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2012年4月期间,在网络流传这一段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疯狂转发。视频整个拍摄过程中两名身穿僧衣的男子和两个女伴并不避讳,尽管此段视频的真实性令人怀疑。但是,极快地传播速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名男子在网络上开始走红的同时,也引发了现实舆论的集体愤怒。
2012年4月12日下午,这两位急速蹿红的“和尚”被人发现在北京法源寺内摆造型拍照,这一奇怪的举动引起了法源寺居士和法师们的注意,并立即报警,随后这两名“和尚”被赶到的警察带走,经审讯得知,原来这两个人是不折不扣的假和尚。
王鲁湘:法源寺的明心法师对记者说,当天到寺院里拍照的那两个人所穿的衣服叫“海青”,是只有在做佛事时才会穿的,平日出门一般都会穿大褂,所以他们一眼就看出这两个人是彻头彻尾的假和尚。假冒和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时有发生,大都与行骗相关,比如有报道说,在河南宝丰县大约有上万名假和尚行骗全国,他们卖假药物,搞表演,兜售所谓少林高僧开过光的护身符,广聚不义之财,甚至还形式了颇具规模的“和尚产业”。寺院在我们很多人印象当中本是清静之地,僧人们吃斋念佛,潜心佛法,但是在最近几年,寺院和僧人曝光率极高,先有天价香,寺院承包创收,再到如今的假和尚层出不穷,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乱象?真正的寺院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我们中国的佛教现在随着我们中国自己国力的强盛,包括中国文化,尤其传统文化的再度的复兴,现在呈现出一个非常繁荣兴盛的一个局面。很多的寺庙都开始在重新修复,而且建得非常的金碧辉煌,然后我们很多的寺庙香火也很盛,然后有很多的企业包括很多的个人,包括普通的民众,都对佛教现在秉承一种很虔诚的信仰,经常来到寺院里头参加一些活动,参加一些法会,包括也进行一些捐赠。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就是我们中国的佛教徒其实面临一个新的诱惑,就是很大的一种物质诱惑,这个是在中国过去没有过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是不是会发生一些新的一些变化?
学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的副会长):现在是一信息的社会,也是一个商业的社会,只要有商机,那这个商人都会找到那个地方去,包括寺庙,那么佛教如何在商业社会保持它的本色,保持它的根本的立场能够不变,这种精神能够不断得到体现?的确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任何的一个寺院或者说任何的一个教派和组织,都必须要去面对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的这种商业的社会,当然我们佛教界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说把庙门关起来,不让人进来,这显然也是不合时宜,也是不会符合社会的发展,那么反过来说,佛教只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它特殊的作用,这个佛教才能够为社会,为这个时代所欢迎,所接受,对出家人来说,我们的管理就变成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要重要,同时都要困难。
解说:时代的进步,让寺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然而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却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2011年10月12日,一位广西游客到位于云南省宜良县的岩泉寺旅游,结果被所谓的“大师”强迫捐出23400元的功德钱,后来经过调查才了解到,原来岩泉寺已经被一位商人承包,成为了一个盈利机构。
王鲁湘: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现象也引起很多人的一些不满,比如说有一些庙里头出现了天价高香,有一些庙里头大年初一的早上的头香,一年的头香,其实是用很高的价格给了某些特权人士,然后包括我们街上经常有时候看到,让人怀疑其身份的一些到处去募捐募款的和尚,他募捐募款做什么,说是建庙,但是我们又看不到可信的一些凭据,很多的一些这样的一些现象在社会上现在也并不鲜见,有时候还经常能够媒体报道,包括有时候我们也会亲眼见到一些这种事情,就是这些情况,我们佛教界会怎么对它进行一个管理和规范?
