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证严法师说故事
  • 罹患肺痨病,善心放雀,痊愈且长寿 (证严法师)罹患肺痨病,善心放雀,痊愈且长寿

      在江苏,一位姓范的有钱人家。他的太太很年轻,罹患肺痨病。因而没有生育,这个先生很疼惜太太,找了很多名医来为她把脉,吃了很多药都没效。听说有医师很高明,所以请这位医师,来为太太看诊,医师看了,病得这么重。但是我开的药需要配方,就是一百只麻雀的脑,这贴药才有效,而且要在二十一天之内把这贴药和一百只麻雀吃完,他的先生赶紧叫人

  • 因滥杀无辜,沦为羊身五百世的婆罗门 (证严法师)因滥杀无辜,沦为羊身五百世的婆罗门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有钱人家在办丧事,请了一位婆罗门,除了读祭文之外,还承办整场丧事的仪式,他就贫吩咐了,要杀多少猪羊,来祭祀,在这个时候一切即将准备好,婆罗门到现场看了一下,但是他觉得好像还差一只羊。他就对一位工人说:「来,还差一只羊。」工人就把这只羊牵出来,把身体洗干净,然后用一个花鬘挂在脖子上装饰,再用很少数的食品给这只羊,这只羊也吃了,忽然间向着天空叫出声音,好像这只羊在笑,然后这只羊停了下来,又是一阵悲鸣声。这位工人觉得很莫名其妙,就把这只羊牵回来。

  • 孝顺的李爷爷 (证严法师)孝顺的李爷爷

      李宗吉七岁时父亲往生,那时上初中要六块钱,孤儿寡母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所以他就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书本一把火烧掉,隔天妈妈就把他带去当学徒。老板看这个孩子蛮忠厚,有心要栽培他,但也要试探他,常把钱随便扔,他每天打扫都可以看到五毛钱、一块钱,都老老实实地交给老板。

  • 太郎游龙宫 (证严法师)太郎游龙宫

      这是日本的故事,海边一群孩子抓着一只龟在玩,太郎看了很不忍心,就去劝说,要把牠(龟)放了,可是孩子们不肯,太郎悲心重,就用钱买,把乌龟放生了。这一只龟还在水中不断地回头,好像是在感恩。经过了两三天后,太郎又在海边捡水漂流木,这只龟又来了,跟太郎说,牠回到海龙宫,有说牠被人类一群孩子抓着,有这样的一个人救牠。海龙王说要感恩,要牠有恩要报恩,所以请太郎到海

  • (证严法师)心田不长无明草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人心应该都是一样,都是与如来有同等的爱心存在,但由于后天习惯及习气的不同,以致有了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我们才必须要下功夫去修心养性。 环境会动摇我们的心,“恒心”就如“滴水穿石”,要做到任何环境

  • (证严法师)用爱走过三十年

    行政院新闻局胡局长、立法院王副院长、劳委会詹副主任委员、高雄市吴市 长、各位长官、各位大德,阿弥陀佛: 首先要感谢行政院新闻局、劳工委员会和高雄市政府主办这场讲座,让我有 机会和高雄地区的民众见面,实在是无限感恩。 刚才从慈济高雄分会出来前,下了一

  • (证严法师)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爱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就是爱。把牺牲当作享受,能够付出爱心的人,永远都很快乐,而且活得有意义。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不要封闭自己。你要先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待人退一

  • (证严法师)堕落多因贪心重

    六道是因自我心中的善恶而上下流转不停:心若为善,便是天堂;心若守规矩,就是人的境界;心若起了嗔恨,就是阿修罗;心若起杀、盗、淫的恶念,便容易堕入地狱;起了贪念,就是饿鬼的境界;若乱节无伦常,将来就会落入畜生道。这六种境界都是由心所造,也因此心受外界所转

