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游记
斌宗法师著
五月初九日,由宁波观宗寺动身,乘人力车到鄞奉汽车站,搭十一时半汽车至溪口,约一小时到,雇挑夫代挑行李,一路风景颇佳,沿途看看山水,亦不觉行脚辛苦。计四五里,经白岩于山麓之南有蒋母墓在焉;四围绕以青松翠竹,布置幽雅,因急欲上山,无遑进入参观;以留下山时游。···
雪窦游记
斌宗法师著
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
余游雪窦有三目的在焉:一、为拜访太虚大师。二、领略雪窦风景。三、预备避暑过夏。此三者为余登游之本怀也。
雪窦距奉化西北五十里,山为浙东名胜,寺为禅宗古刹,其山水之灵秀,岩石之雄奇,盖早已耳闻矣!
五月初九日,由宁波观宗寺动身,乘人力车到鄞奉汽车站,搭十一时半汽车至溪口,约一小时到,雇挑夫代挑行李,一路风景颇佳,沿途看看山水,亦不觉行脚辛苦。计四五里,经白岩于山麓之南有蒋母墓在焉;四围绕以青松翠竹,布置幽雅,因急欲上山,无遑进入参观;以留下山时游。复行数里,抵入山亭,亭在雪窦山脚,为登游者之休憩所也。傍有静室数间,系接待游客之设;主事僧邀余入室小坐,茶话片晌,与之道谢辞出。僧告曰:‘到雪窦尚有六七里遥,而岭路巇崄难行!此处有藤舆可以代步’。余答:‘步行善!可以运动身体。’相与合掌作别。入山亭小憩,举头一望,高峰叠立云端,口占一绝云:‘幽亭翠绕午风旋,小憩清吟意自闲;频向高峰翘首望,钟声遥听白云间’。跟挑夫上山,山路崎岖,石磴纡回,果然难行,振衣蹑石而上。是日,适逢外国旅行团登山,裙展联翩,男女络绎,一路颇不寂寞。据云:夏秋二季,游客最多,春冬少之。约四五里经寒华亭,已觉疲倦,在亭小憩,阅对联云:‘下界烟霞闲处看,上方钟鼓静中闻’,句工巧可读。茶罢复行,此时身力困惫,行较前迟,经三四里岭路,尚无休息处,心颇难之。正踌躇间,忍见一亭微露于幽林间,心为一快!遂放步行,到亭已不问如何,尽量休息。亭有御书碑,刻‘应梦名山\\\\\’四大字,相传宋皇仁宗曾梦游玆山,故赐御书以纪美之。口占二绝纪之:‘争传雪窦景清幽,应梦名山宋帝游;一角御碑添胜迹,长教千古媲丹邱’。又:‘水秀山灵胜虎邱,宋皇应梦此曾游;佳名博得人间话,勒石御书万古留’。挑夫曰:‘寺将到矣!行否?’余曰:‘不须作急\\\\\’。曰:‘天将哺矣!恐回家不及’。遂起身,曲折纡行数百步,忽然露出一座玲珑楼阁于重峦叠峰云树葱龙间,余急向挑夫问曰:‘此非雪窦寺乎\\\\\’?曰:‘然\\\\\’。不胜踊跃,奋步行约半里,到关山桥,从桥左边小径进,傍有一大荷池,花正盛开,灿熳夺目,馨香扑鼻,停足幽赏,大有潇洒出尘之想!复行百余步从一石桥过,右山林隈有一座石塔,曰:‘镇林塔\\\\\’,高约丈余,层分七级,形势奇巧。复行数十步,遥见一座洋榭于山腹间,建筑工雅,系‘中国旅行社\\\\\’,为游客便利之设。过高瑛桥,不觉间寺已在目前矣!举首一望,山门上悬一竖匾,书‘四明第一山\\\\\’系蒋公中正先生题,伫立四望,寺前地势平而圆,纵横百顷,清田数亩,雪窦寺宅其中,庭前突起一小圆岑似珠形然,有乘凉亭筑其上,曰:‘含珠亭\\\\\’。