学诚法师: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就是佛教界自身的有些庙,道风建设没有搞好,那么寺庙在退化;第二个部分是有些人混入到佛门,他觉得这个佛门也有可乘之机,混水摸鱼,这个就是常常在媒体上面披露的假僧假道的一些问题,至于说到庙里烧头香啊,烧高香啊,这也都是近些年来,人为炒作的,炒起来,那么我们在一天当中,你早晨起来去烧香,对自己来讲就是烧头香,一年当中,你初一,无论你八点,九点,十点来烧香,那么也是烧头香,不需要跟别人去比,或者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本身也不符合佛陀的心利,众生平等。
王鲁湘: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头香高香,都是一种争竞之心。是吧,这本身就和佛教的这个教义完全就违反的。
学诚法师:如果人没有恭敬之心,人没有虔诚之心,人没有信仰之心,外在烧再多的香也是无济于事的,反过来对寺庙,对佛祖皆算污染。
解说:2009年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据媒体报道,河南登封市政府与本港公司合作,计划2011年将嵩山少林寺上市,消息披露后网上一片质疑之声,虽然后来各方都此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澄清,但是庙产被“股份制”以及对佛教的未来发展有何根本性的影响,引起了多方讨论。佛教在现今社会应该如何去定位,它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该如何去把握,对每个寺院来说都应该引起严肃的思考。
王鲁湘:我们现在一个很大的社会的一些人不太了解,也是感到比较困惑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们出现了很多的富庙,就是一些,比如说像一些在风景名胜地,或者一些名山古刹,有上千年的这种古刹的地方这样一些庙,或者是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的一些庙,往往在现在都成了很富有的一些富庙,这种经费的管理的不透明性,也造成的好像很多人的一些非议,认为它很可能导致我们佛教界内部的某种腐败,甚至带来很多可能一些甚至经济犯罪的行为,在这一方面,我们富庙这个钱财的东西是怎么管理,怎么社会化运作,然后主要是做一些什么事情?
学诚法师:过去的这种庙里边,多余的钱是买这些土地,然后庙里面把这个钱也借给别人,在历史上的确是有这样子的现象的。现在的这种庙,大部分都是存在银行里头,那么存时间一长了,积累自然就多起来,那么如何来规范和使用这些钱,庙里面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比如要有文化事业,比如要有教育事业,比如要有慈善事业,那么今年我们国家宗教事务局会同中央统战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改委、财政部颁布了《鼓励和规划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通知》,那也就是鼓励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了,那么也就是第一次明确了,宗教在社会上面能够做什么,也就是能够做公益慈善事业。
王鲁湘:佛教本应是净化社会的力量
学诚法师:那这样的话,公益慈善事业它的范围也就是非常宽的,宗教界如何进一步从内在的戒律清规,同现代的社会的法律、制度,现代管理相结合,就变成非常的重要,那否则的话,庙门的内外如果有一道鸿墙永远隔着的话,那么很多问题就不好办,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在诸多的领域,都要进行进一步的去研究。
解说:坐落于北京海淀区凤凰岭下的龙泉寺,始建于辽代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和很多知名的寺院相比,龙泉寺内看不到金碧辉煌的大殿,也看不到络绎不绝的游客,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寺庙,它的住持却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在他的带领下,龙泉寺在新型寺院建设,优秀僧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王鲁湘:我们现在北京龙泉寺在大和尚的主持之下,大家口碑相传就是道风很正的一个寺院,而且我们中国佛教协会这些年一直在抓这个道风建设,也树立了一些道风很正的这么一些寺院,作为一个道风建设的一些榜样,那么我们现在佛协的道风建设,很重要的方面是不是也是在戒律方面?