  • (证严法师)老先生与小偷

    学佛要学习自度、度人,「自度」必须时刻反省自己的身、口、 意三业,若言行不当或有过失,则必须鞭策自己更用心。 「度人」则必须应机施教,佛陀说眾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 心念都不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適合眾生根机的方法 来化导眾生,使教法深

  • (证严法师)爱情没烦恼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不要执着感情与贪爱,却不是要人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明白“缘散则散,缘聚则聚”的道理,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感情,佛教称众生为“有情”,就是因为“有

  • (证严法师)心中那朵情净的莲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 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戒、定、慧。戒

  • (证严法师)把牛奶“存”在牛肚里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 (证严法师)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当一滴烛泪落下来 证严法师 ▲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 ▲凡事对机即是好。 ▲我们若有纯良的种子,一定要把握因缘时机,赶紧种入土中,并且要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才能成长。 ▲有愿放在心里,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种子

  • (证严法师)净化生命的基因

    在无常的人生历程中,如何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我始终坚信两件事:一是相信“因缘果报”;另一是相信“前世、今生、来世”。一般人所信的“因果”,只限于“我前世欠他,今生还他就好”,并没有进一步去深入探讨,到底“因果”是什么?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了“

  • (证严法师)女人的清净之爱

    证严法师说故事:女人的清净之爱 有一天早晨,佛陀的僧团三五成群,正在讨论城里发生的一件事──前几天,一群人在森林里遇到三个强盗,在他们合力反抗下,强盗因无法得逞逃跑了。那群人一直追到树林,却只见三位农夫在那儿做事。他们怀疑是强盗假扮而成,于是将那三

  • (证严法师)珍惜单纯的生活

    佛陀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但是今早我却感受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时都是在无心的状况下度过。那么,佛陀为何告诉我们“触事无心难”呢?佛陀是要启示我们,人生本来是可以在很单纯,很逍遥自在的情况下生活,可是,凡夫无明一起,就会把最简单、轻安、逍遥的

  • (证严法师)问禅的武士

    学佛即是「学佛的生活」,如果能把心照顾好,净土就在我们身边,天堂即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可怕、可恶的人生──像地狱般的苦难,同样地也是由一念心所造成的。 一念之差 地狱天堂 日本有一段时期很流行武士的精神。武士一定要经过「修禅学道」来稳定自己的心,通过

  • (证严法师)献花求道的修行者

    一位外道修行者,买了一束花供养佛陀,致以最高的尊敬之意。他来到佛陀面前,长跪、礼拜、献花。佛陀未接下花束,先问他有何要求?修行者回答,自己不求什么,唯请佛陀指点修行之道。 放下欲求 心无烦恼 佛陀微笑请他放下花束,然后默然不语。 修行者虔诚合十,再度请

  • (证严法师)黄帝问道于牧童

    《庄子》书中有一篇黄帝问路的故事──黄帝与六位贤士到襄阳城外的具茨山,要探访一位修道的隐士大隗,却在山里迷了路,那时,正好遇到一位牧马的童子。 他们就问牧童:「具茨山要往哪里走?我们要找一位大隗的住处。」 牧童回答:「你们现在的地方就是具茨山了。我

  • (证严法师)以德化怨的国王

    佛陀时代有一段故事──佛陀来到舍卫国的祇园精舍,摩伽陀国的阿阇世王子听信提婆达多的唆使,决定要夺取王位…… 阿阇世听信谗言篡王位 提婆达多一直想当「新佛」,处心积虑地用尽各种方法要杀害佛陀,就借着自己的聪明、口才去接近阿阇世王子。不久,阿阇世王子

  • (证严法师)掌厨事的老和尚

    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他从十几岁到丛林修行后,就一直负责掌厨的工作。 当他年老时,当家师父就问他:是否要换人做掌厨的工作?老和尚说:「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结缘,我不愿意放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我还是要继续做掌厨的工作,和大众

