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一位姓范的有钱人家。他的太太很年轻,罹患肺痨病。因而没有生育,这个先生很疼惜太太,找了很多名医来为她把脉,吃了很多药都没效。听说有医师很高明,所以请这位医师,来为太太看诊,医师看了,病得这么重。但是我开的药需要配方,就是一百只麻雀的脑,这贴药才有效,而且要在二十一天之内把这贴药和一百只麻雀吃完,他的先生赶紧叫人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有钱人家在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除了读祭文之外,还承办整场丧事的仪式,他就贫吩咐了,要杀多少猪羊,来祭祀,在这个时候一切即将准备好,婆罗门到现场看了一下,但是他觉得好像还差一只羊。他就对一位工人说:「来,还差一只羊。」工人就把这只羊牵出来,把身体洗干净,然后用一个花鬘挂在脖子上装饰,再用很少数的食品给这只羊,这只羊也吃了,忽然间向着天空叫出声音,好像这只羊在笑,然后这只羊停了下来,又是一阵悲鸣声。这位工人觉得很莫名其妙,就把这只羊牵回来。
李宗吉七岁时父亲往生,那时上初中要六块钱,孤儿寡母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所以他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书本一把火烧掉,隔天妈妈就把他带去当学徒。老板看这个孩子蛮忠厚,有心要栽培他,但也要试探他,常把钱随便扔,他每天打扫都可以看到五毛钱、一块钱,都老老实实地交给老板。
这是日本的故事,海边一群孩子抓着一只龟在玩,太郎看了很不忍心,就去劝说,要把牠(龟)放了,可是孩子们不肯,太郎悲心重,就用钱买,把乌龟放生了。这一只龟还在水中不断地回头,好像是在感恩。经过了两三天后,太郎又在海边捡水漂流木,这只龟又来了,跟太郎说,牠回到海龙宫,有说牠被人类一群孩子抓着,有这样的一个人救牠。海龙王说要感恩,要牠有恩要报恩,所以请太郎到海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人心应该都是一样,都是与如来有同等的爱心存在,但由于后天习惯及习气的不同,以致有了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我们才必须要下功夫去修心养性。 环境会动摇我们的心,“恒心”就如“滴水穿石”,要做到任何环境
行政院新闻局胡局长、立法院王副院长、劳委会詹副主任委员、高雄市吴市 长、各位长官、各位大德,阿弥陀佛: 首先要感谢行政院新闻局、劳工委员会和高雄市政府主办这场讲座,让我有 机会和高雄地区的民众见面,实在是无限感恩。 刚才从慈济高雄分会出来前,下了一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也因此心受外界所转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 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则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眾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 心念都不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適合眾生根机的方法 来化导眾生,使教法深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与贪爱,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证严法师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凡事对机即是好。 ▲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才能成长。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子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坚信两件事:一是相信“因缘果报”;另一是相信“前世、今生、来世”。一般人所信的“因果”,只限于“我前世欠他,今生还他就好”,并没有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到底“因果”是什么?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了“
证严法师说故事:女人的清净之爱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讨论城里发生的一件事──前几天,一群人在森林里遇到三个强盗,在他们合力反抗下,强盗因无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追到树林,却只见三位农夫在那儿做事。他们怀疑是强盗假扮而成,于是将那三
佛陀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但是今早我却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时都是在无心的状况下度过。那么,佛陀为何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呢?佛陀是要启示我们,人生本来是可以在很单纯,很逍遥自在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凡夫无明一起,就会把最简单、轻安、逍遥的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 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日本有一段时期很流行武士的精神。武士一定要经过「修禅学道」来稳定自己的心,通过
一位外道修行者,买了一束花供养佛陀,致以最高的尊敬之意。他来到佛陀面前,长跪、礼拜、献花。佛陀未接下花束,先问他有何要求?修行者回答,自己不求什么,唯请佛陀指点修行之道。 放下欲求 心无烦恼 佛陀微笑请他放下花束,然后默然不语。 修行者虔诚合十,再度请
《庄子》书中有一篇黄帝问路的故事──黄帝与六位贤士到襄阳城外的具茨山,要探访一位修道的隐士大隗,却在山里迷了路,那时,正好遇到一位牧马的童子。 他们就问牧童:「具茨山要往哪里走?我们要找一位大隗的住处。」 牧童回答:「你们现在的地方就是具茨山了。我
