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四篇-净土念佛篇 玅境长老答 编辑室整理 问: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就是止、就是观!」这种说法对吗? 答: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阿弥陀经》:「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意思就是教人持念佛的名号。如果专精持念,一日乃至七日,达到一心
今生是现在,前世对今生而言是过去;当你活在过去世中看今生,今生则是过去的未来。故此题的表面意涵,虽但是前世今生,然细推其义,亦皆有未来;故此文题实是三世具足的。三世指时间说;人的生命由过去来到现在,而又往至未来,是连续而不中断的。而人若无宿命通不能知道过去,若没有天眼通则不能见未来,佛法中说的五种神通里,宿命通是知道过去生命的情况,说天眼通能见到未来的事情,若是没有宿命通,我们过去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没有天眼通,未来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够知道现在生命少分现象而已。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院长上玅下境老和尚此世教缘已满,于公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农历三月十六日)下午时分安详舍报,正念往生。世寿七秩晋五,僧腊五十八载,戒腊五十七。七日后荼毗,得各色舍利不可数,牙及牙床不坏。以下为妙境长老舍利子图:
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开示於正觉精舍。 方丈和尚慈悲,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欢喜。 昨天,方丈和尚慈悲,给我一个题目,我心里很欢喜,但是,我先请求各位善知识慈悲,什麽事情呢?就是允许我想到那里讲到那里,就是这样。 我昨天晚间做了一件鲁莽的事,就是我答
【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颂二】: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於欲者甚少,若能
妙境长老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讲於福严佛学院。 我说一首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先顺一顺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在午前的时候、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这个人或许是位读书人,他从屋子里面出来,到前面有山有
★颂文★★★。【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颂二】: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净戒。 有情虽为欲所苦,愿离
佛法说, 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 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 原因是什么? 因为地狱, 恶鬼, 畜生世界的众生, 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 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 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 若有严重病痛的时候,
妙境法师:如何得观音菩萨感应 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狱,恶鬼,畜生世界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有严重
西方极乐净土的妙境,一个让您不能不向往的真实的童话世界 按: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都深藏着一个最美好最安乐最清净如同童话梦幻般一样的理想世界,那里没有纷争、没有饥饿、没有污浊,一切都是最美好,那是每一个人永恒的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妙境长老讲述 佛教徒发无上菩提心,由凡夫开始修行佛法,一直到入圣位,这个阶段,是以观一切法毕竟空的般若为重要的修学法门,等到你得无生法忍,成为圣位以后,当然,你功德尚不圆满,仍应继续修行,此时,是以方便般若波罗蜜为最重要,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妙境长老讲述 经,梵语是修多罗,意思应翻译为线。翻译者将之翻译为经,经是有线的意思,因为中国古代圣人的著作均称为经,按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称为经,就知道是圣人的著作,使我们能生恭敬心,所以,翻译经的人是有大智慧,将之翻译为经
如何修习四念住 妙境法师 一、依四念处住 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令自己的心清净。如何修行能令心清净?佛说:依四念处住! 四念住,或译为四念处。“处”是心所住之处,“
如何得解脱 妙境法师 86/3/13 讲于福慧共修会 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求“如何得解脱”,为什么要求解脱呢?因为有系缚,怎么叫系缚呢?我们人有各式各样的贪、嗔、邪知、邪见、高慢、疑……等等烦恼,在我们心里常以主人的姿态来面对世间一切。当有了令
