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打坐第一个要有正确的发心,你打坐的发心是什么?是想要放松一下?是想要锻炼身体?还是为了成就佛道,了生脱死?那么最好是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发起一个要觉悟自性的心来打坐。这是最纯正的一个发心,那么有这样的发心之后才说到打坐技术层面的问题。
主要我们初学的人要选择有利于我们入定的一个环境。如果在房间里面打坐,室内的光线明暗要适度,不能太强的光,那会让自己躁动。那如果太暗的光,又容易昏沉。所以光线明暗要适度,空气要通畅但是不能坐在过堂风当中。
什么叫过堂风?比如说窗户和门是对着的,把窗户和门都打开,风穿堂而过,我们如果坐在中间会受风的。因为打坐的时候全身的毛孔会因为放松而张开,那样风就会入到我们身体里面。
另外房间的温度也要适中,不可以太热也不可以太冷。如果是在室外坐禅要选择幽静的地方,避免受到意外的惊扰。因为我们这里说的是初级的打坐,这和禅宗提倡的身居闹市里,心无车马喧不是一回事。初学必要的环境条件还是需要的。那么我们现代的人平时都非常的忙碌,各种社会交往也特别的频繁,心一直处于一种妄动的状态,所以会觉得很累。每一天如果有五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乃至两个小时的打坐时间,那是对自己非常大的一种休息,非常大的一种充电,所以是非常好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关闭手机,如果你是在家里,包括家里的座机,如果是有人管,那你不用管,如果没有别人,你要把座机也暂时的拔掉。要把外面的事情先安排好,要告诉家人你在这段时间在打坐,让他们不要打扰你。如果有人来访亲让他们先接待一下,就是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你不要开水烧在炉子上然后你在这边打坐,你的心里会一直担心它会突然的开了或者是烧干了。你的孩子在外面没有人带,然后你在里面打坐他在外面哭,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首先创造一个外部的环境这个很重要。
在时间的长短上初学的人不用打太长的时间,五分钟也可以,十五分钟也可以,最重要是让我们有一个静下来面对自我的时间。那可以根据你自己事业的情况,家庭的情况,还有你自己修学的情况来调整。如果能够时间短但是多次的打这样反而很好,因为它质量会比较好。这是说外部的。
那我们正式打坐要调整一下我们的身心,第一个就是要调身,就是坐的姿势。坐的姿势最好是七支坐的方法。
什么叫七支坐?就是对身体要求的七个方面 。一个是两脚跏趺坐,我们如果能够双盘那当然最好,像左脚在右脚上面,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这是金刚坐。那如果是说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叫做如意坐,按有的传承不论男女都采用金刚坐,那如果你有老师就按照老师所教的,如果没有就按自己的方法。双跏趺坐他的重心很稳定,有利于身体长时间的放松和静坐,而且双脚交盘它会使血液流动大大的减缓,减缓我们的生理活动。就增加体腔的静压力,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我们新陈代谢的速度,它是便于入静。那如果初学者做不到你就可以单跏趺坐,就是我们俗称的单盘。或者是说再不行的话我们就散盘也可以,这是第一个。
第二是对于我们的脊椎的要求,脊椎的每一个椎体它应该像算盘的珠子一样竖起来迭着,自然正直。因为我们的身体弯曲造成的习惯,我们坐的时候腰椎非常的容易后突,所以应该注意纠正。我们的脊椎应该是非常挺拔的。两个肩膀应该舒张但是不要挺胸。这个头顶要上顶整条脊柱上拔身直,稍稍挺胸,肩张开。然后从上而下顺势放松。上半身是处于自然松直的状态,这样不紧张不懈怠的维持下去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达到胸是松的,然后腹部是实的。你可以略微的收腹,但不可以让自己像吸气一样的收腹,那会很累的。我们这个小腹不要松垮垮的在那里就可以了,可以达到心静气沉。那么两手右手放在左手掌上面,或者是左手放在右手掌上面,两个拇指轻轻的接触,自然放松,放在我们腿上这个都可以的。那容易散乱的人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手印,就是大拇指轻轻的放在无名指的根部,然后把它握成拳,分别放在膝盖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两肩的平衡。那头应该是不俯仰也不歪斜,我们的下巴要微微的内收但不是低头,这样有利于颈椎正直。可以轻微的压迫静动脉也是减缓生理活动,可以减轻新陈代谢,我们容易入静。另外我们要两眼微闭,也可以两眼半开半闭,可以见到我们前方三米左右的距离,目光可以看到体前一肘远。如果是说我们容易昏沉的话可以眼睛睁大一点平视前方,如果看东西就特别散乱,你就闭上眼睛,根据我们自己的情况来定。那么舌头抵住你的上颚,就是不要太紧张的去抵,轻轻的抵住就可以了。上下牙齿不要咬要留个缝细,就是这七种。按照七支坐法能够调整保持我们的内气,让生命充满活力,能够产生内在的一种觉悟,那么这个是我们调身的方法。特别如果我们是散盘,双盘当然会坐得比较稳,散盘的话身体是容易向后仰,会失去重心。我们用一个坐垫垫在臀部下面,这样有利于身体的平衡,如果是冬天打坐的时候,要用毛毯之类的把我们的膝关节一定要包住,因为这个时候两膝最大限度的打开,它特别的容易受风。