佛陀时代有一段故事──佛陀来到舍卫国的祇园精舍,摩伽陀国的阿阇世王子听信提婆达多的唆使,决定要夺取王位…… 阿阇世听信谗言篡王位 提婆达多一直想当「新佛」,处心积虑地用尽各种方法要杀害佛陀,就借着自己的聪明、口才去接近阿阇世王子。不久,阿阇世王子
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丛林修行后,就一直负责掌厨的工作。 当他年老时,当家师父就问他:是否要换人做掌厨的工作?老和尚说:「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结缘,我不愿意放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还是要继续做掌厨的工作,和大众
在佛陀时代,印度有许多外道信仰。有五百位梵志﹝外道行者﹞相信到恒河沐浴可以消灾、超越苦难,当时这种传说很盛行,所以这五百位梵志即相约结伴前往恒河。 供佛因缘,树神得报 印度的沙漠广阔,他们方向稍一偏差,竟然迷路了,带来的粮食已渐吃完,他们仍然找不到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
阿含经里有一段小 故事 。有一位患了眼疾的年轻比丘,住在离佛陀很远的僧团里,后来视力变得很模糊,看不清外境的一切。那时有一位老比丘告诉他:「你的眼睛已经看不清外境了,你要训练自己的耳朵、鼻子,用其它的功能来感触外境!他听了以后心想:我的确应该训练自
佛陀教育弟子,不管老幼亲疏都平等施教诚实之法,其它法要则有分次第。比如,僧团中有一位罗侯罗,他是佛在家时亲生的儿子,佛陀成道数年之后,应父王返国进入自己的国内皇宫,也把儿子引度出家。 因得宠而助长调皮习气 十几岁的孩子很调皮,虽然他出家了,但调皮的习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参访,就向师父请假。师父问他:「我们的道场四面环山,你要往哪里去?」这位弟子一时无法回答,师父就告诉他:「你回去想想,等到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时,再出门吧!」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位弟子每天很努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 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一般的比丘相貌到他们家托钵化缘。男主人不在家,太太开门看到一位出家人,她一见心火
佛陀在世时,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贫困的、病苦的,他都爱护关心。那时有一位长老比丘病得非常严重,不只全身不能动,并且污秽肮脏,又没有人去看护他。 经过很长时间的煎熬,佛陀听说老比丘病重,即带领弟子来到老比丘自修的住处,还未入门时,大家就闻到一股恶臭,有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清净的慧命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
佛陀一再教育我们要「找到自己」,也就是要反观自性。许多人因为迷失自己,所以做出很多不由自主的事,有时明知道是错的还是要做,这就是凡夫啊! 名利色欲只是过眼烟云 有一天,佛陀在树林里静坐,忽然来了一群人,气氛急躁、匆忙,佛陀不受人声喧哗所影响。 那群人
有一次我到慈济医院探视病患时,有位护士小姐跟过来说:「师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一直放不下,情绪很不好。」我说:「好呀!」 身病了,心不要跟着病 那位患者是个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时,她的面容显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诉她: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某日出游,高高地乘坐在白象上,一群随从侍卫围绕在旁。半途,一位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远处走近,波斯匿王怕惊吓到这位老迈的长者,于是叫身边的随从停下,让这位老人慢慢地由前面走过来。 领会佛法 生活自在 这位长者远远看到国王时,也稍
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 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分生气!就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向佛陀撒了过去。刚好一阵风
每个人与生俱来皆有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善恶是非,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悉达多太子六年苦行的因缘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 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
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地到处教化,有段时间到舍卫城的郊外,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一些好乐佛法的年轻人纷纷前去听闻教法。 当时有些人认为: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崇高的婆罗门教,全国百姓都必须虔诚信仰才对;现在又多了一个佛教,以及创教者──佛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某个小乡村里,有位妇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十分可爱的男婴,但是男婴到了周岁时仍不会爬行,他的父母着急地四处求医,然而这孩子却日渐消瘦,到了七岁仍然只能躺在床上,无法行动。 花开花谢 自然法则 有一天,小男孩告诉母亲:「妈妈,我知道您养育我很辛苦,我也很希
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 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常常提起众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为教导我们的教材。 执着财
