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13日,三十九岁的李叔同披剃于虎跑定慧寺,法名演音,号弘一。但他并没有因皈依佛门而抛弃在俗时的所有艺术活动,去做一名“自了汉”,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称道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在出家初期,他除了应友人范古农之请开始书写经偈与人结缘外,据记载,于1919年夏,在安居虎跑时,曾从华德禅师学唱赞呗,并“手录赞颂、附以记印”和“亲自撰写《赞颂辑要弁言》备赞梵呗之功德”。所谓赞呗功德,就是根据唐·义净(635~713)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一文所提出的对僧有六意功德,即一能知佛性的深远、二体制之文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脏开通、五则处众不慌、六则长命无病等内容加以编写的。从“学唱”和“手录赞颂”等来看,似乎弘一法师当时撰写的内容,尚有记谱、填写经偈和配制曲调之可能可惜原稿已不复存,无可查阅了。但从中反映了弘一法师对佛教音乐(梵呗)从出家后就相当留心的事实。
在弘一法师僧腊的廿四载中,以音声为佛事,广结善缘的有《三宝歌》、《清凉歌集》五首,《厦门第一届运动会会歌》和护生歌词(诗),《知恩念恩》、《生离欤?死别欤?》、《囚鸟之歌》等作品。其中《三宝歌》是一首被教内外广为传唱的,曲调也正是弘一法师自己创作的。据传记所载,这是为当时“泉州慈儿院儿童早晚礼佛时作的赞歌”,但它的影响却非仅于此。词曲在当时佛教刊物《海潮音》登载后,即广泛流传。尔后又有法尊法师把歌词译成藏文而传入康藏地区。所以我们可以就这首歌的曲式、旋律、节奏等音乐内容与形式结构方面,和弘一法师在披剃后的精神境界、艺术境界作一分析探讨,找到契合点,以便理解作者对这一作品表现的内含意向。(此作品的歌词系太虚法师所作,尔后尘空法师作《三宝歌广释》,对歌词内容及佛教专门用语作了详尽的解释)。
在有关李叔同——弘一法师的诸多专著、传记、评述文章中,人们普遍认为大师的一生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认为此概括归纳是中肯的。从风流倜傥、多才多艺、卓越超群的艺术家,陡然忍抛一切凡情,舍弃尘缘俗务,转向青灯黄卷,甘心缁衣素食精严苦修,这种断然以大跨度跳跃式的自觉自愿的改变,确非一般常人所能为之,而弘一法师则以生命来实践它。
从《三宝歌》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大师的宗教实践、亲证和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古训曰:“乐由中出”,“唯乐之不能为伪。”大凡宗教艺术,无论何种门类、体裁、形式,都在有意无意间体现出教义精神,音乐也在所难免。大师虽然个人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但他那爱国忧民之心并没有变,而是以此支点贯串他的一生。在皈信佛门之后,其忧患意识就从宗教观念中找到了契合,以一种虔诚的奉献之心,自然而然地在音乐中呈现出来。
他认为爱国爱教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得益彰。1937年10月,他由青岛回厦门住万石岩时,正值日寇侵华,外侨纷纷撤离,各方劝请大师回避。但他却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自题居室为“殉教堂”,他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行径极为愤慨,他说“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支狗子!”他书写“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并加跋语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方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这年的五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会谱写会歌,内容、音调也都是激励大家“把国事担当,到那时,饮黄龙,为民族争光!”
《三宝歌》的音乐正是体现出弘一法师整个精神和艺术境界在宗教上的体悟和升华。从出入中西融汇古今所产生的超前意识,促使他对佛教音乐(梵呗)经宋明以后的那种守旧衍古的传统遗风,作了一次改革尝试,他首先以清新的音调来谱写《三宝歌》,这对佛教梵呗的改进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中西音乐之间从中西宗教之间的共通之处找到契合,在他以前尚没有人这样实践过。旋律的淡泊简练、朴实无华,既符合佛教仪规上的要求,又和历代高僧大德对唱诵梵呗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赵朴老近年来也明确提倡并书写了“虚、远、淡、静,梵音海潮”八个字,作为佛教梵呗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三宝歌》全曲仅廿四小节。自始至终以度徐缓从容而又方整规范,使之自然流畅。用大调式的旋律配以问答式复述式的音调,使人首先能在情绪稳定、心平气和中咏唱,从而自然地产生出庄严崇敬的心情。
到第九小节,有个高八度的跳动,音调突然清新,似启导性的提示,但节奏音型仍未变,旋律仍复归到原来的音型上,整个乐段也仍延留在平衡稳定的气氛中,但欲止而犹未止,最后出现了那类似副歌式的补充终止。这音调有一种与歌词十分贴切的内在联系,使咏唱者内心产生一种体悟性的欣悦感,直到最后两小节,旋律才开始呈现出向上推移的小高潮,并在高八度的主音上最后完成终止。这种把旋律最后推向高音区才结束,显然作者是借鉴了西欧教堂音乐的创作手法而自然地应用于此。因为在我国原来的传统音乐中,这种手法是很罕见的。另一方面,旋律的向上、音区的升高并不意味着感情的冲动或声调的激昂,而是一种内心感化、向往皈依的表现。这恰是宗教音乐的又一特点。《三宝歌》的歌词有三段,曲调必须反复三次,但并没有因此而令人感到乏味厌烦,相反却有一唱三叹的内在韵味。