据云:玆山风水乃‘九龙含珠\\\\\’故名:山势望之俨然。四面奇峰绕寺,若合拱礼佛;成行古树参天,如立足听经。翠竹苍松,无非禅意,白云流水,满目道风,东西二涧,濴流寺前,大小诸桥,锁钥山门,岚光林影,鸟曲泉琴,至此早已心旷神怡!仿佛身出尘寰矣!猗哉!玆山有若是幽胜,宁逊天台乎?莫怪东坡以未游雪窦为憾。夕阳将坠,不得尽量玩赏,待明日再游乎!进入山门,‘弥勒殿\\\\\’三大字,早入我眼廉矣。近前阅对联云:‘池开锦镜,峰闪元珠,对晤时坐消闲福;塔号降龙,洞名伏虎,凭吊下翘企宗风’。进入殿内,见弥勒菩萨趺坐龛中,开颜对我微笑,我亦微笑合掌向他顶礼。傍有对联云:‘雪窦为四明第一山,化迹常留,座供人天瞻仰;龙华度三会无央众,笑颜先展,象征世界和平’。由殿后门至客堂给挑工资毕,入谒知客师,谈几句丛林套语,照客送茶点。洗澡毕,小顷斋堂板响,照客来招呼晚餐毕,因行脚之倦,遂上床养息,迢迢然入甜睡乡矣。
初十早,始板响起床,洗漱后静坐至大殿钟鼓敲毕,已四句多钟,披衣上殿礼佛。早饭罢,智定衣钵师来访,师去岁与余在武昌世界佛学苑结识者,小叙寒暄,顷济灵、自念二师亦来访,二位观宗同参也。智师导余寺内各处视察,先到虚老法师丈室参观,法师弘法外出,不得一见为憾!进门时见门上一题额书‘闻木樨香不\\\\\’?五隶字,并读对联云:‘此身无立锥地,我愿如恒河沙’。恰与法师行愿相应也。室只三间,系新筑者,虽小而雅,所谓‘室雅何须大\\\\\’。庭前布置新奇,花木深邃,幽径幽通。古诗云:‘曲通径幽处,禅房花木深’。宛然为此写景也。室内悬满名人字画,陈列珍奇古物,如虚大师到欧、美、德、法,传教带回之纪念物等,并智觉、明觉二国师之御赐物,如龙袍、宝钵、金兰袈裟、玉如意......。一一玩罢。次到图书馆,门有对联云:‘与幽人语自生悟,得静者相能永年’,系福建林森先生题。馆内台几莹洁,两傍陈列公阅佛教杂志书籍等。顺路到大殿,先礼佛三拜后,随意瞻观,殿内清净,佛像庄严,诚令人心恭神爽也。殿有对柱联云:‘剡川九曲,远其源,长其流,泽及四方,地灵无极;名山应梦,盛于宋,后于清,佛光普照,民称到今’。参礼两傍十八罗汉毕,到法堂,堂在大殿后,藏经楼处其上,并附设图书馆在焉。庭前宽旷,花木齐整,颇有布置,俨然一幽雅庭园也。阶前有两小池,若明镜然,开于左右,所谓‘阶前两水明如镜\\\\\’。水澄鲜可沁诗脾。并有‘晋柏\\\\\’,‘唐梅\\\\\’,荫映庭中。相传:柏为开山时植,梅乃建寺初栽,各以诗纪之:‘形枯势老欲蟠龙,材大能逃斤斧凶;自愿出家居雪窦,大夫不受祖龙封’。又:‘历尽沧桑老干霜,飘然种自晋元康;不同良木因材害,劲节千秋住佛堂’(晋柏)。‘水肌玉骨千年老,操雪耐霜阅世深;不妻孤山和靖去,甘心礼佛住丛林’。又:‘干老祗因千载古,花开曾作上元香;清奇不羡天香艳,愿住禅林寿故长’(唐梅)。堂内旷洁;中置一法座(说法台),壁间悬挂古画联语颇多,余最喜读者:‘丈室宵深翻贝叶,法堂日永讲莲华’。复到藏经楼、图书馆、祖堂、修证堂......略略玩毕。本欲出寺外览诸胜迹——因将要午餐,故各回寮休息。午后三时余,济灵、启宁......诸师来邀出游,先到含珠亭小坐,亭距寺仅数十步,在含珠林小丹岑上,与山门对峙,四面绿阴摇映,清风荡漾。听鸟语淡玄,真堪悦耳;看山色耸翠,可以怡神。