人生如梦,而人就在无常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幻想,所以经常生活在烦恼、束缚之中。 佛经里有段「赛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由于没有亲戚,日子过得很孤独。 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平日工作很认真,但却只能养活自己,其它则一无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 心中有爱 贫穷也快乐 两老每天都会彼此问候:「你今天高兴吗?」「很高兴呀!」在一问一答中,两人哈哈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安住羊群中的幼虎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 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佛陀教导我们「因缘果报」,杀人者有罪,自杀者罪加一等,因为再加上「不孝」。不孝必
日子不断地过去,我们所造作的善、恶种子,也会随着日子的消逝而增长。待人处事,如果能把是非当作教育,就会增加智慧;倘若一味钻牛角尖、不断计较,就会变成是非。就如本来是很单纯的一句话,在复杂化之后,心中就会有烦恼,那颗烦恼的种子也就会在无形中种下去;如
有一位农夫在耕田的时候,挖到一块玉石,他开心地把这块玉石送去给宰相;而宰相却坚持不收。 农夫说:「我无意中得到这样的宝物,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贵重的宝物,请您一定要收下。」 宰相回答他说:「你把玉石当作宝物,而我把『不收受别人的馈赠』当作宝物;请你把玉
有一回,佛陀看到弟子们围在一起谈论着,他走向前去和弟子们围坐,聆听他们探讨的主题──谈心。 不知感恩的提婆达多 有一位弟子请问佛陀:「为什么有的人终身都抱着感恩心,却有人不知道要知恩图报?这样的人实在很矛盾、很可怜。」 佛陀说:「你举个例子,是谁这么
《阿含经》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长得一表人才,而且箭法无人能胜,文武双全。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敬爱。 二儿子则不同,他一事无成,只有强烈的贡高嫉妒之心。这两个兄弟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资质的差异却很大,国王对此也
有对贫穷夫妻,住屋简陋破旧,家无隔夜粮,每日必须辛勤做工才能餬口,由于夫妻俩身体健康、做事勤快,生活倒也平安无事。 两个钱带来的妄想 一年中秋,家家团圆在外赏月、吃月饼,夫妻俩没有余钱过节,就想不如早点回家休息,走进屋里,看到地上有两个亮晶晶的圆点。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
佛经上有一则譬喻:一位孤苦无依的老者,一生贫困,只靠伐木维持生活,他手中的斧头已经跟随他几十年。有一天,一位从外国来的商人,无意中看见老人手持的斧头,顿时眼睛一亮,认出这把斧头不是普通的东西,是世间贵重的宝物;可惜的是,这把斧头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
一位妇人在先生往生后,带着三个女儿到富有人家里当奴仆,母女四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全身长满金黄色羽毛的鹅,突然飞到三位女孩面前说:「我是妳们的父亲,我知道妳们的生活很困难,母亲养育妳们也很辛苦,妳们可以拔我身上的羽毛去卖钱,改善生活。
证严上人讲起在一本儿童故事书中的一段故事── 在日本某个小山村有位年轻人,有百发百中的狩猎功夫。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与关怀?所以每天只知拿着枪打猎物,山村里的人,虽然很赞叹他的打猎技术,但大家并不把他当成山村里的一分子。 猴子天生的亲情 感动
改运、消灾、改名,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中。 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坎坷,他的名字叫「不幸」。 智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负责研究「鸡」,他很用心地观察各种鸡类的生活形态。 有一天,他在树林里发现一只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几个蛋带回去。刚好有一只母鸡也生蛋了,他把母鸡生的蛋取走,换上山雉的蛋。母鸡看到蛋不一样,犹豫了一下,但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心不攀缘 施无求,舍无求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
年轻女子为另一半的荒唐伤心失望而欲中止婚姻,却又为两个孩子的归属牵扯痛苦。证严上人不舍女孩受苦,殷嘱莫为情伤,或许彼此分开而让心趋于平静一段时间,可减少冲突伤害;即使仳离,孩子与父母血缘亦无法中断,要做到「心宽念纯」地处理后续事宜。 心宽念纯 不扩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这么说:人生有二种形态永远形影相随,一项是贫穷,一项是垃圾。 欲念无穷是心贫 贫穷跟随着垃圾,垃圾也离不开贫穷。想想实在有道理,看看有很多贫苦的家庭,家中都很脏、很臭,又很乱;因为有垃圾,卫生差,所以家中一定会有病人──贫穷与垃圾、病
【证严上人7月28日志工早会开示】 「一大早看新闻报导,台湾中南部的豪大雨造成山崩、路断、桥也断,这一波的豪雨就如一个轻度台风的威力,大家看到总是心里戚戚焉……另外,看到了国际间,同样也是灾难频传!」 近期的志工早会中,证严上人频频开示四大不调的环境
有位国王每天听取大臣们报告政务,处理各项国事,忙碌的日子过久了,心里有点烦闷,很想轻松一下。 有一天国王心血来潮,换上平民的衣服,带着侍从跑出王宫游玩。国王来到热闹的大街上,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看来都很快乐的样子。 路边有一位老人正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净,不论身处何种境界,都要抱持着善解、宽大的心。 心无所求 当下就是清净 有位很虔诚的居士,在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植各种美丽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他遇见寺院里的住持禅师,就把花交给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河的对岸讲法。有许多比丘想渡河去聆听,但是,河边只有一条船。船主告诉比丘们:「我的船已经很旧了,你们这么多人要坐,会很危险!」由于比丘们急着要到对岸听法,根本无视船主的忠告,还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为其难地开船。 当船行驶到河