学诚法师:道风建设是我们中国佛教协会所提出来的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方面,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叫做信仰建设,第二个方面叫做道风建设,第三个方面叫做人才研究,第四个方面叫做教制研究,第五个方面叫做组织建设,那么道风建设指的是修道的这种风气,各为道风,那么改革开放之后,好多庙,尤其是一些大城市,风景名胜区,游人比较多的这些寺院,天天呢出家人很忙,这种商业的味道很浓,道风的味道逐步逐步在淡化,反过来就是寺庙原有的这些功能在弱化,所以出家人只有回归到自己的本职的这种身份,做出家人应该做的事情,那么这种道风才能够逐步逐步养成。
解说:为了加强道风建设,让佛法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大众,龙泉寺还注册成立了,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宗旨是救济灾困,福利众生,并陆续发起了助学,就在等多个活动,这与海峡彼岸的几座著名道场,所采取的做法异曲同工
王鲁湘:因工作的关系,我曾有幸到台湾几所著名的佛教道场参观,并与其中的几位高僧大德,进行过长时间的交流。我了解到,台湾的寺院在完善自身内部建设的同时,往往会开展大量的社会活动,利用寺院的人力无力以及财力资源做很多有益社会和服务大众的事情,比如法鼓山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中台禅寺的贡献是体现在文化方面,而佛光山,就包罗万象比较广泛,而其中最著名的应当属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的慈善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国际性慈善救济组织。
台湾佛教界的这四大名山既是著名的宗教活动中心,又是跨国界跨文化的文化团体,还是庞大的教育出版集团,更是医疗慈善机构,在社会中发挥着政府组织和一般企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巨大的正能量,也许台湾寺院的一些做法可以为大陆寺院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学诚法师:台湾的常常听到的几个山头,它们的庙里面的钱比大陆的一些庙里面的钱还要多,但是它们做了很多的事业,在社会上乃至在国际上,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所以我觉得我们大陆的佛教的寺庙在这方面额需要进行去探讨,如何发扬我们这种人间佛教的精神,然后用我们佛教的这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的资源,尤其是我们信仰方面的这样子的一个资源来造福社会,所以我觉得不仅仅是钱本身的问题。
王鲁湘:对。就是我觉得学诚大和尚这一点谈得非常的重要,也是我们中国佛教界现在面临的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在佛教的寺庙和社会的广阔的天地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很多政策的墙隔在中间,使得我们佛教界里头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智力资源,包括很多的资源不能够为社会所用,这其实是问题的关键。
学诚法师:那么这个也就是佛教的寺庙,要纳入到整个社会的管理当中去,也就是一个社会化的问题,乃至全球化的一个问题,那么因为长期以来,有不少的人对出家人,对寺庙,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见也好啊,误会也好啊,依然存在,所以佛教界本身的僧才的队伍,人才的队伍的建设,还是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反过来,慢慢社会上面的一些做法和风气影响到寺庙里面来,也就是我们常常所听到的被商业化,佛教本来应该服务于商业社会,那因为不能去服务,不能去帮助商业社会,存在的种种的问题。
那反过来商业社会里头的有些人影响到庙里面来,实际上面这也都是两种力量的互相的影响的问题,如果佛教界,宗教界,自己的这种力量比较强,善的力量比较强,那慢慢也能够把这种力量释放到社会去,那么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如果自己的主体意识不明显,自己的自身建设搞不上去,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事业,不知不觉就会被社会边缘化了地乃至成为社会和时代进步发展的一个落后者。
解说:关于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多数的星云大师就一直身体力行,佛光山“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的宗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佛教也可以如此的现代化,可以此的融入世俗生活。
王鲁湘:佛教本来应该是净化社会的一种力量,而且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很有用的一种力量,就是我们现在这一方面应该说,它的力量发挥的还不够,人间佛教这样一个一百多年来,我们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们,确立的这样一个理念,其实现在还贯彻落实不是很好。
学诚法师:是有这样子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佛教界,一个方面要在思想建设方面,首先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像过去那种的想法说,出家之后我们可以什么事情不管了,可以什么事情不做了,那么这种的想法跟现代的社会显然是不能符合的,反过来说,我们出家之后,应该要多做事,多做对社会为国家有利的事,这个是成佛的资粮,成佛不可缺少的条件。
王鲁湘:面对当今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经受考验的不止是佛教,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说全人类都在经历着一场信息爆炸和物质膨胀的变革,同时,不论从事的是什么行业,人们的观念,思想,也正在发生着空前的转变。学诚法师常说,佛教的未来靠大家一起来承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因为利他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