尼完全被真言取代。《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中,陀罗尼分别列于经部及怛特罗部。东土耳其斯坦尝出土不少中亚地区多种语言的陀罗尼断片。而从《西藏大藏经》的〈甘珠尔〉及汉译三藏中,陀罗尼占大部分看来,可知此文献颇盛行于一切佛教国家,其传播极广。

原文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

  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

  篅啰阿羯利。沙夜吽。癹莎诃。

  唵。钵蹋摩。震多末尼。篅攞吽。

  唵。跋喇陀。钵亶谜吽。

  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注音

  nā mó guān zì zài pú sà mó hē sà。jù dà bēi xīn zhě。

  dá zhí tuō。ōng。zhuó jié là fá dǐ。zhèn duō mò ní。

  mó hē。bō dēng mí。lǔ lǔ lǔ lǔ。dǐ sè zhà。

  shuò là ā jié lì。shā yè hōng。pō suō hē。

  ōng。bō tà mó。zhèn duō mò ní。shuò là hōng。

  ōng。bá là tuó。bō dàn mí hōng。

  发音注解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细考古、今字词典皆读此音。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耶:读音(yě),通“也”。

  伽:读作(qié茄)。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藏语系佛教读前者,汉语系佛教多读后者。

  斫:读音为(zhuó浊)。

  羯:读作(jié洁)。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有读第一声(lā拉)的。

  蹬:读音为(dēng登),另读(dèng邓)。

  谜:陀罗尼中原字是【足+迷】,发音为(mí迷)。

  噜:古读(lǔ鲁)。不读今音(lū)。

  瑟:读音(sè色)。

  吒:读音为(zhà乍),另读为(zhā扎)。

  篅:读(shuò朔),也有的方音读(ruì瑞)。

  攞:读音为(là辣),此字通“啰”。“攞都迦”也写作“啰都迦”;“攞乞尖拏”也写作“啰乞尖拏”。(见《佛学大辞典》。)今音读(luō捋)、(luó罗)、(luǒ裸)。

  吽:读(hōng轰)。

  癹:读(pō坡)或(bá拔)。现代字、词典中无此字。有的方音读(pān攀)。

  喇:古读(là辣)。

  亶:读(dàn但),另读(dǎn胆)、(chán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