佛灭度后,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这位国王心地善良,对百姓施以仁政。他有一个儿子,眼睛非常美丽,几可媲美印度的一种美目之鸟──拘那罗鸟。国王便以「拘那罗」为儿子命名。 太子长大后,剑眉星眼,相貌堂堂,而且行为端正慈悲。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带
安徽省有一个地方做采石矶(位在当涂县西北),得名的来源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 。 传说采石矶曾经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八个月至一年当中,连续艳阳照的炎热天气。所有的井都陆续干涸,连原本滚滚而来、浩荡充沛的长江水,也变成细长的水线。 八个月滴雨未下 长
佛在世时,一次行脚到王舍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里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开示说道时,忽然间,外面传来一阵吵杂的声音。佛陀就对阿难说:「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阿难出去后,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问之下竟有两百岁了。这位两百岁的
以前有位居士,在大陆的一座古寺里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心中生疑,怀疑自己选择学佛这条路对不对呢?怀疑自己有没有修行的天分?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无明相缠人在烦恼中团团转 他也怀疑寺里的出家人──看他们每天似乎都很悠闲、无所事事,到底有没有在修行、懂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 滥杀生灵的业报 从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小故事── 某个安适的午后,人们正在树下乘凉、聊天时,突然听到一只小鸟奋力鼓动翅膀的声音,以及哀凄无奈的叫声。 仔细一看,原来有只小鸟飞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来;再一次挣扎着飞起来,却又掉了下来,看来非常痛苦的样子。可是有一群小孩
佛陀有一段时间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他用指甲挖了一些土,然后问弟子说:「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弟子回答说:「世尊啊!您指甲上的土很少,怎能和大地的土比较呢?」 佛陀说「对啊!具足慈悲的众生就像我指甲上的土这么
坠入啼哭地狱的婆提老者 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 一天黄昏,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拜访佛陀。佛陀看到波斯匿王灰头垢脸、全身都是灰尘,就问:“国王,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土?” 吝啬的老者空留财产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我从婆提老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得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对。 聪明不等于有智慧
佛陀在世时,有一段时间住在竹兰园精舍,比丘们则散居在山洞或树下,各自用功修行。 有一天,一位拘那罗那先比丘,在山岩下一个洞窟里打坐时,忽然听到声音,睁开眼睛,赫然看到一条毒蛇! 拘那罗那先本能地挥手要拨开那条毒蛇,而毒蛇也本能地转头咬了拘那罗那先的手,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此乃众生之习气染浊所致。 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不执着于自己的理上,时时为对方着想,则「理直气和」,自然能以柔和善顺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好的铜钟必定要用七宝合成,敲起来声音才会悠远宏亮。制作铜钟的成本很高,但楚王并没有拨经费给北宫奢,希望他自己劝募做好铜钟。 汇聚点点滴滴的力量 北宫奢只好依命行事,于是在城外立了一座祭坛,并贴出告示,让大
有一位年轻人很爱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但是酒醒后,又会感到很后悔。一年当中,他因喝酒、闹事而被拘留的次数,竟高达三十多次。可见,他被酒害得几近毁灭前途。 警察的关怀 促使青年上进 有一天他又喝醉酒,在路上摇摆行走,妨害交通。当时有两位警察看到了,正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因此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南庄人为请法而忘躯 东庄的人,听到佛来了,都很高兴,因为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这位比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私底下却常做些不好的事情;比丘们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将这件事告诉佛陀。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问大家在谈些什么?