凡夫与圣人 妙境法师 86/3/17 讲于雾峰万佛寺 大和尚要我为各位讲些佛法,我讲些什么呢?在来程的车上,我翻阅南传《法句经》,看到两个偈颂,感觉非常的有意味: (一)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二)彼等诸漏尽,亦不贪饮食,空无相解脱,是彼所
十大愿王 妙境法师 86/3/18~19 讲于信愿念佛会 今天我们要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特别赞叹的修行法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
妙境法师(1930 - 2003) 入道因缘 师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号觉道。师常至二叔的庙上随众作课,故接触佛教之因缘甚早。 师八岁至十六岁于私塾研习《四书》、《古文观止》等汉文课程,奠定坚实之中国古文基础,建立后来研读汉文佛典的优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前言 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忽然热烈的讨论起来。 今年元旦,奥客兰
六妙门讲记 妙境法师 讲于1998北投观音禅寺 这里的观音禅寺主人慈悲,大家在这里发心学习禅,这件事非常吉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我们的身口意,是一个动乱的情况。非佛教徒当然不感觉到什么,但是,我们相信了佛法的人,我们阅读佛经,阅读经律论,我们才知道,这是一
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节录) 妙境法师 妙境长老关于净土念佛的问答 问: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当生成就,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师:就是先修奢摩他止,令一心不乱(先不提心不颠倒)。这样可能会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后,每天常常入定,在定中念佛,有可能会见
排毒要修四念处 妙境法师 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法语,能够讨论佛法是对的。《楞伽经》上
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 86/3/25 讲于三峡西莲净苑 为什么要学佛? 「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即使是出家一百年了,还是要探讨这个问题。 在《法句经》上有四个颂: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佛说这四句偈的缘起,因为有四个年纪大、新出家
身心如何安住 妙境长老 86/3/8 讲于台大信息系演讲厅 如何得安乐住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住呢?可能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我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别人能改善,令我满意,以求得安乐
《禅的名义》 2001 2 3-4讲于加州大觉莲社 大觉莲社主人叶敏居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今天有因缘我到这里,我们共同地学习佛法。我原来和叶居士说这件事的时候,我是说这个讲题是「禅与净
如何修三三昧 妙境法师1998年埔里法如精舍 从出家人的戒律上看,从《阿含经》、《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从《大智度论》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佛在世的时候,这些佛教徒,尤其是比丘,
如何栽培善根 妙境法师开示 如何栽培善根?兹以五节说明之。 一、略释栽培善根义 二、众苦所恼,应生厌离尘劳之心 三、善根成就者功德殊胜,应生欣慕之愿 四、如何栽培善根 五、结语 一、略释栽培善根义 何谓「栽培善根」?《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一云:「善根云
如何消除烦恼 2000/07/14妙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 我很多年来讲开示的时候很少写稿,但是这一次在台湾,或者说是心血来潮吧!有几位同学约会在新竹福林堂,给我出个题目;这个题目不是我出的,是同学出的题目,我就把所要讲的写出来。写出来
略谈止观 1996 11 2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各位法友、各位居士:我们现在在这里共同地学习闻思修,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吉祥的事情。在我们佛教里边,学习佛法了以后,我们应该修行——解行相应的这件事。其
修四念处的重要——妙境长老 于公元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讲堂主持禅七开示内容的摘录。 我们中国佛教,自从慧远大师提倡净土法门以后,净土法门就在中国流行很普遍,很多人都学习净土法门,虽然与古代人修的念佛法门有些不同,总而言之,仍是净
止观大意 1995/3/4于加州南湾菩提学会 各位法友!近多少年来,各地区的佛教徒,欢喜禅的人增多了很多。这也可能是各地的善知识的提倡,也是各地方的佛教徒的善根。所以,在台湾打禅七的时候,有多少百人报名。坐禅这件事(或者说静坐,或者说是参禅),在佛法里边来说,