  • (证严法师)五百梵志恒河求法

    在佛陀时代,印度有许多外道信仰。有五百位梵志﹝外道行者﹞相信到恒河沐浴可以消灾、超越苦难,当时这种传说很盛行,所以这五百位梵志即相约结伴前往恒河。 供佛因缘,树神得报 印度的沙漠广阔,他们方向稍一偏差,竟然迷路了,带来的粮食已渐吃完,他们仍然找不到

  • (证严法师)驯象记

    有一头大象,体型强

  • (证严法师)池神与比丘

    阿含经里有一段小 故事 。有一位患了眼疾的年轻比丘,住在离佛陀很远的僧团里,后来视力变得很模糊,看不清外境的一切。那时有一位老比丘告诉他:「你的眼睛已经看不清外境了,你要训练自己的耳朵、鼻子,用其它的功能来感触外境!他听了以后心想:我的确应该训练自

  • (证严法师)「洗足盆」的教训

    佛陀教育弟子,不管老幼亲疏都平等施教诚实之法,其它法要则有分次第。比如,僧团中有一位罗侯罗,他是佛在家时亲生的儿子,佛陀成道数年之后,应父王返国进入自己的国内皇宫,也把儿子引度出家。 因得宠而助长调皮习气 十几岁的孩子很调皮,虽然他出家了,但调皮的习

  • (证严法师)深山中的道场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参访,就向师父请假。师父问他:「我们的道场四面环山,你要往哪里去?」这位弟子一时无法回答,师父就告诉他:「你回去想想,等到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时,再出门吧!」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这位弟子每天很努

  • (证严法师)放下毒箭的夫妇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富的人。 当时有一户人家是属于贫中之贫的人,他们的生活向来已经很贫穷,而夫妻俩又非常悭贪,佛陀为了感化这户人家,于是,以一般的比丘相貌到他们家托钵化缘。男主人不在家,太太开门看到一位出家人,她一见心火

  • (证严法师)佛陀慰老病比丘

    佛陀在世时,他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贫困的、病苦的,他都爱护关心。那时有一位长老比丘病得非常严重,不只全身不能动,并且污秽肮脏,又没有人去看护他。 经过很长时间的煎熬,佛陀听说老比丘病重,即带领弟子来到老比丘自修的住处,还未入门时,大家就闻到一股恶臭,有

  • (证严法师)佛陀返乡宏法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 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 清净的慧命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

  • (证严法师)「找自己」的青年

    佛陀一再教育我们要「找到自己」,也就是要反观自性。许多人因为迷失自己,所以做出很多不由自主的事,有时明知道是错的还是要做,这就是凡夫啊! 名利色欲只是过眼烟云 有一天,佛陀在树林里静坐,忽然来了一群人,气氛急躁、匆忙,佛陀不受人声喧哗所影响。 那群人

  • (证严法师)生死自在处红尘

    有一次我到慈济医院探视病患时,有位护士小姐跟过来说:「师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一直放不下,情绪很不好。」我说:「好呀!」 身病了,心不要跟着病 那位患者是个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时,她的面容显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诉她:

  • (证严法师)四岁的老人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某日出游,高高地乘坐在白象上,一群随从侍卫围绕在旁。半途,一位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的老人从远处走近,波斯匿王怕惊吓到这位老迈的长者,于是叫身边的随从停下,让这位老人慢慢地由前面走过来。 领会佛法 生活自在 这位长者远远看到国王时,也稍

  • (证严法师)丢掷泥沙的外道徒

    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 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分生气!就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向佛陀撒了过去。刚好一阵风

  • (证严法师)佛陀六年苦行的蜕变

    每个人与生俱来皆有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善恶是非,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悉达多太子六年苦行的因缘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 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

  • (证严法师)刁难佛陀的年轻人

    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地到处教化,有段时间到舍卫城的郊外,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一些好乐佛法的年轻人纷纷前去听闻教法。 当时有些人认为: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崇高的婆罗门教,全国百姓都必须虔诚信仰才对;现在又多了一个佛教,以及创教者──佛陀,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 (证严法师)小男孩的愿望