有诗纪之:‘乘凉亭筑小珠岑,峦绕峰环耸翠深;鸟唱清歌风拂袖,助余诗兴发高吟’。又:‘茅亭小筑在珠林,四面松杉滴翠深;最好静宵移榻坐,峰头凉月伴清吟’。徐步参观雪窦农场、含珠林,并东西二涧,遥看乳峰、中峰、析罗、玄珠峰、象鼻。诸形胜玩毕,到青销桥,桥距寺半里,飞架崖峡,横锁山门,桥下水声琤琮,激石而流,听之精神为之一爽。以诗纪之:‘重叠峰峦一水环,飞桥如锁锁禅关;闲时我欲频来此,静听清流激石潺’。又:‘闲来散步曳节行,青锁桥边听水鸣;绿树阴浓堪小坐,蝉声鸟语惬幽情’。由青锁桥过,斜上妙高路,约里许,到飞雪亭,亭在危崖顶上,与千丈岩相望,可以坐看千丈瀑布,绝壁削立,万仞悬危,瀑从突石激射而出,散而复聚,以飘白练,如坠长虹,极状奇观,其来源从屏山西涧,中峰东涧,穿玉龙、白龙诸洞,潆流而下,回旋寺前,会西水一脉合,猪象鼻山足入锦池,越关山桥,循涧出,曲折数百湍,至千丈岩,穿云逗石,奔流而下,声似鸣雷,状如飞雪,雪窦以此得名(此为兹山八景之一)。在亭品茗,坐赏千丈瀑布,亭备有游客题咏册,即题律绝各一首以作纪念:‘击石穿云越涧隈,凝眸喝赏倚亭台;色分青幛长虹坠,声落寒潭骤雨催;日永崖头喷夏雪,夜深谷口吼春雷;飞流直下高千丈,仿佛银河倒泻来’。又:‘爱看瀑布岭头飞,独自云亭坐翠微;千丈悬崖奇可赏,畅舒望眼不思归’。复振衣拾级向妙高路上,青松翠竹,青阴夹道,约三四里到妙高台,住僧进茶叶毕,登楼参观,台在危巅绝顶,岩石突立若台,亭榭高耸,缥缈云端,坐玩其上,浑疑置身兜率,真若手可以摘星攀月,低头能使慑瞻惊魂!旷览无际,俯瞰无涯,近峦远峰,若儿孙罗列,老桧苍松,似旌旗摇曳,放眼下界,田畦错杂,星罗棋布,溪圳潆流,蛇行带飘,仪态万状,形胜千般,畅豁吟眸,旷达游怀,真是胜不能形。乐不可说,谨以诗记之:‘层台缥缈白云端,杖策登临境界宽;眼底诸冈罗万象,峰头独立壮奇观’。又:‘探奇绝顶杖藜游,无数青山互送留;闲立妙高台上望,风光万里眼中收’。遥望狮子峰,形势极像狮子伏卧于苍茫中,俨然如活,感作一绝:‘独卧烟霞性自闲,皈依大觉护禅关;人间不少邯郸梦!一吼何时出雪山’。斜阳返照树杪,不容再作耽游,遂合掌与住持僧作别,正是:‘好景一时看不尽,消闲准拟再来游’。到寺恰值斋堂板响,晚饭毕与济灵、启宁师等略谈片晌就寝。
十一早济师复来邀游上隐潭,遂荷笠扶杖与之出游,过‘高瑛桥\\\\\’,由寺南隐潭路上岔,从中国旅行社边过,经倾盖亭,约四五里到东峦隐潭庙,有义务学校附设其内,农村学生四五十人;系雪窦寺住持虚大师设立者。大师婆心弥切,为悯一班农童失学,误害将来,故设此以培养之,默对大师钦佩不已。进入视察,教员可谦师殷勤接待,因他将要上课,不敢多搅,茶罢辞出,向庙后行数十步,摄衣扶杖,从石磴下约三百余级,若天梯到悬,此系蒋委员长之新造者;而妙高路、仰止桥等亦然。雪窦得蒋公之整理,其灵胜益彰。潭在深谷绝涧中,双崖陡峭,一虹蜿蜒,危岩四面迫绕,仿佛人在古井观天,飞瀑千寻直下,势若白练飘空;瀑衣溅沫如雨,聒耳瀑声似雷;不通人语,唯听水喧;踞石欣赏极饶幽趣,感作一律:‘恰好晴空曙色开,扶筇荷笠探奇来;群峰环绕天如井,怪石嶙峋水作雷;潭畔临风长啸咏,崖边观瀑独徘徊;眼前佳境欣难再,半日流连未忍回’。本欲顺游下隐潭,以济师未曾到过故不果,仍循原路而归。