学习佛法的功德 妙境长老 讲述 智宽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 我先讲几句闲话。我看见一本书上说到:在宋朝,差不多和司马光同时,有一位鼎鼎大名邵康节先生写的一首诗,我先讲讲这首诗。 水流任急性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人间忙里老,生来未始得开
四念住讲记 上妙下境长老一九九六年宣讲于美国法云寺佛学院 〖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准备很久的佛学院,今天终于正式开课了。 现在学习的课程,旧译为「四念处」,新译叫做「四念住」
清凉寺禅七开示 2002/10/16-17于台中清凉寺 慧颐大和尚慈悲!我们现在禅七开始了。我心里面在思惟这件事,为什么要办这件事?为什么要举办禅七?各位大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为什么要来参加禅七?我提出来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多余的,「你说这句话是多余的」,我认
永光寺禅七开示 1998/10/07于大甲永光寺 永光寺主人、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不合掌):由于主人菩提心的勇猛,举办禅七,我们可以在这里集会,修学圣道,应该说这是非常殊胜的事情,我们非常感谢主人的慈悲! 我现在想要讲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我们在这里集会,学习禅的
佛恩寺禅七开示 2001/4/13于台中佛恩寺 贵佛恩寺,大和尚慈悲,监院法师,维那常在法师慈悲,及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阿弥陀佛。 不管是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居士,只要是佛教徒,我们应该是有共同的意愿,就是涅槃为上首!大家都应该是修学圣道的。当然这件
法云寺禅三十五开示 2000/8/29于美国法云寺 首先,非常的欢迎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到这里参加禅七。可能各位都拿到了禅七手册这个小册子。 我们共同地学习「禅」这件事,这件事究竟是做什么事情呢?简要地说,应该说是修学圣道,应该是这样解释的。但是这一句话,也
妙境法师:学习佛法的次第 ★颂文★★★。 【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颂二】: 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
菩萨戒本经讲记 时间:八十三年十一月 上下 主讲:说戒和尚玅境长老地点:台中雾峰万佛寺整理书记:释大光释坚律释常隽 菩萨戒本经讲记 我们中国佛教,也就是说汉人的佛教,关于受戒的事情向来的习惯,受完了比丘戒之后就受菩萨戒。但是在印度佛教里,受完比丘之后受
《安住身心,身心安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玅境长老宣讲 壹、释经题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今天是九月廿日,我们开讲这部经,在观世音菩萨圣诞的第二天,藉观世音菩萨的光
学禅者应具五法 妙境长老 略说发心学禅行者,应须注意五法:一、闻。二、厌。三、愿。四、觉。五、勤。 一、闻者:愿乐闻法,以自照心,引生正念,令心清净。 二、厌者:由多闻正法故,觉慧明净,于世间盛事能见过患,不生愿乐。 三、愿者:欣慕圣道,涅槃为最安隐,具胜
好自端严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各位法友: 我们蒙三宝的光明慈悲护念,三年圆满了。 本学院是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间开学的。蒙慧天长老远来策划指导,又蒙见勖法师、见品法师、见胤法师、开云法师、宏仁法师、性净法师、慧南法师、常柏法师、清如法师等各位法师的
四护法门 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 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但是佛法中所说的保护,有不同的意义:即对于维持生
如来大势力 前多少年,在埔里中台禅寺发生一件事。很多年轻的在家居士,到中台禅寺的分院佛学班学习,毕业以后就到中台禅寺拜惟觉禅师落发出家。后来这些新出家者的父母反对这件事,就到中台禅寺向执事法师要人。我想这事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出家人的律书《四分律
午后法语 妙境长老 午后法语.一 一、从《论语》说起…… 孔夫子周游列国,过曹国往宋国时,司马桓魋要杀孔子,孔子说道:「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话的意思是:老天爷赋与我德行,你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论语八佾》也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上天(或说
第二个三年 前言 光阴无息稍停;转瞬间,法云寺佛学院已走过草创的第一个三年。当时序迈向千禧新世纪之际,法云寺佛学院师生也一路行进,迈入新的里程──走向第二个三年。在此回顾与前瞻,我们体察到无常迁流中相对的变与不变。 变动的是人事与环境:南院从加州迁
从佛学院到禅学院 前言 去年八月间,乘着夏日凉风,北院(原女众部)全体迁移至 Vadito 新院址。正忙碌于适应时,不觉间白杨转黄、清溪凝霜,禅语满秋山;于惊艳中又一转眼,银光覆地、枯树独形,万物尽寂然;而匆匆九个月已过,春天,又将绿大地了。在这个「水天云影间