    某个小乡村里,有位妇人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十分可爱的男婴,但是男婴到了周岁时仍不会爬行,他的父母着急地四处求医,然而这孩子却日渐消瘦,到了七岁仍然只能躺在床上,无法行动。 花开花谢 自然法则 有一天,小男孩告诉母亲:「妈妈,我知道您养育我很辛苦,我也很希

  • (证严法师)守财狗

    通常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以一点点的时间来训练,慢慢地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 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常常提起众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为教导我们的教材。 执着财

  • (证严法师)赛月童子

    人生如梦,而人就在无常的人生中不断地追求、幻想,所以经常生活在烦恼、束缚之中。 佛经里有段「赛月童子」的故事──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由于没有亲戚,日子过得很孤独。 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平日工作很认真,但却只能养活自己,其它则一无所有。有一次,他砍了些柴,

  • (证严法师)守空锅的老夫妇

    佛经中有一则小 故事 ,有对老夫妻没有子女、亲戚,住在一个山城小镇外,没有什么邻居,只有两老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生活中充满着爱的意境与满心的善解。 心中有爱 贫穷也快乐 两老每天都会彼此问候:「你今天高兴吗?」「很高兴呀!」在一问一答中,两人哈哈

  • (证严法师)幼虎与羊

    在日常生活中,环境是培养心性的重要条件,所以,每个人都要审慎地选择良好的环境去学习。凡事也要能「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何种因缘或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学习适应,如此,身心才能轻安自在。 安住羊群中的幼虎 有段譬喻故事──在一处偏僻的山洞中,有只母虎刚

  • (证严法师)疗治心病的良方

    人生在世,真正过不去的是自己,最恶毒的敌人是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性,不要让恶念浮上心头。世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切勿轻视自己的生命。 培养开阔心胸 预防心病良方 佛陀教导我们「因缘果报」,杀人者有罪,自杀者罪加一等,因为再加上「不孝」。不孝必

  • (证严法师)善解与曲解

    日子不断地过去,我们所造作的善、恶种子,也会随着日子的消逝而增长。待人处事,如果能把是非当作教育,就会增加智慧;倘若一味钻牛角尖、不断计较,就会变成是非。就如本来是很单纯的一句话,在复杂化之后,心中就会有烦恼,那颗烦恼的种子也就会在无形中种下去;如

  • (证严法师)付出是本分

    有一位农夫在耕田的时候,挖到一块玉石,他开心地把这块玉石送去给宰相;而宰相却坚持不收。 农夫说:「我无意中得到这样的宝物,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贵重的宝物,请您一定要收下。」 宰相回答他说:「你把玉石当作宝物,而我把『不收受别人的馈赠』当作宝物;请你把玉

  • (证严法师)王子与仙人

    有一回,佛陀看到弟子们围在一起谈论着,他走向前去和弟子们围坐,聆听他们探讨的主题──谈心。 不知感恩的提婆达多 有一位弟子请问佛陀:「为什么有的人终身都抱着感恩心,却有人不知道要知恩图报?这样的人实在很矛盾、很可怜。」 佛陀说:「你举个例子,是谁这么

  • (证严法师)神射手的王子

    《阿含经》里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小国家,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长得一表人才,而且箭法无人能胜,文武双全。所以,得到全国人民的敬爱。 二儿子则不同,他一事无成,只有强烈的贡高嫉妒之心。这两个兄弟虽然是同父同母所生,但资质的差异却很大,国王对此也

  • (证严法师)两个钱的启示

    有对贫穷夫妻,住屋简陋破旧,家无隔夜粮,每日必须辛勤做工才能餬口,由于夫妻俩身体健康、做事勤快,生活倒也平安无事。 两个钱带来的妄想 一年中秋,家家团圆在外赏月、吃月饼,夫妻俩没有余钱过节,就想不如早点回家休息,走进屋里,看到地上有两个亮晶晶的圆点。

