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香供养意义为何?有哪些?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教的香供养意义为何?佛教的香供养有哪些?

佛教香供养的意义为何?

  佛教“香供养”的意义为何?其最高境界并非外在有形之香,而是内在的“心香”;本来心香一瓣就够了,但我们觉得意犹未尽,需要一中间物即媒体以作表达,于是就假借了“香”,因香烟缈缈,空间无限,意境深远,正如《水陆仪文》中说:“香从心生,心由香达,不居三际,可遍十方。是故,诸佛闻之而加护,群生于此已蒙熏。”

  香表达了我们的心,“炉香乍热,法界蒙熏”;通过上香,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供养了,在上香的时候,我们不但与诸佛菩萨结缘了,而且还与法界一切众生都结缘了,于是我们的心就释怀了。香只是一种表达,表示我们的诚敬;佛菩萨又怎会在乎我们烧多少香?烧多高、多大的香?然今天的普罗大众多半是功利信仰,或只求人天福报,实难以理解此高深道理,所以佛巧设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唯有从有形的“事相”说起,令其一步一步地契入了。

  在佛教里,“供养”又称供施,是以香花饮食等各种物品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供香,既是对佛菩萨的恭敬,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修持;“香”代表清净,能净除一切污染垢秽,令行者烦恼止息,得到清净自在

  礼佛中的供香,也称“上香”、“拈香”、“烧香”,是香事中的一种。最早焚香之举,是与印度的地理气候有关,当时,夏季的印度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侵袭,温疫疾病较多;人们为了祛病和净化空气,需要点燃一些香草木料,特别是在听经或打坐的时候蚊子较多,需要燃香驱蚊、洁净空气,以便能够保持平心静气。

  之后,佛教即形成焚香的习俗,据《贤愚经》载:佛陀在袛园精舍的时侯,有一个名叫富奇那的长者,建了一所佛堂,准备礼请佛陀前往说法;他手持香炉,登楼遥望袛园,并焚香礼佛。这时,香烟袅袅,飘往袛园,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长者的心意,即赴其佛堂说法。后来,印度成为产香的大国,出产的香料品种极多。

佛教的香供养有哪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到“香供养”,所谓“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

  (1)涂香:是香料调水,佛在世时,信徒为了对佛的敬仰崇拜,把香涂在佛的身上和脚上;

  (2)烧香:就是我们供佛所烧的线香和盘香。

  (3)末香:就是檀香末,是燃点檀香的引子,在印度是洒在佛的身上。这种种香,都是表示对佛的崇敬。

  我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传佛教香事发展的由来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当时大规模开边,产自西域的“香料”传入我国,使香事繁盛起来,檀香、沉香、龙脑香等香品以及香炉等香具应运而生。但是,当时香的使用还只限于宫廷、贵族之间,民间百姓尚未流行。直至隋唐时候,香事方慢慢得以普及,并影响到祭祀文化,形成广泛的以香作为供养的习俗。而焚香烹茶、焚香读书,成为文人墨客优雅生活的表现。对于佛教而言,焚香逐渐向仪式化发展,成为信众敬仰佛、菩萨并与之交流的一种途径。

  藏香发源于西藏的寺院,由专修医学的僧人研制而成。一般可分为粉末状和柱状两种,是采用独特的工艺、利用西藏的植物制成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