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真正的快乐
  • (圣严法师)真正的快乐 编者序

      编者序  近年来,物价上涨、失业率提高,种种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痛苦指数不断攀升,造成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对于这些烦恼,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有没有什么法宝可以让生活过得更快乐?而快乐又要何处寻觅? 

  • (圣严法师)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如果有人家里生了小宝宝,一般我们都会说恭喜恭喜、可喜可贺。但是佛教认为人生苦多乐少,即使是生,也是一种苦,所以佛法教我们不要以苦为乐,要离苦得乐。 对于生命中四种基本现象--生、老、

  • (圣严法师)追求快乐是起点,不是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

  • (圣严法师)自找苦吃的人生

    没有一个人喜欢受苦,总是希望快乐,所以会趋吉避凶、趋乐避苦、追求快乐。但是现实生活中,痛苦却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而且追求快乐到最后,往往又都变成是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追求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和成本,否则这种快乐就变成一种“负债”,苦就会接踵

  • (圣严法师)「痛」并不等于「苦」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罹患癌症,躺在病床上发出阵阵呻吟。徒弟好奇地问他:「您不是说四大皆空吗?怎么还会觉得痛呢?」老法师回答:「空就是空,痛就是痛啊!」的确,即使是一位修行多年的老和尚,仍然会有肉体

  • (圣严法师)你在苦中作乐吗?

      佛法告诉我们,如果能够体会「色即是空」、「缘起性空」以及「无常」的道理,就能离苦得乐,并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但是一般人觉得心情苦闷时,只要听听音乐、跳跳舞、打打麻将,或是从事自己喜好的活动,感觉

  • (圣严法师)心胸开朗,就不受环境局限

    有不少人常常觉得,自己的工作顺利,甚至事业做得也还平顺,生活范围相当广阔,但是内心世界或行为模式却总是像受到某种限制,而被局限在一个小框架里,心胸开朗不起来。 所谓的‘心胸开朗\\\\\’,应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种是眼界开阔、心胸广大。通常一个天性乐观、

  • (圣严法师)痛苦的发生与消失

    只要谈到佛教教理,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苦”。佛教说“众生皆苦”,释迦牟尼佛也是因为充分感受到人生充满了生、老、

  • (圣严法师)一点也不苦

      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  

  •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

  • 不眷恋,也不逃避 (圣严法师)不眷恋,也不逃避

      佛法虽然谈到人生有种种苦,但这并不代表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世间,或消极地逃避现实,才能够离苦得乐。「苦」这个字,听起来好像只是一种舌头所尝到的味觉。其实佛法所说的「苦」,并不一定是感官上的苦

  • (圣严法师)好好善用「臭皮囊」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四种观想的方法,称为四念处,分别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与观法无我。这些基本的观想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脱离自我的执着、冲破自我的限制,因此是佛教众多修行方法中最基本的。 所谓观身不净,如果要深入解释,那是非常专门、深奥的;

  • (圣严法师)不断变化的心念

      我们的身体经常在不断地变化,其实我们的念头也一样,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川流不息、变迁不已。所以,佛教的基本观想方法「四念处」中的「观心无常」,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心念在剎那之间生灭不已,是

  • (圣严法师)远离「苦」的感受

      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渐渐远离痛苦的感受时,就是「离苦」,与此同时,就能够得到乐的感受。离苦的方法有很多种,一种是改变自己的观念,一种则是藉由修行方法来改善。  例如,许多人对于搭飞机心存畏惧,

  • (圣严法师)放下“自我”的幻觉

    放下“自我”的幻觉 圣严法师 一般人认为,活着的时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死亡以后,虽然身体消逝了,但是灵魂还在,就转而把灵魂当成“我”。但是,狗有狗的灵魂、猫有猫的灵魂,人也有人的灵魂,即使是人的灵魂,也有男人、女人之别。所以,在一次次的生死轮回之

  • (圣严法师)什么是苦—放下一切负担

    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全都是因缘所生。而缘起缘灭之间,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缘起性空”法则。 “有生必有灭”,生灭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变化,其中

  •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生活中这些快乐的感受,的确不容否认,但如果仔细

  • (圣严法师)即使生病,也不痛苦

      在医学领域里,无论是传统中医或现代西医,在面对人类各种病苦时,仍然有很多无法突破的瓶颈。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被疾病缠身的例子,即使尝试过各种医疗方式、受尽折磨,却依然无法解脱病痛。  疾病

  • (圣严法师)老化是自然现象

    一般人以为「生」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其实「生」是一种苦,从出生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受苦到死亡为止。除了生之外,老、

  • (圣严法师)身残心不残

    身体障碍有不同的等级、类别,造成障碍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有些小孩一出生就得了蒙古症,有的一出生就少了一条腿,或是聋哑、眼盲、畸形。有些身体障碍则是后天造成的,例如因为小儿麻痹症,或是意外事件、战争、灾难等,而造成的颜面或肢体伤