  • (证严法师)二十亿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

  • (证严法师)老人与斧头

    佛经上有一则譬喻:一位孤苦无依的老者,一生贫困,只靠伐木维持生活,他手中的斧头已经跟随他几十年。有一天,一位从外国来的商人,无意中看见老人手持的斧头,顿时眼睛一亮,认出这把斧头不是普通的东西,是世间贵重的宝物;可惜的是,这把斧头已被老者拿去劈薪砍柴,

  • (证严法师)贪心失金鹅

    一位妇人在先生往生后,带着三个女儿到富有人家里当奴仆,母女四人过着非常困苦的生活。 有一天,一只全身长满金黄色羽毛的鹅,突然飞到三位女孩面前说:「我是妳们的父亲,我知道妳们的生活很困难,母亲养育妳们也很辛苦,妳们可以拔我身上的羽毛去卖钱,改善生活。

  • (证严法师)忏悔的猎人

    证严上人讲起在一本儿童故事书中的一段故事── 在日本某个小山村有位年轻人,有百发百中的狩猎功夫。但是,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与关怀?所以每天只知拿着枪打猎物,山村里的人,虽然很赞叹他的打猎技术,但大家并不把他当成山村里的一分子。 猴子天生的亲情 感动

  • (证严法师)「不幸」的故事

    改运、消灾、改名,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中。 在佛世时,有一位从小和给孤独长者一起长大的青年。给孤独长者的财力很丰厚,上至国王、王子都很敬仰他,其它士、农、工、商的人更是敬佩他,可是他这位朋友却一直都很困顿坎坷,他的名字叫「不幸」。 智

  • (证严法师)仁慈智慧的母鸡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负责研究「鸡」,他很用心地观察各种鸡类的生活形态。 有一天,他在树林里发现一只山雉生了好多蛋,就悄悄地拿了几个蛋带回去。刚好有一只母鸡也生蛋了,他把母鸡生的蛋取走,换上山雉的蛋。母鸡看到蛋不一样,犹豫了一下,但

  • (证严法师)误解「攀缘」意义的长者

    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于轮回六道,苦不堪言!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心不攀缘 施无求,舍无求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

  • (证严法师)跳脱爱恨纠葛,提升人生价值

    年轻女子为另一半的荒唐伤心失望而欲中止婚姻,却又为两个孩子的归属牵扯痛苦。证严上人不舍女孩受苦,殷嘱莫为情伤,或许彼此分开而让心趋于平静一段时间,可减少冲突伤害;即使仳离,孩子与父母血缘亦无法中断,要做到「心宽念纯」地处理后续事宜。 心宽念纯 不扩

  • (证严法师)清静心创造洁净土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这么说:人生有二种形态永远形影相随,一项是贫穷,一项是垃圾。 欲念无穷是心贫 贫穷跟随着垃圾,垃圾也离不开贫穷。想想实在有道理,看看有很多贫苦的家庭,家中都很脏、很臭,又很乱;因为有垃圾,卫生差,所以家中一定会有病人──贫穷与垃圾、病

  • (证严法师)行道在心 守分有功德

    【证严上人7月28日志工早会开示】 「一大早看新闻报导,台湾中南部的豪大雨造成山崩、路断、桥也断,这一波的豪雨就如一个轻度台风的威力,大家看到总是心里戚戚焉……另外,看到了国际间,同样也是灾难频传!」 近期的志工早会中,证严上人频频开示四大不调的环境

  • (证严法师)鞋匠变国王

    有位国王每天听取大臣们报告政务,处理各项国事,忙碌的日子过久了,心里有点烦闷,很想轻松一下。 有一天国王心血来潮,换上平民的衣服,带着侍从跑出王宫游玩。国王来到热闹的大街上,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充满活力地工作着,看来都很快乐的样子。 路边有一位老人正

