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是超出、脱离的意思。《佛地经论》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意即:一、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二、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三、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通俗来说,出离心就是能够看破放下,坚决要出六道轮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也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行善知识所给予的陪伴与帮助。今天要说的是与我相处三十九年、情同手足的同参道友——妙音法师。我和妙音法师(以下简称妙师父)同岁,准确地说她比我大三个月。我们的相识是在1981年秋天成都爱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白天迟钝、深夜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喧动、境界纷杂,眼睛要观察事物,耳朵要辨听声音。
《十善业道经》云:“十善业者,谓离杀生、离偷盗、离邪行、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以类别而言,十善包括身(离杀、盗、淫)、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离贪、嗔、邪见)三业。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出行,遇到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悲切哭泣。孔子问其故,皋鱼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大树希望静止安宁,风却不停息;儿女希望尽孝时,双亲却已离去。世间忠孝之子常藉此语倾诉错失尽孝机会之无奈、遗憾
塔是梵语塔婆的略称,华言高显处、功德聚等。塔分圣人塔、凡夫塔。圣人塔包括佛塔、声闻塔和辟支佛塔。恭敬、礼拜能获得福报的是圣人塔。在圣人塔中,佛塔又是最殊胜的。佛塔是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主要有舍利塔、发塔、爪塔、牙
布袋和尚说:“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六波罗就是六度。怎样来布施?布施不是单单拿衣物钱财,用功是法布施,爱语说话也是布施,在生活当中忍让一点还是布施。持戒,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就自己的本分持好自己的戒
我们知道,概括来说,念佛略有四种。根据清朝大德续法法师解释之义,第一种,称名念佛。《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痴暗钝,难以观修,只要能持名念佛相续,自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点可以《佛说阿弥陀经》中的经文为证:“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全唐诗》第732卷,诗题为:绣袈裟衣缘。全诗有四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说:中国与日本,山川国土地域不同,但两国人民共戴一天,同享清风明月;后两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意思是
“住戒有慧人,修习定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此偈明示了增长智慧的方法与次第,即:首先清净持戒,建立坚固的道德基础;之后守护根门、摄念修定,令心清澈敏锐;继而观察当下现起的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如实知见世间生灭法相,树立佛之知见及思维模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世人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事实上,这句话里蕴含着甚深的智慧和因果。与人方便即是行善,想行善就要有智慧,就离不开善用其心。就像故事里那位盲人的亲戚,正是因为用心为别人着想的缘故,一个小小的举措,既利益了亲人,也方便了路人。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对话:一个乞丐向一位过路的人恳求说:“您能不能施舍给我一百块钱?”路人看了看乞丐,心生怜悯地回答:“真抱歉,我只有八十块钱。”听了这话,乞丐眼睛一亮,立刻说道:“那你就欠我二十块吧!”虽然这则对话极具讽刺性,但真实反映了众生不知
有位来访者抱怨:“我的兄弟姐妹都成家了,除了我,他们个个家庭都比较富裕。有时我资金周转不开向他们借钱,他们就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我这心里就是不平,还说手足之情呢?我就是跟师父说说,请您开导开导。”我请出《吉祥经》,给他看经中的一首偈:“谦下与
有人问:“师父,我不论休息好还是休息不好,只要一上课,坐在那里就瞌睡,您说是什么原因呢?”我笑笑说:“如果不是病态,恐怕就是习气让你这样子吧!”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次佛在给孤独园说法时,大众中有五位在家信众,其中一位坐着睡着了;第二位用手指
《法句譬喻经》有偈:“得生人道难,生寿亦难得。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这首偈是在告诉我们,得生人道难,为人长寿不容易。做人能遇到佛陀出现于世间难,能听闻到佛法就更难了。四句话四个难字,道出了这世上最难得难遇的四件事。虽然我们未能生在佛世,但幸
有人问:“师父,您出家四十年,是怎样修行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很是惭愧。初出家时,常听上隆下莲老法师说:“我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亲近上通下愿老法师的十年里,老人家叮嘱后学最多的就是:“出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慎护身口意三业。”对于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