法云法雨--午斋开示集 妙境长老 之一 静坐修止观 从《阿含经》看出来,佛在世时的比丘,平时除了托钵乞食,或是听佛说法以外,一日之中就是宴坐、经行,修习止观,内心恒时如理作意、愿求圣道。常常静坐修止观,能改善自己的思想、调伏内心的烦恼,使令自己的贪心、
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 前言 我出家以来所住的寺院,没有不结念佛七的。听老法师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功德,也的确受到了感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但因学习圣教,未能无间断地精进念佛,颇以为歉!近三十年来,也时有主持佛七,为人开示念佛法门。今年四月初,在一处念佛
修习圣道的功德 妙境法师 甲一、引颂略说 佛在世时,有四位年纪很大的人来出家。出了家以后,四个人在一间寮房里住,时常散散乱乱地说闲话,谈到得意处就哈哈大笑。佛陀天耳遥闻,就前来说了四句偈: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呵斥他们后,就
增上生与决定胜 妙境法师 前言 今天的中国佛教,无论是美国、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或是台湾,佛教徒的人数比十年前增加很多,可见有善根的人还是不少!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但有善根的人多,是有得圣道的希望。但善根是过去的栽培,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学习佛法呢?这
《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讲记 略释经题 〈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出于《杂阿含经》﹙大正二.七三下﹚。 「杂」:南传佛教译为「相应」。在这一部经内有很多相应经,如蕴相应、
《大乘庄严经论成宗品》讲记--大乘是佛说 甲一、解题与作者 本论于唐.三藏法师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初译时,名为《大乘庄严经论》,但在《成唯识论述记》中,窥基大师说这部论能使大乘经得到庄严,故应名《庄严大乘经论》前译为《大乘庄严经论》是不对的,因为并没有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请教善知识、翻阅参考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静坐。心静下
问:如何才能令止观现前? 答:先要有所缘境,然后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这就是「止」。但什么是所缘境?通常多数人欢喜修阿那般那念──数息观,即用出入息作所缘境。注意息的出、息的入,这是一个方法;如果是数数字:一、二、三,乃至十,这又是一个方法,可随自己意。
谈静坐 于1990 4加州法云寺 各位居士!静坐,我们佛教徒都应该学习的。近多少年来,似乎是有兴趣的人比较多,但是真实有成就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能够保持静坐的兴趣、天天静坐,也就很好了。 静坐,
静坐漫谈 于1995新竹福严佛学院 阿弥陀佛!我们大家学习《摄大乘论》以后,应该是没有事了。但是现在又多出来一样事。多出来这一件事——就是要学习静坐的这件事,这件事在我个人的想法来看,倒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件事,应该是从出家那一天就应该学习的。若是今天
止观大意 于1993 1994华藏讲堂 壹、绪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法友!我们今天在这里共同学地习止观法门,这是非常吉祥的事情。但是,在本人来说,对于佛法的学习是没有心得的,一无所得!我只是
一、教育宗旨 法云寺佛学院的课程是根据我的想法,依两个立场而设立的: (一)调伏烦恼 1 调伏烦恼是弘法的基础 第一个立场,就是调伏烦恼。我们最初发心出家,来到僧团中生活,非是已得圣道才来,所以虽然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十一:老品 [偈颂146]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 [T30n1579_p0440a08]七觉支者。一念等觉
佛法可以让我们离苦得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是安乐的,但是如何能够安乐而住呢?可能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我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别人能改善,令我满意,以求得安乐住。第二种是反求诸己,改善自己的行为、思想,而得到安乐住的。
从《阿含经》看出来,佛在世时的比丘,平时除了托钵乞食,或是听佛说法以外,一日之中就是宴坐、经行,修习止观,内心恒时如理作意、愿求圣道。常常静坐修止观,能改善自己的思想、调伏内心的烦恼,使令自己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请教善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
我们上晚殿主要是念佛,念阿弥陀佛。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念《阿弥陀经》时要诚恳,出声诵念比不出声好,因为心比较容易专注。不论是诵经或是持咒,往往熟了就不摄心,一面念一面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呢?
