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困难有两种处理方法:去改变它,否则便去面对它。倘若可以尽人力去挽回,何必忧伤呢?——去改变它呀!假如已经回天乏术,也毋须沮丧,愤怒和忧心都不会使事情回转的。——圣提蒂瓦
生活是一连串不如意的旅程,只要活在世上,困扰和烦恼就会一直成为生活的一部份。生命中充满着利益、名声、赞美与欢乐,然而我们也有面对不利环境的时刻,例如失败、毁谤、责备与痛苦。生活如同钟摆,摇动不定,目前摇荡到令人欣然接受的情境,或许下一瞬间又摆到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状况了。
人通常有夸大问题的倾向,而不去了解事情的真正原因。这与‘小题大作’类似。当失去所爱的人、事、物时,总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有任何欢乐可言了。如果遇到一些人无法了解他们的需要,却又不断困扰他们时,便会感到从未受过如此不堪的待遇,而将伤害埋在心里,带着没必要的痛苦,继续接受这些想法的折磨。让我们摒弃这些想法,了解到万事都有终极,所受的困苦总有消弭的一天,不是更好吗?
我们应该了解,生命中所遭受的一切终有解决之道,没有永远受诅咒的灾难,除非自己愿意让事情如此发展。去了解所有制约的现象(包括灾难及各种问题)所引起的原因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件事的发生一定有其前因后果。藉由找寻问题的根源,便可以解决各种形式的灾难。
遇到问题不可气馁,相反地,要明智地去克服它。没有一个世俗的人可以从困扰中解脱,因此,不是问题本身来区分何者是智者,何者不是,重点在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
苏格拉底的太太是以火爆脾气闻名的,常常挑先生的毛病,几乎每天喋喋不休地责骂他。有一天,在太太骂完了之后,苏格拉底却赞扬她的措词及演讲技巧都比上一次进步了不少。
这显示一个聪明人如何面对问题,并以幽默方式消遣之。
尼赫鲁曾说过:‘我们应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用心灵去面对,而不是拿怪力乱神为名义当挡箭牌躲开。’
依拉·威克斯在笑谈人的困扰上提出她的观点:
当生命就像一首歌时,
快乐是很容易的;
但人活得有价值——
在于他懂得笑,
尤其在事情错得离谱时。
心灵的困扰是一种考验,
且常是经年累月的,
令世人赞赏的微笑,
是闪烁在泪水中的笑容。
瑞宾·泰戈尔博士是一个著名的印度诗人,他在祈祷文里表达面对问题的态度,而不必藏匿自己的恐惧及忧虑。
不要让我汲汲寻求避免危险的保护,
而是无惧地去面对。
不要让我祈求消弭痛楚,
而是有颗征服的心。
不要使我恳求消除忧虑的恐惧,
而是希望有赢回自由的耐性。
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譬如当我们喜爱的事物遗失或损毁了,有两种方法来处理:可以责怪自己或他人,因而笼罩在低潮情绪中;或者抛开烦恼,说:‘事情已经过了,丢掉东西已经够悲惨的了,为何还让自己因而不快乐呢?’追溯原因,日后不要再犯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我们也该想想应对措施,或是可能引发的问题。假如损失没有影响到他人,或许就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因为问题的原因可能十分复杂,不是轻易能够找到解答。如果不幸的事超出我们的控制之外时,我们应该依仗对生命的了解,鼓起勇气去面对它。
换句话说,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而非驼鸟式的躲藏。假如因负面的想法导致不愉快,那真是自作自受。
根据释尊的说法:‘心灵是先驱,是首领;万法唯心造。’他认为悲伤是由自身行为及无知引起的,并指点众生必须自己去找寻快乐,摆脱悲伤。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想,因为一颗未经修行的心正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释尊说:‘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
人往往易于将自己的忧虑归罪于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找来代罪羔羊——可以受责备、发泄苦情的人。例如小孩受伤而哭时,为了让他不再哭,妈妈假装打其他小孩,显示已经有人受罚,小孩子报了仇,因而得到满足,便展开笑颜。这明显的表示对人采取报复手段会满足一个世俗者的心。
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而责怪别人就显得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所以当遇到相同的情形,我们不应该对人心怀恨意,而应该竭力承受痛苦并冷静地解决问题。要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令人忧心时,假如我们知道如何保护心灵,便无人可以真正侵犯自己。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以下是一位有名的诗人所写的一首诗,能够帮助我们坦荡荡的以勇气来面对麻烦。
在他人失态而责怪于你时,
依然昂首阔步;
在遭他人怀疑时,
依然相信自己并宽容他人。
遭受他人欺骗,而不落入圈套,
或遭人怨恨而不回报,
而自己相貌平平,说话也不机智;
依然等待,耐心地等待。
假如拥有梦想,应该心怀世界,
假如拥有思想,而不图利自己;
那么荣耀与灾难便无轩轾。
当赢来的钱财,
孤注一掷于骰子游戏的风险中,
输尽又重新开始,
依然不对损失置啄一言。
当自己口中说出来的真理,
遭流氓扭曲、愚人诬陷,
依然可以忍受,
或眼看自己一生的心血遭受破坏,
有勇气以破损的工具重建;
当精疲力尽后,
依然可以强迫心智继续运作,
当体力耗尽,
只剩意志说:‘撑下去!’
当与众人接触,依然保持美德,
或与国王并肩而行,依然保持谦卑,
当敌人或挚爱的人皆不能伤害你,
当所有的人把你当成其中一员,
但却不过火;
当你原谅不可原谅之事,
世界便属于你,
更世俗的一切事物均包容在其中,
此外,
你将成为顶天立地的人,孩子!