  • (圣严法师)死亡并不可怕

    佛教认为人生有生、老、

  • (圣严法师)自由自在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的人际网络愈来愈复杂,关系也愈来愈疏离淡泊,于是很多人都想远离尘嚣过隐居生活。但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单独生存并不太可能,因为我们一出生至少就与父母、家庭和家族产生了关系,长大以后在社会上

  • (圣严法师)真正懂得感情的人

    有人说,出家人离开了家庭、父母、亲友,所以不需要有感情;也有人说出家人既不结婚,也没有儿女,所以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感情。其实无论是人与人,或是人与其他众生之间,一定都有感情,如果没有感情,就不能算是个人了。 佛教称众生为「有情」,所谓有情就是指「有感情

  • (圣严法师)不再为情所困

    「情」是什么?「情」就是感情,可以分成亲情、爱情、友情和道情四个类别。佛教虽然要人离欲、万缘放下,但并不是要人变得无情,因为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还没有达到阿罗汉、佛菩萨解脱的境界,所以有凡人的感情是正常的。 在这四种感情之中,父母对儿女的情是最纯

  • (圣严法师)让爱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爱」本是一种值得歌颂的高贵情操,人间也因为有爱而充满了欣欣向荣的生机。但是近几年来,国内却经常发生情杀的悲剧,这是因为人们不明白爱的真谛。 爱可以分为「自私的爱」和「奉献的爱」,奉献的爱就是慈悲,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大爱」;而自私的爱就是占有的

  • (圣严法师)心理健康了,身体才会健康

    当我们观察周遭的人时,常常可以发现,性情暴躁、容易为小事动怒的人,身体大多也有些毛病,例如肝功能不好、内分泌失调等。而每逢心情颓丧、悲观厌世时,正好也是精疲力竭的时候,身体所供给的能量不足以应付各种事务,因此,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的性情归诸于身体的

  • (圣严法师)如何超越别离的痛苦?

    圣严法师答: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而人是血肉之躯,和心爱的人分离时,难免会心生忧苦、潸然泪下,而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爱别离苦。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分成亲子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等,其中亲子之爱与男女之爱是最亲密、最甜蜜的,一旦面临生离死别,也是最痛苦的。至于朋友之间的情感就比较淡一点,但如果是情感真挚、生死与共的朋友,分离时心里也一样会很难受。 亲子之爱主要是站在父母的立场来看孩子,因为从孩子的立场来看父母,感觉上没有那么浓厚,也没有那么

  • (圣严法师)有聚有散才能成长

    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爱情、友情、亲情虽然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温暖,却也充满痛苦的催折,尤其是生离死别时,更是让人痛苦。因此有人以为,只要将情感斩断,就再也不会痛苦了!然而如同佛所说,众生都是「有情」,就是因为众生有爱的缘故。 众生最爱的是自己

  • (圣严法师)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 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

  • (圣严法师)在不断的错误中学习

    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可见修行必须要有修正的对象。因此,每一个人无论在待人处事、行住坐卧,或是起心动念之间,时时刻刻都需要反

  • (圣严法师)感谢抱怨的人

    圣严法师:感谢抱怨的人 无论是在家庭里或是在工作场合中,我们常常都会听到抱怨的声音,有的是抱怨配偶不体贴、孩子不听话,有的则是抱怨老板、同事,另外还有人抱怨政府决策、社会环境……,其实,抱怨只会使自己的情绪更低落,于事无补。 当然,抱怨并非全然无理取

  • (圣严法师)化自私的欲望为奉献的愿望

    佛教的观念认为,人生除了生、老、

  • (圣严法师)什么都不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钱的时候求财,没有名的时候求名,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还没有结婚的人,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此外,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神明,专门标榜「有求必应」,当有人觉得内心不平安,就会抽签问卜、

  • (圣严法师)合乎因果的追求

    合乎因果的追求 圣严法师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求愿”就是许愿、发愿,愿自己朝著某个方向走,或是完成某件

  • (圣严法师)许一个不会落空的愿

    人人都有愿望,但不一定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愿望会落空,是因为通常我们都只重视眼前的一个小点,例如心中想要得到一朵花,一旦无法顺利获得,就会认为自己的愿望落空而觉得沮丧。其实,如果没有花,能得到一枝草也不错;即使没有花、没有草,能得到一根树枝也很好;

  • (圣严法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我」在打转。为了「我」,总是觉得不满足、不自在,经常渴望、渴求著身外之物,不时的埋怨、怀疑、嫉妒、贪求、瞋恨,而造了种种业。等到必须受报时,往往又不希望受报,就像欠了债却赖帐不还,因此又造了更多的