这个在优波鞠多的时代,有个年纪很大的一个老比丘,他没有得禅,就放弃了修学圣道这件事,但是后来有个比丘尼是阿罗汉,她去勉励这个老比丘,说:“你应该去修行,就是拜这个优波鞠多为师,也可以得圣道的”。她因为她是得阿罗汉的,不是平常人啊,她就同他说这件事。
玅境长老于一九八三年宣讲 一、前言 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次。《心经》在中国佛教界里边,是流行最广的一部经,讲的人也特别多,它的批注也很多,可是这一部经在佛法里边,它是属于深义的一部分,不是浅显的。本人并没有听人讲过,这一次,现在有机会叫我来讲,也就是等于叫我学习一遍。
美国法云寺禅学院院长上妙下境长老开示 目次: 一、引经立题九、大乘法空金刚慧 二、愿力为先趣圣道十、言说安立唯识现 叁、恒学佛法无厌足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 四、采集业由执着起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 五、众生执着感苦果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 六、罗汉分
妙境长老 2002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讲这四种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
《楞伽经四种禅》 2001/02/05于加州闻思修居士林 冯居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就开始讲,不要讲其他的话,不讲了。 讲的题目是《楞伽经》四种禅。我们汉文佛教,念佛法门比较普遍。《楞伽经》的四种禅,我感觉我们汉文佛教提倡这种禅的,我
楞伽经四种禅 这个《楞伽经》的四种禅,我们突然间要讲这四种禅,也应该是有一个缘起的。现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下一个月要到台湾去,到福严佛学院去主持禅七。主持禅七,我心里面想要讲这个四种禅。讲这四种禅,我想要先熟悉一下,所以就先在这里讲它一次,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第二》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现在学习这部经的缘起,是台湾有居士要我讲唯识的要义,我就想起来这部经,我想讲〈一切法相品〉,就是这部经里面第四品,是〈一切法相品〉。那么后来台湾的新竹福严佛学院又请我去主持禅七,在禅七里面也应该
普门品的启示 妙境法师讲授 刚才王居士的介绍里,说到我在佛法里面五十年了,这个话我听见了以后,我这心跳了一下,我有一点惊。我自己也常说过,我是一个很笨的人,不要说五十年,说是一百年也可以,如果不用功的话呢,光阴都是空过了,也还是不会有成就的。而我本人
普门品讲记 目录 前言 释经题 本经大意 本品大意 牒释品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流通因缘 译者简介 正文-壹 普门品讲记.一 普门品讲记.二 普门品讲记.三 普门品讲记.四 普门品讲记.五 普门品讲记.六 普门品讲记.七 普门品讲记.八 普门品讲记.九 普门品讲记.十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妙境法师宣讲于悟光精舍 壹、前言 和尚尼,各位法师。我们佛教徒常常的学习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从佛法的学习上能够正确的认识什么是佛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佛遗教经》 上玅下境长老讲述 我们学习法华经刚刚的结束,现在由于不知道是哪一位提议这件事,而海公老法师、了公老法师慈悲,所以我们今天又继续的有机会学习这一部经。 在佛法的立场来说,我们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略释经题 〈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出于《杂阿含经》﹙大正二 七三下﹚。 「杂」:南传佛教译为「相应」。在这一部经内有很多相应经,如蕴相应、处相应、界相应、缘起相应、谛相应,故名为相应。在五
如何修习四念住 妙境法师 一、依四念处住 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令自己的心清净。如何修行能令心清净?佛说:依四念处住! 四念住,或译为四念处。“处”是心所住之处,“
增上生与决定胜 妙境法师 前言 今天的中国佛教,无论是美国、加拿大、香港、新加坡,或是台湾,佛教徒的人数比十年前增加很多,可见有善根的人还是不少!虽然现在是末法时代,但有善根的人多,是有得圣道的希望。但善根是过去的栽培,我们现在应该如何学习佛法呢?这