文件下载: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rar 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目录: 证严法师简介 国太夫人求长寿 坟墓上的竹篮子 宽心待人 寻宝 广结善缘 爱“福”的人 爱吵架的夫妻 采花供佛的居士 捡栗子 乐善好施的长者 机智无私的老人 机智过人的小沙弥 净化生命基因 乌龟报恩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欢喜心,是我们清净心现前的一种由内感知的一种喜乐,虽欢喜但不迷惑,是一种境界、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舒服感。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
问: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证严法师答:讽诵各部佛经均要诚信,发愿深切,希望好事都甘愿做,果报则欢喜受;如读诵《地藏经》即应有地藏菩萨一样的愿力。读诵《普门品》即需要有观音菩萨一样的慈心悲怀,造福人群。
1、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2、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3、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4、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5、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快乐,求人痛苦。6、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思、知足、惜福。
序言 依教奉行 信仰要正信,行道要正行。我们信仰佛法,走入佛法心中,行正菩萨道上,就是要一心一意实行佛陀的教法。佛法中最基础,也是学佛者不可或缺的即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称三十觉
有些人整日忙忙碌碌,想求明心见性,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并非向外求得;可是许多人都不觉察自己内在的本来人,仍然向外寻找,结果徒劳往返,浪费了宝贵的人生与所有的心力。人世间有许多外境事相、人我是非,我们要藉境、藉人、藉事,好好锻炼自己的心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若能融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观念,则是平等慧,智与慧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慈悲之行,须以智慧来推动,才能精确无偏。 除了慈悲、大爱,
问:我这一生病苦连连,大小手术不断,现在得了癌症,还得接受放射治疗,实在烦不胜烦。最近又经常失眠,而倍感痛苦。请问师父,您有什么良方,可以解除我的痛苦? 证严法师答:凡事靠一念信心,最好的治
民国前,大陆嵩阳山有一座古寺,里面住着一位九十九岁的老和尚,他于十二月三十日晚上安然坐化,也就是圆寂了。往生之前他写了遗嘱交代徒弟要把他的肉身完完整整地送进岩洞里,他的弟子依言照办,把师父的遗
问: 孩子不乖、不读书,怎么办? 证严法师答:父母对孩子只有尽责任,而没有限制其发展的权利,要多为孩子种福,以母亲的心怀来爱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不要太为子女操心,否则,无形中会加重他的业。
问:如何才能开智慧? 证严法师答:只要你放掉烦恼,心无杂念,自然就会启发智慧。
「仰头向天说忏悔,低头对地道感恩」,其实不只对天地,也要在与人互动时抱持著感恩、尊重的态度,若是曾经与人起摩擦,要真诚忏悔,宽心以对。虽然难免还会记著对方曾经如何为难自己,为了修行,仍然要忍耐,并且克服心理障碍,真诚感恩对方用逆境考验自己,让自
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要原谅敌对的人似乎很困难。但是,有一位八岁的孩子来精舍听到我说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
佛陀说:「当知瞋心,甚于猛火。」人时常因为瞋怒而乱了行为,一发脾气就六亲不认,损人又害己。如果希望自己不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动怒,时时与人亲切和蔼的感觉,则必须拥有非常柔和的心念,而柔和的心源
有位委员,端出一杯茶,杯子稍有缺口,她说道:师父真是抱歉,这杯子缺了—角…… 师言:除了那微小的一角之外,整个杯口不都还是圆的?每个人都有缺点,若不去计较缺点,则这个人就是很好的人。 有人
离垢地就是很清净的境界。何谓垢?也就是垢秽——对人我有分别心,自以为了不起,总是认为:我的学历比你高,什么都比你强,愈比愈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像这样,心就会常常有垢秽染着。心地若能净化,去除这杂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槃寂静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
在佛世时,舍卫国有一条河,河的彼岸有一座小村庄,村里有五百位女众修行者住在小山丘下。 这五百位修行者,所修行的是外道的教法。她们体会到人生之苦、生命的短暂,尤其生为女身,事事不得自由,因此她
近年来有少数居士提到,打算模仿日本佛教,创立在家僧团,并且强调,梵文「僧伽」(Sa?gha)的原义,没有出家和在家之别,凡是多人的组合,皆可名为僧伽。这是似是而非的说法,也容易产生鱼目混珠的现象。故
万物平等有佛性 有情人间诚可贵 上人开示:人世间,最重要就是要有情,有情人间,而且还要‘觉有情’,不是‘迷情’,是要‘觉有情’。除了人类以外,看到了一节新闻,大象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