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 菩萨行证 第四册 佛教史 第五册 宗派概论 第六册 实用佛教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 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 佛光学 第十二册 佛教作品选录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第十三课 婚丧喜庆

  寺院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所在,是四众所共有,因此,寺院必须兼顾僧众与信众教化的工作。

  过去佛教徒总以为在丧葬的时候,才需要请法师诵经超度。其实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举凡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生子、开展事业,乃至老死等「婚丧喜庆」,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主张。

  在家庭生活方面,关于子女的婚嫁,《长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父母应该「为子求善婚娶」。至于婚礼仪式,佛教主张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不但简单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以佛法为慈航,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此外,于婚礼是日应避免杀生,或用荤腥宴客,最好能以素斋宴请宾友。一旦生养子女,可于孩子弥月时,至寺院举行寄名礼,寄养给佛祖,并以素食供众;最好能从小确立孩子的佛教信仰,尽早皈依三宝;孩子成年时,可以参加寺院举行的成年礼,亦可自行诵经持咒回向。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对于临命终者的临终关怀,家属应保持冷静,不宜哀号大哭,令其不舍;可延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助念,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并于寺院举行随堂超荐,一切以简单隆重为主。

  在一般人观念中,助念是指临终前念佛助其往生。其实消灾、做寿、婚礼,及往生前的佛号,皆可谓之助念。助念者必须适时而至,不可过早或迟到,而且应该衡量场地以决定人数多寡。

  往生佛事不仅超渡亡者,并可慰藉生者,诚乃「了生脱死」之事,故应以虔敬为要,但求庄严肃穆,无须铺张浪费。为亡者助念,当衣冠整齐,敬悼诵念,避免闲谈。余暇当以佛法开导慰藉生者,利用机会破除迷信,建立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的观念。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若逢长辈生日,或先亡忌日,则举行「普佛」佛事。

  尤其,生日是母亲生产受难的日子,佛教徒应该念报亲恩,可于是日诵经礼忏,也可以参加寺院举行的报恩法会、大悲忏法会等,为母亲祝福。其它如助印佛书、布施供僧、祝寿函卡、表彰行谊、捐款等,都是纪念母难日的良好方式。

  如欲过寿,应在六十岁以上,每进十岁,均得庆贺。庆祝不拘形式,可邀亲友齐聚一堂,藉此联系情感。最好能团体举行,集合同一年龄的寿星,定期供佛斋僧。祝寿时,应以素斋宴请亲友,不收贺礼,以庄严节约为原则。

  总之,佛教主张婚丧喜庆的原则是:不慕虚荣、不可执著、不要铺张、不能迷信。

  婚丧喜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环,身为佛教徒,度死固然重要,度生更不可忽视。过去佛教透过经忏佛事,为佛教接引很多信众,建立了佛教和信众的关系;今后佛教更应透过各种适合大小场合及各种需要的礼仪,让佛教从寺院走向家庭,从丛林拓展到公司行号、机关人群,唯有让佛教走向社会,走入家庭,成为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佛教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需要。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