  • (证严法师)染布的譬喻

    佛世时,曾以一则染布的故事作譬喻──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来到王舍城托钵。城里有一条十分热闹的街道,贩卖着各种生活用具,有打铁店、制桶店、布店等等。 当佛陀走到一家染布店时,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染布师傅工作。佛陀很用心地看完整个染布过程后,就继续再

  • (证严法师)把牛奶「存」在牛肚里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 (证严法师)采花供佛的居士

    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心念要清净,不论身处何种境界,都要抱持着善解、宽大的心。 心无所求 当下就是清净 有位很虔诚的居士,在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植各种美丽花草,每天都去剪取一些送到寺院供佛。有一天,他遇见寺院里的住持禅师,就把花交给禅师,禅师很欢喜地说:

  • (证严法师)渡河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在河的对岸讲法。有许多比丘想渡河去聆听,但是,河边只有一条船。船主告诉比丘们:「我的船已经很旧了,你们这么多人要坐,会很危险!」由于比丘们急着要到对岸听法,根本无视船主的忠告,还是全部都上了船,船主只好勉为其难地开船。 当船行驶到河

  • (证严法师)拘那罗王子的眼睛

    佛灭度后,在印度有一位国王叫乌斯迦,这位国王心地善良,对百姓施以仁政。他有一个儿子,眼睛非常美丽,几可媲美印度的一种美目之鸟──拘那罗鸟。国王便以「拘那罗」为儿子命名。 太子长大后,剑眉星眼,相貌堂堂,而且行为端正慈悲。国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有天带

  • (证严法师)哑和尚悲心掘井除干旱

    安徽省有一个地方做采石矶(位在当涂县西北),得名的来源有一段很感人的故事 。 传说采石矶曾经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八个月至一年当中,连续艳阳照的炎热天气。所有的井都陆续干涸,连原本滚滚而来、浩荡充沛的长江水,也变成细长的水线。 八个月滴雨未下 长

  • (证严法师)两百岁出家的老人

    佛在世时,一次行脚到王舍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里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开示说道时,忽然间,外面传来一阵吵杂的声音。佛陀就对阿难说:「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声音是怎么回事?」 阿难出去后,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问之下竟有两百岁了。这位两百岁的

  • (证严法师)牛儿转圈圈

    以前有位居士,在大陆的一座古寺里修行。一段时间后,他心中生疑,怀疑自己选择学佛这条路对不对呢?怀疑自己有没有修行的天分?怀疑是否真有佛的境界? 无明相缠人在烦恼中团团转 他也怀疑寺里的出家人──看他们每天似乎都很悠闲、无所事事,到底有没有在修行、懂

  • (证严法师)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亡者,杀了许多生灵,因此个个表情悲戚。佛陀知道后,悲悯地说:「这就是众生的颠倒啊!殊不知人死了,屠杀生灵的行为对亡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是生者在自造恶业。」佛陀接着讲了一段故事── 滥杀生灵的业报 从

  • (证严法师)小鸟与阿育王

    印度有一个古老的小故事── 某个安适的午后,人们正在树下乘凉、聊天时,突然听到一只小鸟奋力鼓动翅膀的声音,以及哀凄无奈的叫声。 仔细一看,原来有只小鸟飞得低低的,一下子就掉落下来;再一次挣扎着飞起来,却又掉了下来,看来非常痛苦的样子。可是有一群小孩

  • (证严法师)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时间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他用指甲挖了一些土,然后问弟子说:「我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弟子回答说:「世尊啊!您指甲上的土很少,怎能和大地的土比较呢?」 佛陀说「对啊!具足慈悲的众生就像我指甲上的土这么

