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学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法藏法师讲解的《不净观略说》虽然有视频但是没有文字文件,故发心将法藏法师讲的《不净观略说》整理成文字文件以供养大家。末学把这件事作为2015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去做。希望将此功德用于忏悔自己过去无知所造的淫业……
拜八十八佛是显教中最通行而实用的忏悔法门之一,若欲再进一步作观,可观面前有相应的古大德带领我们拜,身左右两侧分别有父亲(男众亲属不论尊卑皆在自己的左边,女众则皆在右)、母亲(右边),祖父母,兄弟亲友等与我们一起拜。
如何将苦「交给」阿弥陀佛 试试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于苦、痛苦、苦难、煎熬、痛不欲生当中,不对抗、不埋怨、不逃避、不恐惧、不哀怨、不怨天尤人、不自我放弃。 其次:虽尽份努力离苦,但也不执着一定要如何。 观修:只是念念的对弥陀慈父,忏悔自己的我执、
好,我们现在来看看。哎,附录四。我们先讲现在新打的附录四,《八师经》里头说:“佛以八苦为师。”当中的一个。但是这里头是说:“八戒为师。”当中的淫戒他提到了这么一段,他说:“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我们大家念一下。“(大家念)淫为不净行,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个在家居士,乃至出家人,对于出家师父的称呼方式,皆有佛门中的规矩。因此身为佛弟子,都应该知晓对出家师父适当而得体的称呼法,方能彰显内心的恭敬,从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般我们
佛七大回向西方文 今天是台湾楠西万佛寺弥陀佛七的圆满日,同时也是阿弥陀佛圣诞日,自古这段「佛七大回向西方文」的观文就大有感应,常有古德在至诚恳切的唱颂中,亲见西方三圣,或极乐胜境。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剎
大乘佛教是非常注重“心”的作用,但大乘佛教的思想,并非就是西方的所谓“唯心论”,顶多是在表述方面,有些宗派或经典的说法(但也不是全部),多少给人有这样的认知罢了。
自杀的因果 一般人往往以为,自杀可以一了百了。其实自杀,只是将一切痛苦打包,带在自己的内心,一点都没有解决。不但没解决,因为已经打包了,解决的力道不存在了,一切的痛苦,将会一再的在身心当中,完整而没有变动的重复再重复。自杀前的痛苦有多重,当自杀完成之
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一、前言:信息生活的盲点 二、了生与脱死的宗教现世关怀与终极关怀 三、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观 四、净土教法建立的目的 五、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六、结语 一、前言:信息生活的盲点 这次圆光佛研所举办大专智能营,邀请学人来向大家说明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提要 一、前 言 二、弥陀净土教的缘起与修行目标 (一)净土法门之缘起 (二)净土法门之修行目标 三、持名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二)持名念佛之实践 四、实相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实相念佛行的建立 (二)即心持名念佛
善士问:对现今的大学生而言,愿意学佛的同学或许只是少数,但凡有兴趣者,多半因为其理性思惟观察的特质而接受,但对于大乘不思议法,或者加持、诵经等仪式,却往往贴上「迷信」的标籤,该如何正视疏通这个想法?
这很难!没有刺激了解不到自己,但问题是我们又不喜欢接受刺激,因为一刺激就焦虑,好惨!所以,我们不容易瞭解自己。怎么办?尽量就好。自己像什么?像深不见底的深渊,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你看当年在印度在西域哦,印度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老先生,他,有这么一位老比丘。他过去世讲经说法呢,刻意保留。就是把重点不好好讲,就带过,怕人家开悟啊!怕人家懂太多,将来讲经说法比他好,刻意保留。
善士问:现西方有所谓吸引力法则,认为健康财富都可由人的心力而求来,只要百分之百相信。这与佛说唯心所现之理可有类似?法藏法师答:不类似啦,这样怎么类似?吸引力法则违背了一个因果概念,吸引力是有的,但是在正因,正果才有啊。要有正因起正念,那个正念是吸引力
善士问:如果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出离心是不是要有百分之百,还是只要有信愿,然后发菩提心即可?法藏法师答:不管几percent,你的愿心一定要强过世间的贪恋!虽然也会对身外之物还有点不捨,但真要往生了,正念可以提起,你要能保证这样。
善士问:按照印光老法师的解释,就是说圆教名字位,六即佛的名字位就可以大开圆解,那比如说现在我们要念佛了,那念佛功夫成片跟禅宗的破本参,是不是一回事情,一个境界呢?法藏法师答:不好说,不好说是一个境界,何以故?禅宗的破本参,他对于自己本身无明壳
善士问:广钦老和尚那个境界是保任境界,那请问说,他这个是不是念佛三昧?还是说他只是禅定,三昧跟禅定到底是有什分别?他这个功夫是不是一定要在禅定之内?法藏法师答:刚开始的时候,禅定有那个样貌,有那个静坐不动的静中禅定,念佛三昧已经入到动中就在三昧中。
善士问: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易行难信,那麽,这个真信是从定慧中生起的,还是从感情和欲望当中生起?法藏法师答:刚开始是从你的善根跟感情,分别见来的。有人就是一见锺情,就是喜欢,这个根性的是直觉的,但这个直觉一定有一个过去的业因。
善士问:刚才法师讲念佛不能够太理性,也不能够太感性,我们是凡夫,属于感性的比较多,如果太感性的话,对往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法藏法师答:我解释一下,没有说念佛不要太理性,不要太感性,不是这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念佛当然会用感性导出,理性来收归、稳定
善士问:祖师讲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个一念相应是当下还是临命终?法藏法师答:一念相应最好是当下,但有人也是临命终。有人一辈子没有相应,可是他信心坚固,他念到念念念佛,念念是佛,不是即佛,是是佛而已。也就说,我还是能念,能念的我还在,所念的佛还在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