是午天气酷热异常,不敢出游,唯在寺看看杂志。晚课随众上殿,课诵与普通丛林稍微不同,‘四生登于宝地\\\\\’改唱:‘四生升于内院,三有托化兜率’,河沙下两句同,余改‘兜率内院慈氏尊,大智大悲济含识......南无兜率内院一生补处,当来下生弥勒佛,南无......弥勒佛......’转板\\\\\‘弥勒如来......’归位跪诵,‘愿以此功德......上升兜率宫,同赴龙华会,十方三世一切佛......摩诃般若波罗密’,余者悉同。盖雪窦乃慈氏道场,而虚大师法弘慈宗,精研弥勒教典,住持玆山,可谓殊胜因缘,而改此功课,亦可见大师崇奉之纯粹,信念之专一也。
十二日,早粥后,复与济师出游,由寺后山路上约里许到行词庙,内附设农读校,农童四五十个,亦虚大师创办也。参观毕登上雪峰,三四里到奉慈寺,寺并归雪窦,梵宇荒废,唯住一老僧耳,无甚可观,遂下山归雪窦。午膳后与济灵、自念、福善、永康......等师六七人,由御书亭畔循山径蜿蜒而下,计四五里到‘观瀑桥\\\\\’,又名‘仰止桥\\\\\’,桥畔一座亭台,建设雅致,亦蒋委员长之新筑者。岩悬百仞,瀑泻千丈,潭深数十尺,水澄鲜,可数游鱼。由桥头而台上,从崖畔而涧隈,徙倚自由,纵览任意。彼不畏热,争探谷口深潭,观游鱼以怡性,掬清泉以沁脾;余喜纳凉,独卧桥下巨石,领清风以解愠,听流水以披襟;继则引领迫观千丈瀑布,飞空挂壁,击石穿岩,虹敛练飘,雪溅雷鸣,形极奇胜,不可语容;惟曰‘好极匕匕\\\\\’!尝读谪仙咏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此景俨然描画眼前,不禁朗吟一绝:‘崖悬千丈喝奇观,雪溅雷鸣夏亦寒;梢立桥头昂首望,如帘瀑布挂眉端’。玩毕由崖边小径寻归,经飞雪亭稍憩,缓步归雪窦赴晚餐。
十四早,与妙静、启宁、慈恩、体福诸师游下隐潭,由御书亭下或循山径或沿溪流,朝曦弥天,清气迎人,溪光岚影,极尽林壑雅致,鸟语泉声,饶有幽人逸趣,沿途览胜寻幽,计七八里到,潭宽半亩,深数丈,岩崖夹覆,空洞若屋,瀑从上飞流而下,喷溅而出,似珠帘白虹状,其奇险远胜千丈之上隐。余等席地而坐且休且赏。潭顶有瘦石巉岩,若脱箬笋托立盘中,所谓‘石笋\\\\\’者是也。山娃进茶毕,随意游览,或枕石听山禽奏曲,或倚筇看瀑布飘空,或探石笋于崖头,或掬流泉于涧底,各尽所乐,余诗兴勃发,信口朗吟:‘寻幽何处去,来探隐潭深!石瘦崖生笋,泉淙涧奏琴;倚筇看喷瀑,枕石听鸣禽;此境欣难得,披襟发朗吟’。兴尽由上隐潭路归。噫!雪窦如斯佳境,天缘有分,当再来游也。
余这次之游雪窦,可谓称性而游,比之游金、焦、庐山、九华......等乐不逊焉。然余以三目的游雪窦,而游雪窦亦得三感想者:一、虚大师为佛教领袖,现代高僧,而教弘慈宗,锡卓名山。二、雪窦为浙东名胜,禅宗古刹,而得菩萨应化,高僧住持。三、弥勒为当来下生,一生补处,托名山以显瑞,得高僧而传道,夫岂偶然哉?可称天造地设。而余得游玆山,非三生有幸乎?盖山有高僧圣迹,其名益著;僧住名山弘圣教,其德更彰。菩萨迹应名山,法付高僧,其圣普被,斯宁易得哉!虎溪三笑,尚传为千载佳话,此三者宁不传为万古奇事乎?雪窦之美好山水,岂可独乐而不为一般未游者告?是以不揣鄙陋而作此游记者也。