  • (证严法师)老富翁死后入地狱的因缘

    坠入啼哭地狱的婆提老者 佛陀在世时,有一则公案── 一天黄昏,波斯匿王来到佛陀讲经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拜访佛陀。佛陀看到波斯匿王灰头垢脸、全身都是灰尘,就问:“国王,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全身都是尘土?” 吝啬的老者空留财产 波斯匿王回答:“佛陀,我从婆提老

  • (证严法师)心地必除的草

    对人一定要平等,而且要尊重别人,如果有了贡高我慢,时常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别人能干,那就大错了。但是若因某些工作自己学不会时,就认为「能干是你的事,学不会是我的事,你不用看不起我,我也不必看得起你」,这是「卑劣慢」,同样也是不对。 聪明不等于有智慧

  • (证严法师)比丘与毒蛇

    佛陀在世时,有一段时间住在竹兰园精舍,比丘们则散居在山洞或树下,各自用功修行。 有一天,一位拘那罗那先比丘,在山岩下一个洞窟里打坐时,忽然听到声音,睁开眼睛,赫然看到一条毒蛇! 拘那罗那先本能地挥手要拨开那条毒蛇,而毒蛇也本能地转头咬了拘那罗那先的手,

  • (证严法师)普天三无

    明理者要有宽大的度量,来容纳世间的人事,不可得理不饶人! 人人皆有佛性,也有相异的习性。此乃众生之习气染浊所致。 处处「理直气壮」,好胜、争赢,则过于刚强,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若能不执着于自己的理上,时时为对方着想,则「理直气和」,自然能以柔和善顺

  • (证严法师)大臣铸铜钟

    战国时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宫奢铸造一座大铜钟。好的铜钟必定要用七宝合成,敲起来声音才会悠远宏亮。制作铜钟的成本很高,但楚王并没有拨经费给北宫奢,希望他自己劝募做好铜钟。 汇聚点点滴滴的力量 北宫奢只好依命行事,于是在城外立了一座祭坛,并贴出告示,让大

  • (证严法师)爱喝酒的年轻人

    有一位年轻人很爱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但是酒醒后,又会感到很后悔。一年当中,他因喝酒、闹事而被拘留的次数,竟高达三十多次。可见,他被酒害得几近毁灭前途。 警察的关怀 促使青年上进 有一天他又喝醉酒,在路上摇摆行走,妨害交通。当时有两位警察看到了,正

  • (证严法师)涉水渡河的求法者

    某一个时候,佛在一村落里,那个村落的东庄与南庄隔着一条河,东庄约有五百户人家,庄内的众生常造诸恶业,没机会听闻佛法,每天总是在吃喝玩乐、安逸懈怠中度过。佛陀怜悯众生,因此行化到东庄欲度化他们。 南庄人为请法而忘躯 东庄的人,听到佛来了,都很高兴,因为

  • (证严法师)山鼠与狸猫

    佛陀住世时,带领为数众多的比丘共同学法修行。某天早上,许多比丘聚在一起,谈论一位言行不一的比丘──这位比丘说起话来头头是道,私底下却常做些不好的事情;比丘们犹豫不决,不知该不该将这件事告诉佛陀。 此时佛陀恰巧经过,见大家议论纷纷,问大家在谈些什么?

  • (证严法师)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文件下载: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rar 每周证严法师说故事 目录: 证严法师简介 国太夫人求长寿 坟墓上的竹篮子 宽心待人 寻宝 广结善缘 爱“福”的人 爱吵架的夫妻 采花供佛的居士 捡栗子 乐善好施的长者 机智无私的老人 机智过人的小沙弥 净化生命基因 乌龟报恩

  • (证严法师)把牛奶存在牛肚里

    有一位养牛的人,他养的牛,乳汁特别多,他觉得自己养牛的技术比别人好,因此很骄傲,逢人便说:“我养的母牛能出很多乳汁喔!” 有人说:“既然你的母牛乳汁那么多,你应该展示一下啊!” 他洋洋得意地说:“当然可以!几天后,随便你们几个人来,我都能供应你们新鲜好喝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