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有太多的来不及。
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憾。
岂不知 “ 一日无常到 , 方知梦中人 , 万般将不去 , 唯有业随身 。 ”
灾难永远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当头砸下,你无从躲避,无能怯惧,心胆俱碎,招架无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只不过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呵护手中的珍宝,一刻也不要放松。
好友的母亲出门倒垃圾,一辆急驶摩托车猛然撞击,就此倒地不起。
这位伯母原本有心脏宿疾,家里随时准备着氧气包 。然而万万没有料到,她是用这种方式离开。子女完全不能接受,哭着说:“ 妈妈一句交代都没就走了! ”
他们以为,妈妈即使心脏病发作,也总还有时间跟他们说说话,交代几句,怎么可以一声不响就走呢?
其实,他们忘了,妈妈每天都在交代。就跟天下的母亲一样,无非是 “ 注意身体,小心着凉、不要太累,少熬夜,少喝酒、好好念书,别整天贪玩...... 。”
只不过我们听得太多,听得我们烦腻、麻木。直到母亲闭口的那刻,我们才发现,还有很多话来不及听、来不及问、来不及跟妈妈说。
一位母亲,因为女儿爱上一个她不喜欢的男人,母女僵持不下,大吵一架后,女儿干脆离家。母亲又气又伤心,女儿自小失父,是她母兼父职辛苦养大。好不容易出落得亭亭玉立,水仙花儿似的,谁知大学尚未毕业,就急着想嫁,偏又是位大她十多岁的离婚男人。
母亲好言相劝,恶言恫吓,女儿不动如山。所有的爱变成恨。她恨女儿绝情,为爱盲目。许多前尘往事一一涌上头。
女儿小时乖巧可爱,老爱腻在她身边叽叽咕咕像小鸡啄米似的讲悄悄话。童言童语,煞是有趣。
“ 妈妈,你绝不能先老,一定要等我长大了一起老! ”
上中学的女儿也依然贴心懂事,母女俩像朋友一般分享彼此的心事。
偶尔问起女儿择偶的条件,女儿总撒娇地说:“ 我才不嫁,我要陪妈妈一辈子,陪到你老得走不动,我就帮你推轮椅! ”
这些话言犹在耳,女儿怎么全忘了呢?为了一个不相干的男人,罔顾二十年母女情份,实在叫她难以承受。
那天,女儿打电话回来说: “ 妈妈,我要结婚了,希望你来参加婚礼,给我一点祝福! ”
她余怒未消,愤而挂上电话。这一挂就是生死永隔,女儿女婿在蜜月途中车祸丧生。
殡仪馆内,她抱着女儿的遗体放声大哭:我好自私啊!我连最后的祝福都不肯给你!
病床前的老先生一遍遍呼唤着:老伴,你醒醒啊!醒来我们就一起环游世界, 你 不是一直想去吗?老伴张着茫然无神的眼睛,没有知觉,没有反应。
老先生深深叹了口气。老夫妻俩结识四十年。初识时,老伴原有出国念书的计划,为爱他而留了下来。
他为了弥补心中那份歉疚,许诺说:有一天,我会陪你环游世界!
只是,随着孩子一个个出生,经济的压力逼使他们不得不缩衣节食,环游世界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总是安慰妻子说: 等孩子再长大一点,等家里再宽裕一点...... 。
孩子终于长大,各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也有足够的钱可以实现当年的梦想,可是男人的事业正在高峰,别说出国旅游,平日连两人相处的时间都有限。
面对老伴无言的怨叹,他也总是抱歉地说:等我退了休,我所有的时间都是 你 的, 你 要怎么玩就怎么玩!
及至等到他退休,老伴却等不及了。
一场脑中风,造成深度昏迷,日夜陷在无梦也无欲的世界里。只留下老先生守在床边,不断重复地说:老伴,你要赶快醒来啊!我带你去巴黎看铁塔,去荷兰看风车,去罗马...... 。
我不知道老兵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的小名叫芽子。
芽子的故事是另一个老兵告诉我的。
芽子早产,出生时像只小猫似的。因为体弱,他娘就多疼了些。吃奶吃到六足岁,还是黄皮寡瘦。娘总摸着他的光头说: “ 小芽子呀!你要快点抽条长个,长得跟场子前的大枣树一样高! ”
芽子十四岁时,时局变动,战火已经快烧到他们家门口。她娘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托人,总算给他在部队里补个小勤务兵的名字,好让他随着部队一起到台湾。
芽子舍不得娘。娘说:傻芽子,咱们家总要留条根哪!
临走那天,芽子不要他娘送,可是他娘还是忍不住到码头,看到在队伍中矮人一头的芽子,急急跑过来,伸手就想抱他。
芽子一惊,穿上军装,就是革命军人,男子汉大丈夫,大庭广众之间,怎能像娘儿们一样搂搂抱抱,再加上袍泽们一旁似笑非笑的看他,更加烦躁。
推开母亲,不耐地说:回去啦!叫你别来,还来!说完,头也不回跑了。
这一跑就是四十五年,再回去家已经没了。
娘在他走后第三年过世,唯一的妹妹文革中不知下放到哪里,一个家连根斩断。小芽子成了老芽子,仍是孤寡一人,住在荣家。
有一年,荣家的老伙伴们买了个蛋糕为他庆生,怂恿着他许愿。望着闪烁不定的烛花,忽然间眼泪簌簌的流了一脸,他哽咽地说:我想我娘,我想我娘抱抱我……
这一说,四周的老兵唏唏嗦嗦哭成一片。
来不及的爱
来不及表达的歉意
来不及挽回的错误
来不及实现的诺言
来不及送出的祝福
来不及离别前最后的拥抱...... 。
我们总有太多的来不及。
我们总以为时间会等我们,容许我们从头再来,弥补缺憾。
岂不知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 ”
灾难永远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当头砸下,你无从躲避,无能怯惧,心胆俱碎,招架无力。人生总有太多的来不及!我们唯一能做的,只不过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小心呵护手中的珍宝,一刻也不要放松。无论如何,向你最亲爱的爸妈、亲人、爱人、手足、朋友们表达你及时的爱吧!如果永远真的存在,就让我爱你在永远的每一天;如果永远不存在,就让时间停下来,停在我爱上你的瞬间......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