(附注:本来,大师的游记文稿很多,可惜昔年在观宗寺时,所有的稿件尽被火焚失,本篇是由“弘化月刊”抄录过来的,附玆纪念。)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人,做不了自己念头的主。念头不请自来,杂念太多,人哪有自由可言?放下杂念,人才能获得自由。有的人只学会追求胜利,却没有学会接受失败。有的人只学会得到,却没有学会放弃
宰相肚里能撑船。你对人宽容,归根究底,就是对自己的宽容。小肚鸡肠,你不放过别人,到头来也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心结让你愁肠百转,心结让你同别人仿佛隔了一堵墙。人,最难解的是心结。只要解开心结,眼前便是一番新境界。有缘顺缘,无缘随缘。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历史永远是向前的进程。有今天,就有明天,人怎么会没有未来?人能掌握未来。正如同人能反思昨天,总结昨天,规划今天,过好今天一样。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今天
我感冒了,我很快乐。我认为,凡是来了的,都是该来的;不该来的,不会来。既然来了,我都欢迎,非常开心。李:法师,我想这个问题,真的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但却困扰着世间不少的人,我自己都曾经用过很多时间细想。这问题就是,你快乐吗?
感恩绊倒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站起来,把握平衡,站稳自己;感恩遗弃了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独立谋生,自己上路;感恩喝骂过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反省自己,总结自己;感恩黑夜的来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等待明天的日出。
人是常常会做错事的,做了比较大的错事,往往不敢让人知道,怕被人知道了,会受人蔑视,被人看不起。于是,便将那些事闷在心底,使得心里难过、痛苦。这在一般人,以及描写人性的文学小说和感情故事之中,是很容易看到的。每个人的心理都有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意识
人生总有喜怒哀乐。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会同意的。似乎,人是个很奇怪的生物,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过得平静、幸福。可是,如果日子过得只是平平静静、幸幸福福地,他又会觉得无聊,希望有些刺激。你不否认吧?除非他是个圣贤、是个超凡入圣的人,要不
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