四念住讲记 上妙下境长老一九九六年宣讲于美国法云寺佛学院 〖前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们准备很久的佛学院,今天终于正式开课了。 现在学习的课程,旧译为「四念处」,新译叫做「四念住」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妙境长老讲述 佛教徒发无上菩提心,由凡夫开始修行佛法,一直到入圣位,这个阶段,是以观一切法毕竟空的般若为重要的修学法门,等到你得无生法忍,成为圣位以后,当然,你功德尚不圆满,仍应继续修行,此时,是以方便般若波罗蜜为最重要,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玅境长老宣讲 壹、释经题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今天是九月廿日,我们开讲这部经,在观世音菩萨圣诞的第二天,藉观世音菩萨的光
谈静坐 于1990 4加州法云寺 各位居士!静坐,我们佛教徒都应该学习的。近多少年来,似乎是有兴趣的人比较多,但是真实有成就的人可能不是很多。能够保持静坐的兴趣、天天静坐,也就很好了。 静坐,
如何消除烦恼 2000/07/14妙境长老宣讲于法云寺佛学院 各位同学,各位居士: 我很多年来讲开示的时候很少写稿,但是这一次在台湾,或者说是心血来潮吧!有几位同学约会在新竹福林堂,给我出个题目;这个题目不是我出的,是同学出的题目,我就把所要讲的写出来。写出来
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若细心地观察自己,你就会发觉,这个「我」是个烦恼的根本,你会发觉这件事。若是通达无我的时候,烦恼的根本没有了,烦恼就不容易生起来,烦恼就会减轻了。
十大愿王 妙境法师 86/3/18~19 讲于信愿念佛会 今天我们要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特别赞叹的修行法门: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
《杂阿含经?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讲记 略释经题 〈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出于《杂阿含经》﹙大正二.七三下﹚。 「杂」:南传佛教译为「相应」。在这一部经内有很多相应经,如蕴相应、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请教善知
妙境法师:学习佛法的次第 ★颂文★★★。 【颂一】: 有情无量入佛法,根性有异学亦别,增上生与决定胜,如是二途一切摄。 【颂二】: 一切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佛知众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己所不欲勿施人,博爱众生不行非,善有善应不虚妄,故应受持清
修四念处的重要——妙境长老 于公元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讲堂主持禅七开示内容的摘录。 我们中国佛教,自从慧远大师提倡净土法门以后,净土法门就在中国流行很普遍,很多人都学习净土法门,虽然与古代人修的念佛法门有些不同,总而言之,仍是净
修四念处是中国佛教的希望 86/3/25 讲于三峡西莲净苑 为什么要学佛? 「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即使是出家一百年了,还是要探讨这个问题。 在《法句经》上有四个颂: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佛说这四句偈的缘起,因为有四个年纪大、新出家
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节录) 妙境法师 妙境长老关于净土念佛的问答 问:如何念佛才能有把握当生成就,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师:就是先修奢摩他止,令一心不乱(先不提心不颠倒)。这样可能会成就欲界定、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后,每天常常入定,在定中念佛,有可能会见
妙境法师: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前言 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忽然热烈的讨论起来。 今年元旦,奥客兰
妙境法师:如何得观音菩萨感应 三恶道众生的苦恼是很多很多的,他们很难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狱,恶鬼,畜生世界的众生,他们的身体有很大的问题与苦恼,他那一念灵明的心被苦所困扰,所以很难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念不来! 我们可以想一想:若有严重
妙境长老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一日,讲於福严佛学院。 我说一首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我先顺一顺文,「云淡风轻近午天」,在午前的时候、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这个人或许是位读书人,他从屋子里面出来,到前面有山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