这首歌呈现平易、自然、舒缓流畅的特点,它不加任何装饰音,不矫柔做作,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内心境界和创作意蕴。中国佛教的梵呗,特别是丛林赞诵的音调,与时俗有着迥然不同的要求,它不执着于花俏的表情,不崇尚尘嚣浮躁的渲染,更不计较眼前的功利得失,而是让人们心平气和地在静谧清雅的乐声中,渐渐把杂念放下,净心地去体悟那生命的无常和宇宙真常的圆融妙谛。对三宝的虔诚讴歌也是对善的赞美。美妙纯净的乐声既可净化自身心灵,增进修持功德,也是提高宗教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它要求不同凡响,应以虔诚为旨,强调一个“诚”字,这是作者的用心和功力所在,同时也是弘一法师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升华的契合点。和他的书法艺术一样,从濡墨运笔中,处处显露出他那超脱、怡静、不激不励、淡泊冲逸的禅悟之境。这种悟境也在他所创作的《清凉歌集》中贯穿着。《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等五首都是心的妙悟的结果。
从某一角度着眼,它对于现实的音乐创作乃至音乐美学和审美意趣上都有着参考价值。
关于《三宝歌》创作时间问题,一般传记文章和“为纪念弘一法师圆寂45周年”,由黄智隆居士鉴定、闻妙编辑的《音声佛事·梵呗及佛教歌曲集》一书,均定此歌作于“1930年”(没有月份),又称“弘一大师在厦门闽南佛学院时,应大醒、芝峰诸师的礼请,选定曲谱,再由太虚大师依照曲谱作歌词。”但在《弘一法师》一书中的弘一法师书简一目中却发现与芝峰法师的书简有如下记载:“芝峰法师慈鉴:久别,甚念。音今春以来,疾病缠绵,至今犹未复元。故掩室之事,不得不暂从缓。前日到金山寺访幻法师,籍闻座下近况,至用欣慰。音因刘质平居士谆谆劝请,为撰《清凉歌集》第一辑。歌词五首,附录奉上,乞教正,歌词义深奥,非常人所能了解,须撰浅显之注释,详解其义。音多病,精神衰颓,万难执笔构思。且白话文字,亦非音之所长,拟奉恳座下慈愍,为音代撰歌词注释,至用感祷。兹略陈拙意如下,未审当否?谨录之以备参考。此歌为初中二年以上乃至专科学生所用。彼等罕有素信佛法者,乞准此程度,用白话文撰极浅显之注释,并令此等学生阅之,可以一目了然。注释中或有不得已而用佛学专用名词者,亦乞再以小注解之。注释之法,以拙意悬拟:每首宜先释题目,后释歌词。释题目中先述题目之大意,后释题目之字义。释歌词中,先述全首歌词大意,次略为分科,后乃解歌词之字义也。(太)虚大师所撰之《三归依歌》,亦乞撰注释,并曲谱寄下,以便宣布,至为感谢。谨此恳请,顺扣法安。演音和南,九月四日。”信中前段是请芝峰法师注释他的《清凉歌集》,以便让人一目了然,接着就谈《三归依歌》(即《三宝歌》)亦请撰注释之事,并且已经有曲谱了,否则怎么会“并曲谱寄下”呢?因此,创作时间当不会是“1930 年”,而且也未必是“先选定曲谱,再由太虚大师依照曲谱作歌词”。弘一法师是于1928年12月初第一次到厦门,冬天到南安小雪峰寺度岁,所以认定《三宝歌》是1930年冬在南安小雪峰寺创作而成的结论是否有待再核实之处。
弘一法师绝笔
以上是就弘一法师自皈依后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对《三宝歌》的浅析来领会大师在精神上艺术上升华的另一境界,包括宗教观念与音乐创作上的契合点。在纪念李叔同——弘一法师诞生一百十周年活动之际,又编辑出版了他的音带两盒(即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集》和《李叔同——弘一法师佛教歌曲集》)。这是得到各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大力支持协助才实现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致使出版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也难全,功德也难圆。据说他尚谱写有《夜读》、《飘泊》、《黄昏》等歌曲,至今仍未搜集到。唯有《全集》中付之阙如的一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蒙柳曾符先生将保存多年的旧刊慷慨捐出。此歌词作者是江易园。江易园名江谦,字易园,安徽婺源人,是南通状元张季直(謇)的弟子。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晚年信佛,曾有语音学著作行世。李叔同于1915年曾兼任该校图书音乐教员,应请为该校谱制校歌。此歌是从该校二十周季纪念刊(上册)转载的,发表在“国风”第七卷第二号上,这已经是1935 年9月的版本了。“国风”社长是柳治征先生,他系柳曾符先生的高堂,因此才得以保存。在此谨致感谢。并望各界热心仁者,继续搜集,使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音乐作品呈现全貌,以飨诸方同仁。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这也就是看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诵经礼忏,还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鱼。很多人不仅要问:寺院里面念经为何总要用木鱼呢?因为即使在晚上,鱼在水里也不会闭眼睡觉,为了勤修道业,用木鱼来警策大众要抓紧时间来用功办道。
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
大家都知道嗔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嗔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