还有我们双盘结束以后最好是两脚前伸,按摩一下脚心,这样可以促进脚底的血液循环。因为经常双盘的人他腿部肌肉容易萎缩而且腿骨变形变成O型腿,走路漂浮无力。所以我们在结束双盘之后按摩一下,侧压一下腿这个非常的有必要。
那么下来就是调气,要让我们的呼吸自然均匀。细而不粗就是听不到呼吸的声音,匀而不喘,要像涓涓细流不可以急一下缓一下,总之你就是自然放松就好。所吸的气要入到肺部,但是我们的意念最好是引导它进入到下丹田。气调完就调心,要置心一处,不要散乱也不要掉举,坐禅最开始的时候谈不上入定,入静就不错了。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说用念佛的方法,或者参话头,或者观想,或者数息。最主要看结合你所修行的法门,当然这种调伏妄念的方法本身也是妄念。但不同的是我们一念治万念,最后能够达到我们这个念头没有那么狂奔乱跳了,慢慢的入定。那么入静它是进入禅定的过程和手段,不是禅定的本身。有的人坐禅的时候眼皮跳的原因就是你的眼皮处于非闭似闭的状态,那你也可以睁开。对眼前之物要视而不见,不要老去盯东西。要么你就闭起来一心内观就行了。有的时候打坐入静之后出于一种暂时的,忘我的状态,容易出现幻觉。这是妄念,意识,我们长期熏习的一种垢染,不可以执著它。要用金刚经当中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来对治。但也不要害怕,有的人说打坐就会走火入魔的,其实一般人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你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见相不要大惊小怪就可以了。包括我们坐了几天之后可能会出现这里痒,那里疼。这个不要理它,这个都是血脉开始活跃起来,冲破我们的毛细血管里面微细病兆的一些现象。过几天它就会消失的,这个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是见怪不怪,然后放松,自然就可以了。有一些注意的事项,比如说刚吃完饭特别的涨,或者是我们很久没吃饭很饿了,都不可以打坐的。另外如果在室外打坐不要直接的坐在湿地上,或者是那种大风之处。特备是气候寒冷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膝盖,后脖颈还有后脑的保暖。特别是我们后脖颈的大椎穴,这个地方一定要盖住,要防风。让我们的身体要找到一种很舒适自然的状态,那意识的放松是很重要的。我们内心里面可以先观想一下,我们以难得的珍宝的人身来修这个难得的法是非常可贵的。我现在是为了要成就佛道而修无上的法门,带着慈悲喜舍的心态,那种笑意,喜悦的心生起来。把我们的面部,像眉心,下颚这些都放松。这样就可以进入正式打坐的状态。那我们平常看书,看电视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练一下盘腿,把腿练活动了坐起来也会比较自然一点。在打坐的期间,如果你是决定要打五分钟,那你一定要打满五分钟再起来。如果是十五分钟也是这样的,最开始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能随便的中断,这个会成为一种中断的缘起。所以我们前面安排好事物,排除外面的干扰,那后面接着就是我们内心里面要能够持续。即使比较难受的话你也要坚持下去,慢慢的就可以增长时间。
那么结束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两个手心互相对着搓一搓,然后可以稍微按摩一下我们的头部,双耳,就像是干洗脸这样洗一洗,最后活动我们的脚。然后要做一个清净的回向,把你打坐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成就佛道,然后就下座就可以了。那下座过后最好让我们的心情也保持在打坐的那种心情当中,用一种静观万事万物如梦如幻的这种心态就可以把座上和座下结合起来,那这样就更好了。这就是初步打坐的人可能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那随着你不断修行,后面可能还会有一些你需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可以找能够找到的善知识去请教。阿弥陀佛!
原标题:妙舍法师答疑: 如何正确打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吉林通化卧佛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