  • (圣严法师)随时转换主观的感受

    我们的身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没有“五蕴皆空”的智慧,就会执著五蕴所构成的自我,持续不断地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为自己带来很多烦恼与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对自己的身体、想法、价值观所产生的执著,这种执著有时会与客观事实,以及环境里的人

  • (圣严法师)不以自我为中心

    《心经》中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是化解、对治「五蕴炽盛」苦最好的方法。可是有人却认为,就是因为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才能呈现人间生机盎然的一面,也才能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否则就如槁木死灰一般。这样的说法,其实是误解了五蕴皆空的意思。 五蕴皆空的

  •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就能放下执着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里时,都会觉得很甜蜜、很美好,但最后一定苦不堪言。《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意思是说,受财色所诱惑的人,就像用舌头在刀口上舔蜜一样,虽然尝到一

  • (圣严法师)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 对别人慈悲,从眼前来看好像吃亏了,但如果把范围放大来看,就会发现非但不

  • (圣严法师)“因缘”就是自然现象

    “因缘”就是自然现象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念、破除执着,做出正确的决定,避免被七情六欲所困。 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或刺激时,无论产生的感受是痛苦或快乐,都要马上想到,这些境界以及伴随而来的感觉,只不过是物质彼此接触后

  • (圣严法师)收心的练习

    佛法教导我们抗拒诱惑、破除对七情六欲的执着,多利用因缘观、慈悲观,以及转变观念等方法,但有时这些方法还来不及用上、观念还来不及转变,就已经陷入欲望的泥沼了。所以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收摄六根」,也就是把自己的心收回来,使眼、耳、鼻、舌、身、意等「

  • (圣严法师)无常就是永恒

    一般人对人生的追求,大多从物质、精神、永恒三个方向着手。物质是人类生活的先决条件,包括自己的身体以及生活环境,都需要透过物质才能得到种种满足与享受。在现代社会,因为科技进步,物质条件普遍提高,人们生活得更舒适。但是,现代人并没有因此比从前的人更快

  • (圣严法师)不离烦恼,也不起烦恼

    圣严法师:不离烦恼,也不起烦恼 《法华经》里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三界火宅\\\\\’,所谓三界,就是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的众生,追求的是五欲的享受。所谓‘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也有人说是财、色、名、食、睡,总之都不离物质的享受。在人间,虽然

  • (圣严法师)快乐不需向外寻求

    快乐有很多层次,而一般人所追求的「欲乐」,是一种刺激、发泄以及官能的享受。例如,看美景以满足眼睛的享受、听音乐以满足耳朵的享受,或是大吃一顿以满足口腹之欲等,都是透过身体的官能所产生的快乐,是在刺激感官以后,心中出现的陶陶然、非常享受的感觉。 但

  • (圣严法师)苦与乐只是主观的感受

    行菩萨道的人,心中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也不计较自己是否能得到回馈,因此能体会解脱的快乐。可是,在世人的眼里,这样不停为众生忙碌是很辛苦的。可见,苦与乐的感受因人而异,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实,苦与乐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心中主观的感受,并不在于身体的感

  • (圣严法师)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

    所谓「欲乐」,是因外界刺激而得到短暂的快乐感受。然而,欲乐也有层次之分,例如,人间的欲乐和天上的欲乐不一样;动物的欲乐也和人类的欲乐不一样。即使同样是人,也会因为生长背景、文化修养、知识深浅,以及心胸的宽窄,而有不同层次的欲乐,并不能一概而论。 以

  • (圣严法师)不为任何目的而奉献

    以佛教的立场而言,「解脱乐」才是究竟的快乐,而追求解脱乐的唯一道路,就是行菩萨道。然而,很多人把行菩萨道看得非常高深莫测,认为自己的层次很低,根本达不到菩萨的标准。因此,他们遇到我时总是说:「师父,因为您的修行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才能行菩萨道!」其实

  • (圣严法师)不贪着禅定之乐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圣严法师:不贪着禅定之乐 mso-char-indent-count:2.0;line-height:150%"> line-height:150%">修习禅定的人,他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五官,甚至于意识都不与外界接触,不受外境的影响、干扰。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也和从前的回忆、历史,未来的计画、想象,以及现在的四周环境完全隔绝。此时他是全然独立的,因为没有任何着力点,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困扰他。因此,能得到一种不为

  • (圣严法师)最快乐的人

    禅定能让我们的身心暂时放下负担,享受完全的舒畅和放松。因此,追求定乐的人常常喜欢回到定中,不喜欢和尘世接触,导致厌世的结果。他们很可能长期隐居在深山里一直打坐,然后就在山里坐化、死亡。 然而,在定中死亡并不代表已经得到解脱。虽然他有禅定的功能和力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