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
儿两岁。某日,头撞桌角,长一包,大哭。
一分钟余,我走向桌子,大声问:
"桌子呀,是谁把你撞疼了?哭得这么伤心?"
儿止哭,泪眼看我。我抚桌,冲儿问:
"谁呀?谁撞疼了桌子?"
"我,爸爸,我撞的!"
"哦,是你撞的,那还不快向桌子鞠个躬,说对不起!"
儿含泪,鞠躬,说:"对不起"。
自此,儿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二则
儿三岁。无故大哭,我问:
"咋了,哪不舒服?"
"没有不舒服。"
"那为什么哭!"
"就是要哭!"明显撒娇。
“好吧,你要哭我们都没意见,可是你在这儿哭不合适,会打扰我们说话的,爸爸给你找个地方,你一个人好好哭,哭够了再叫我们。”
说完将儿关进了洗手间:"哭完了敲门。"
2分钟,儿拍门:“爸爸,爸爸,我哭完了!”。
"好,哭完了?哭完了就出来吧。"
至今,儿18岁,仍未学会操纵和迁怒!
三则
儿5岁。傍晚,牵儿散步经小桥,桥下碧水见底,暗流汹涌。儿仰头看我:
“爸爸,小河好美,我想跳下去游泳。"我一愣:
“好吧,爸爸跟你一起跳。不过我们先回家,换一下衣服。”
回,儿换衣毕,见一盆水在面前,困惑。
“儿子,下水游泳得把脸埋进水里,这你懂吧?”儿点头。
“那我们现在就先练习一下,看看你能埋多久。"我看表。
"好!"儿把脸埋进水里,豪气冲天?仅10秒:
"呸呸,爸爸,呛水了,好难受。"
"是吗?等等跳到河里,可能会更难受些。"
"爸爸,我们可以不去跳吗?"
"好吧,不去就不去了。"
从此,儿学会了谨慎而不冒失,三思而后行。
四则
儿6岁,好吃。某晚,放学经麦当劳,驻足:
"爸爸,麦当劳!”垂涎欲滴。
"嗯,麦当劳!想吃?"
"想吃!"
"儿子,一个人想吃就吃呢,叫狗熊;想吃而能不吃呢,叫英雄。"
接着问:“儿子,你要做英雄呢还是做狗熊?”
“爸爸,我当然要做英雄!”
"好!那英雄,想吃麦当劳时会怎样呢?"
"能不吃!"很坚定!
"太棒了,英雄!回家吧。"
儿流着口水,随我回。
从此,儿学会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经得起诱惑。
五则
儿8岁,顽皮,与大同学打架。伤痕累累,回,大哭不止。
"委屈?"
"委屈!"儿泣答。
"愤怒?"
"愤怒!"儿嚎啕。
"你打算怎么办?"再问,"需要爸爸为你做点什么?"
"爸爸,我要找块砖头,明天从背后去砸他!"
"嗯,我看行!爸爸明天为你准备砖头。"继续问,"还有呢?"
"爸爸,你给我弄把刀,我明天从背后去捅他!"
"好!这个更解气,爸爸这就去准备一下。"我上楼。
理解支持,儿渐平静。约20分钟,我从楼上搬一大堆衣服及棉被?
"儿子,你决定了吗?是用砖头,还是用刀呀?"
"但是,爸爸,你搬那么多衣服被子干吗?"儿困惑。
"儿子,是这样的:如果你用砖头砸他,那么警察就会把我们带走,在监狱里大概只要住一个月,我们就带些短衣薄被就可以;如果你用刀子捅他,那么我们在监狱里至少3年回不来,我们可要多带些衣服被子,四季都要带齐?"
"所以,儿子你决定了吗?爸爸愿意支持你!"
"要这样的?"儿惊愕。
"是这样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趁机普法。
"爸爸,那我们就不干了吧?!"
"儿子,你不是很愤怒吗?"
"嗨嗨,爸爸,我已经不愤怒了,其实我也有错。"儿脸红。
"好,爸爸支持你!"
自此,儿学会了选择和代价。
六则
儿9岁,四年级,数学不及格,闷闷不乐。
"怎么了?考试不及格,还给我们脸色。"
"因为数学老师很讨厌,她的课不爱听。"理直气壮。
"哦,怎么个讨厌法?"我很感兴趣。
"??,??"儿说了很多,"总之她也不喜欢我。"
“哦,别人喜欢你,你就喜欢她;别人不喜欢你,你就讨厌她。这说明你是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
“是个被动的人!"儿子回答。
“是强者,还是弱者?是大人,还是小人?”继续问。
“是弱者,是小人!”儿怯怯。
"那你要做大人,还是小人?"
"做大人!爸爸,我知道了:无论老师喜不喜欢我,我都可以去喜欢她,尊敬她,主动影响她,做一个强者。”
翌日,开心上学,数学从此优秀。并知道了何为大人,何为小人。
七则
儿10岁,玩游戏。妻屡教,子不改。
"儿子,听说你每天玩这个?"我指着电脑。
"嗯。"承认,低头!
"每次玩完之后,什么感受?"
"茫然,空虚,没劲,自责,看不起自已?"
"那为什么还玩呢?把持不住自己,是不?"
"是的,爸爸。"儿很无助。
"好!爸爸帮助你!"我搬来电脑,给儿子一小锤,"儿子,砸了它!"
"爸爸!"儿惊愕!
"砸了它,爸爸可以没有电脑,但不能没了儿子!"
儿流泪,亲手砸了电脑!
从此,儿懂得了什么叫原则。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八则
儿11岁。我与妻久居异乡,每日致电老母亲,问候。一日,儿接电话:
"爸爸,您好!"很兴奋!
"嗯,好!奶奶呢?请奶奶听电话。"
"爸爸,你为什么每天只给奶奶打电话呀?"
"这有什么好奇怪?因为那是我妈!"
"那我呢?我也想你们!"
"你找你妈去呀!"
"哦!"
从此,妻每天6点,能接到儿子问候,风雨无阻,至今已8年!
九则
儿12岁,六年级,作业繁重,情绪焦躁。傍晚,儿放学归,刚进门。
"臭小子,你昨天是不是把我的盘子打破了?"我妹妹开始发难。
"没有呀,姑姑,我没有!"一脸困惑。
"我看见你打的,还耍赖!"我母亲又铁证如山。
"我没有呀!你们冤枉我?"大哭,躺地,情绪爆发?
约5分钟,我从房间出,厉声道:
"咋了?在这里发疯!"
"爸爸,姑姑和奶奶冤枉我!"
"冤枉?冤枉你又咋样!冤枉你就躺下了?没出息!你是不是男子汉?"
儿止哭,站起,低头:
"爸爸,她们冤枉我。"
"男子汉大丈夫,就算天塌下来,也不能躺下!何况一个小小的盘子?没出息!"我继续,"人这一辈子,要经历多少风风雨雨,被冤枉、污蔑、背叛、出卖?你就趴下了?那是孬种!"
儿挺腰,抬头:
"爸爸,我懂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现在?问问你自已,你有很多时间吗?"
"没有,很多作业要做。"
"那还不去做作业!记住,哪怕山崩地裂,不理它,先做好自己的事!"
儿提起书包,向奶奶,姑姑行礼,从容走进书房。
我们仨会心一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儿子,当你长大后,看到这幅对子时,或许,你会想起今天,想起奶奶,想起姑姑,想起爸爸的良苦用心!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