在面临恐惧时,要有相当的勇气去了解事情真相,并有更大的毅力去接受经历过的真理。恐惧是自己造成的,但若能坦然面对,则恐惧就无所遁形。坦白面对恐惧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可以客观地追溯恐惧的来源,这场克服恐惧之战已经拔得头筹了。
忧虑时,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展现给世界看,每个人的问题已多如牛毛了,根本无暇顾及他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说给能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听,千万不要再添增哀愁给那些自顾不暇、爱莫能助的人。
当遇到困难时,您是否有勇气保持微笑呢?如果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为只有自己才需要安慰,那就不难了。而且应该惜福,而不怨天尤人。记得一句话:‘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思及此,便可以了解还有太多比我们更悲惨的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想别人,而不笼罩在自己的困境中也是一种快乐的方法。忙于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自己的私利。
有个学生问一位著名的英国解剖学家一个问题:‘治疗恐惧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他回答:‘试试为他人做点事!’这学生感到很惊讶并要求进一步的说明,老师说:‘心中不能同时有两种互相对立的想法,否则必会产生互相排挤的现象。举例来说,假设心灵完全被摒除自私、乐于助人的意念占满了,就不会有剩余的空间容纳恐惧。’这观点说明健康的思想与不健康的思想是不会同时出现的,与佛家所言相同。建立起一颗光明的心,困惑恐惧将不会在心中扎根,并且,还要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帮助他人。
磨练心智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锻炼体魄及言行。五官包括眼、耳、鼻、舌及身体,提供众生对于环境感觉的讯息。眼睛看到物体而创造思想,正如耳朵是听觉系统,鼻子是嗅觉系统般,藉由感官中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心灵可以分辨哪些刺激是令人雀跃的、厌恶的、或是中立的,而且,还侦察出身体对这些讯息的反应。大部份的人对物体的反应是自发性的,亲近悦人的物体,避开令人憎恶的东西,极少人能摆脱这些制约反应的控制。
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可分为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健康的思想能够发展出正直的人格,合适的态度和正当的行为。这种思想有助于人类的福祉。相反的,阻碍积极的人格发展,以及对人类有害的便是不健康的思想。
人要学习认识思想的本质,因为思想瞬息万变。人一旦发展出观照思想的技巧,那么他在培养正确思想上已迈出一大步。如果思想不纯正,他应该竭力摒弃这些不正的思虑;如果思想纯正,那么他应该尽力去培养发展它。换句话说,透过对思想了解的修养,人可以驾驭自己的心灵,而不被感官玩弄于股掌之间。
锻炼身体以净化心灵与言行可以带来欢愉。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些,而快乐本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想获得与生俱来的快乐,应力行佛家所训诫的净化自己过程:
一、抛弃所有丑恶的念头。(已生恶令永断)
二、摒弃有害的思想。(未生恶令不生)
三、培养健全的信念,并每日身体力行。(已生善令增长)
四、孕育尚未萌芽的健全思想。(未生善令得生)
这四个原则(四正勤)可在日常生活中轻易地实践,此乃保存一颗清澈明朗之心的方法之一,人人均可做到。虽然如此,仍然有许多人无视于自己的渴望、欲求及嫌恶的情绪,其实,假如真心想拥有快乐,实在不该如此。我们应该立即自我觉醒,培养积极健全与启发性的观念,而现在正是开始着手的最好时机。
面临棘手问题时,总觉得沮丧,看起来似乎很严重。这时,可以在夜晚时分出外散步,抬头凝视夜空,见到满天星光点点、灿烂夺目。从外太空看来,太阳在整个银河系中也只不过是众多星星的其中之一。假如太阳突然从外太空消逝,就整个宇宙而言,恐怕是浑然不觉的。
我们的世界在宇宙中只是沧海一粟,假如我们都消失了,又有何宇宙性的象征意义呢?当然所爱的人、朋友会想念我们一阵子,但除了他们,也许再也没有人会了。与自己相比,我们的困扰又是多么渺小。思及宇宙的浩瀚,太阳相较之下就显得微小,更遑论我们所处的世界了,相形之下,困扰是多么微不足道。
假使从这个观点来看,便可了解八正道中第一道的‘正见’的含意,它是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要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视自己的重要性甚于一切,进而了解生命中的事物哪些重要,哪些则否,以及体会困扰对我们的微不足道。想一下回教徒珍贵的谚语:
信仰是力量的来源,
悲伤是我的朋友,
知识是我的武器,
耐性是我的装束及美德。
——先知穆罕默德
麻烦很快就会远离,今日使您悲伤的明日将被遗忘。也许您记得哭过,但是记不得哭泣的原因。在生命的旅途中,有多少晚上睁着眼睛躺在床上,虚掷心神及劳力,回想着白天所发生的困扰。我们会一再反覆地回想对他人的恨意,但在另一件更令人气愤的事发生时,又让我们回顾究竟一开始是在气什么?想想过去的怨恨,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是自己刻意使自己不愉快,事实上,只要使思虑移转,便可终止这一切的不快。
不管困难有多大,痛苦有多深,时间会治疗一切。但在依赖时间之前,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我们须常保心中平静,不让烦恼虚耗我们的精力,毕竟快乐要自己创造。
我们无须亲身经历,就可得到知识。以知识作为凭借,很多年轻人以为可以克服世上所有的问题。然而科学解决得了物质的麻烦,却解决不了精神的困扰。没有人能取代经验万物的智者,想想这句话:‘十八岁时,我自忖父亲愚不可及;现在我二十八岁了,我非常惊讶地发现他在十年间学到这么多东西!’这不是父亲的成长,而是您学会以成熟的眼光看待事情。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