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十二部 凡是佛教徒,大多数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以佛教的经典,一共结集起来,有「三藏十二部」之多,浩如烟海,自然为其他的宗教望尘莫及,就是一个大学问家,有了高超的知识,若未出家,要想穷究如此广大无边的法门,仅凭一生时间
什么叫无明 有一次,佛陀的两位弟子,舍利弗和拘絺罗,在一起讨论问题,拘絺罗问舍利弗:「何谓无明?」舍利弗的回答很简单,开门见山的说:「无知,即是无明。」随即舍利弗又解释说:「怎么说是无知呢?眼无常,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耳、鼻、舌、身、意无常,不如
什么叫三轮体空 在许多佛书里,每提到布施,都说要做到「三轮体空」,「三轮清净施」。这两句话的解释,就布施言,惠施者、受施人、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不存于心者,则名为三轮体空;若无此三轮之相,则叫做三轮清净施。 反过来说,在布施之后,行布
三斋日与三日斋 佛经上有「半月三斋」这句话,半月是每个月的上半月,「三斋日」是指初八、十四、十五这三天。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在这三天斋戒,所以叫三斋日,是世界性的,应该采用阳历为准确。 为什么要定在这三天斋戒呢?根据佛经的记载:因为我们头顶上
什么叫慈悲 一般人都知道,孔孟谈「仁义」,耶稣讲「博爱」,佛教行「慈悲」,其意义是:宽惠正直,爱人无私为仁义;神爱世人为博爱;如果说,慈爱与同情,加之以怜悯,为慈悲的话,尚不能完全表达慈悲的真义,在此应当有进一步求得了解的必要。 依佛经的记载,慈悲二字的
一佛化区 问: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有多大? 答:「三千大千世界」。 问:什么叫「三千大千世界」? 答:一般人都常会这样的发问,但答的人必须这样答;如果这样答,而问的人根本一点也听不懂,那只有另作解释了。 所谓区?是区域,比如说:国民小学,有国民小学的区域,国
上智者对下愚者之仁忍 有一次,三十三天的天众,与天修罗众发生了纠纷,两相对阵,几乎就要战斗起来。在战斗之先,双方进行喊话工作。天众方面大声的叫着说:「今天的战争,我们三十三天一定胜利,你们阿修罗一定败仗。假使你们被打败了,我们要以五系缚法,将你们毗摩
五退法与七不退法 世尊曾对弟子们说,在佛教的圣法中,有五种退失菩提之法。 一、贪欲:贪是贪心,欲是欲念,求得而不知满足叫贪欲,修行人有了贪欲,随时只知追求: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等五欲六尘的享受,而退失菩提道心。 二、瞋恚:修行人不
三明与五明 在佛经里,常见「三明」与「五明」两个名词,多误以为五明是包括了三明,三明乃五明中之三者,其实不然,在此略为分别解说,以免误会。 所谓「三明」者,在罗汉叫三明,而在佛则叫「三达」;在此所指三明之「明」,是证智之境而显了分明,叫「智明」,又称之
唯有弘扬佛教真理才能破除迷信 一九七八年七月四日的中国时报,一则新闻报导是: 寺庙本来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应神权君权之时的帝王之需而生,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而达兆民仰赖的目的。但在民主科学时代的今天,寺庙香火仍然传衍不坠,逐渐大众化,而与民间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