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浴佛法事仪规:

  诸师排班,出堂迎请(用律腔称诵“迎请太子”)

  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迎请至大殿,诸师排班完毕。)

  二、唱赞

  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三、主法呼“我佛如来有沐浴真言”,诸师共和“今当持诵”

  唵 底沙底沙 僧伽 娑诃(七遍)

  四、沐浴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

  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始浴佛)

  五、佛宝赞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六、回向

  浴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诸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无十方一切佛!

  南无十方一切法!

  南无十方一切圣贤僧!

  供养十方一切佛!

  供养十方一切法!

  供养十方一切圣贤僧!

  供养十方一切佛护法

  供养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赞叹!

释迦牟尼佛(Buddha Shakyamuni):

  释迦牟尼佛,净饭王太子,名为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全名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

  释迦牟尼佛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是佛教创始人。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太子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

释迦牟尼佛心咒

  达迪雅塔 嗡 牟尼 牟尼 玛哈牟那耶梭阿哈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一切佛法之总持者,也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传承者,是故本师释迦牟尼佛即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之根本上师。无论修任何部主本尊之法。持释尊心咒者即得释尊加被令修习诸教法者急速增进成就。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经说过:凡是一切共同世间的行境当中,其余没有能和密咒所赐的悉地相同。梵天、大自在、如意树、摩尼宝等,也不能和咒力相比。针对凡夫众生来讲,诸佛心咒的利生力量,比智慧身还要直接,因为,一般凡夫很难相应甚深的见修等,但是,心咒谁都会念。

  藏传《小般若经》,彼经云:「诸佛皆从此陀罗尼咒中生,释迦佛亦依此陀罗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观世音依此现前得菩萨果。仅以听闻此陀罗尼咒也将无勤获得广大福德,并清净一切罪障。若修密咒,则无有魔障而成就。」

  其余经典中也说,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可清净俱胝八万劫当中所造的一切业障等,具无量功德利益,此乃释迦如来之殊胜心咒。

  诸佛心咒秘密不可思议,以一个心咒,能作无量利益。因为,心咒是圣尊的本体,以持咒就能召来佛力,可以作无量的事业。这些,和净土宗大德所说的「以名召德」也是相通的。

浴佛的起源:

  浴佛的起源是因悉达多太子在兰毗尼园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降生时,九龙(亦说二龙)吐水洗浴圣身的传说而来。在古代,它已成为佛教故事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近代出土的佛传雕刻,都有这种情景的构图。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的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一日出游兰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诞生了悉达多太子。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因此,后世佛教徒纪念佛陀诞生的仪式,都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就叫做“浴佛”或“灌佛”。这一天是佛教四众信徒的欢喜节日。

  浴佛的仪式开始于印度,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佛教以外,婆罗门教早有一种浴像的风俗,起源于印度人使精神清洁的思想。《大宝积经》卷一百记述这样一个故事:舍卫城波斯匿王的女儿无垢施,于二月八日和五百婆罗门一道,持满瓶水,出至城外,欲洗浴天像。这时许多婆罗门见诸比丘在门外立,认为不吉祥,其中一个长者要求无垢施回到城内,但遭到她的拒绝。于是展开辩论,无垢施终于感化了五百婆罗门皈依了佛陀。可知浴佛来源于古印度的社会风俗。

  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灌沐尊仪章》说:“大师虽灭,形像尚存,翘心如在,理应尊敬。或可香花每设,能生清净之心;或可灌沐恒为,足荡昏沉之业。……但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男中之时,授事便鸣楗椎(木制“打木”),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盘内。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氎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此乃寺众之仪。……至于铜像无论大小,须细灰砖末揩拭光明,清水灌之,澄华若镜。大者月半、月尽合众共为;小者随己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其浴像之水,即举以两指沥自顶上,斯谓吉祥之水。”

  义净所译的《浴佛功德经》也只说日日澡沐尊仪,可以获大利益,并未说专在佛生日举行。所以赞宁于《僧史略》上《浴佛》条说:“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

  随着佛教的输入,浴佛的仪式很早就在中国流传了。《吴书》卷四《刘繇传》附记笮融事迹说:“笮融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漕运。……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样大规模的佛教仪式,大概就是中国“浴佛会”的滥觞。

  后来这种浴佛的仪式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代,各地普遍流行。后赵的国主石勒(319—332),为他儿子祈福,曾举行过浴佛。《高僧传》卷十《佛图澄传》说:“石勒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条说:“四月八日,帝于内殿灌佛斋僧”。又《宋书》卷四十七《刘敬宣传》说:“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不自胜。”可见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浴佛仪式已在我国各民族之间相当流行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