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佛学常识 | 作者: [投稿]

\

出家众的修行生活来看:

  食:

  1. 托钵乞食

  2. 一般饮食

  3. 过午不食(日中一食)

  4. 严禁素食主义

  5. 不忌葱蒜五辛(比丘尼不食蒜)

  阿含经上说,比丘出家应当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卑下活命。经律上均明确规范托钵乞食才是“正命而活”的方式。北传律典僧残戒中均明确禁止“破僧坏法(分裂僧团,破坏*轮运转)”的各项主张,不食鱼肉的素食主义正是其一。

  衣:

  坏色(土黄、红褐)袈裟(布块缝成的五、七条衣)没有口袋、钮扣、腰带等

  南北传律典中明确规范“上衣”、“下裳”和“僧伽梨”(袈裟)的尺寸及颜色等细节。 不许穿着或配戴光鲜亮丽的正色衣、缨珞、帽饰…等。

  住:

  除雨期安居外,通常个别居住于山洞、林间、树下、小茅蓬、小木屋等阿兰若处

  1. 南北传律典比丘律中明确规范自行搭建茅篷的长、宽限制;亦不许男女众杂居于一处。

  2. 大雄则源自对耆那教主(主张素食)的尊称。

  行:

  1. 比丘徒步走路。

  2. 患病时得乘牛车(不许乘马车等贵族和军队的车乘)

  3. 不与女众同座并行

  4. 律典犍度详载使用车乘时宜

  5. 律典严禁比丘取用金钱,如自行付钱加油、付过路费、停车费…等均属破戒的行为。

  6. 律典对男女众有诸多规范。

  钱财:

  1. 不接受、捉拿、使用或储存金钱(包括信用卡、邮拨账户、存款汇兑)、珠宝、古董等。

  2. 不许买卖、贸易、营利(包括以物易物和电子转帐)等。

  3. 南北传经、律(舍堕戒)中有明确规定,并视金钱如五欲之不清净。 佛陀入灭后约103年,毘舍离城的跋耆族比丘们违背戒律,开始劝募并接受信众的金钱供养。在第二结集中,早已被判定为非法非律。后世伪造的经律提出各种取财的权宜方便,称之为开缘。

从出家修行的方法来看:

  1. 剃度出家受持比丘律(227戒)。

  2. 依止长老5-10年

  3. 每半月(月圆、新月)布萨诵戒,互相检讨忏悔破戒言行。

  4. 每年雨期(7月月圆日-10月月圆日)安居,精进禅修。

  5. 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实践八正道。

  6. 禁止学习、持诵或教授咒语

  斋日八戒及沙弥十戒均禁止演奏各种乐器。 律典亦禁止比丘众以“长调歌音(梵呗)”唱诵经典。 南北传律典中均详载出家、依止、布萨、安居…等仪轨。杂阿含经上记载佛陀于入灭前夕告诉游方行者须跋陀罗,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沙门果。 南北传律典比丘尼律忏悔戒中均明确禁止诵习咒语。。戒疤、燃指…等均非佛制。比丘律中明确禁止出家众性交,破此淫戒者犯波罗夷罪,当被逐出僧团,丧失比丘身份。

从渡化众生的方式看:

  1. 托钵行脚,游化四方。

  2. 三皈五戒,引发信乐。

  3. 八关斋戒,循循善诱。

  4. 病苦时或临终说法,开示引导信众,令其欢喜痊愈,或趋向果证,或生于善处。

  5. 遵循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原则,兼具慈悲与智能,而以言行一致的身教随宜度化信众。

  佛陀成正觉以后,托钵行脚游化四方,循着“布施→持戒→生天→欲味→欲患→欲出远离”的次第来引导堪受调教的众生走入正法律而趋向解脱涅槃。佛陀教导众生“学习正法”却从未教导众生“成佛之道”。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