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门暮色 鸟儿们聚在屋顶闲聊 天际泛起火烧云 往来客已匆匆离去 酷暑才歇 竹叶伴松枝共舞 轻拂是晚风 这空门暮色啊 岂忍独享 只是,人们都很忙
我的心情 每个早晨都被鸟声唤醒 微风从窗畔拂过 竹叶翩翩起舞 草香弥漫 梦远去 我的心情
诗意的日子 诗意的日子 不需要搜寻风花雪月 无关乎才子佳人 它或许只是一杯茶 一炷香 盘起双腿坐着 优雅地诵一卷经 听佛,足矣 诗意的日子 心如水,思无痕 纷然琐事已如云飘过 虚空怎不晴朗 大地也安详 三十六度的气温里 有些清凉 诗意的日子 早起就扫扫地抹抹桌子 抽空把衣服们洗净 把身体擦清爽 让所有的一切都齐整 闲坐下来 随手敲敲打打 就是一首诗
栀子花 早晨,洁白的栀子花 独自扭旋着 绽放出脱俗的美丽 挥洒惊世异香 那香分明在善意地微笑 笑这个世界 什么都有 唯独缺少优雅与浪漫 她只好 被,孤芳自赏
一种欢喜 有一种欢喜 不堪与人分享 它串起了夜梦与日醒 共鸟语松风 雨中,海边,天外 有一种欢喜 无处不在 独静默于尘寰
佛诞赞歌 嗨,哥们 听说今天是您的华诞 我却没啥感觉 从没给您祝过寿 今儿个破例 我要为您歌功颂德 亘古以来 您是那老不死的妖怪 肚里装着无边世界 忽然冒个泡泡就成了虚空 宇宙管您叫爷爷 唉,让俺咋称呼您呢 直到有一天 您开口了 山崩地裂风声鸟语都成了自在之音 可就是找不到您 我终于明白,您是个哑巴 还是个聋子 更是个无形无影人 您没有名字 尊您为佛未必是一种荣耀 骂您是鬼也不算侮辱 在您来说 三藏十二部经典乃昔年梦呓 戒定慧本是虚空之华服 老师和学生呢 也不外乎四海皆兄弟
立夏抒怀 不觉间春已入夏 嫩叶纷纷老 花残 人度半生 廓然无所羁绊 母亲学佛愿归净土 以健身念经禅坐为乐 吾更有何忧,罢 罢却半世徒劳 日常亦勤耕于福慧 不望金秋瓜果满 期心月同圆
早起踏青的人 辞别梦乡 他是一个早起踏青的人 握一支竹杖 在晨曦里闻泥听鸟 看松鼠们蹿忙 向云朵挥手 被行路人—— 超越 脚步轻盈而坚定 不像出发 也不似归来 他是一个早起踏青的人
橘花香 橘花香,江南雨 小径无人 春风几时醉 竹林密处,笋尖偏多 抬眼望 空留一山苍翠 橘花香 最是清早烟云里 溪畔白鹭飞
没娘的小孩 没娘的小孩 生活在垃圾堆里 泔水为食 他在白眼和毒气里成长 一点儿都不健壮 但,免疫力强 没娘的小孩 从来不找妈妈 因为,找来的都是后妈 但他仍旧到处搜寻 他在找奶,妈妈留下的奶 他知道—— 慈悲的妈妈虽已逝去 却从不曾将他遗弃 没娘的小孩 如此坚韧 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奶 那似曾相识的味道 阔别已久 从此,他不再喝泔水 也化解了毒气 没娘的小孩 不信任谁 因为不曾被信任 也不憎恶谁 因为,他最知道 被憎恶的感受有多糟 没娘的小孩 看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 母亲留下的奶太
轻快的小溪 一条轻快的小溪 流淌在岁月山谷之底 从来涓涓不止 它灌溉了周遭的一切 滋养了鸟兽虫鱼 蒸腾了云雾 它却没有翅膀,也不会跑路 不属于草的绿花的红 不计较爱恨情仇 它似乎忘怀了自己 忘了所有功劳 于是,它便没了疆界 你我的心底 有一条清澈的小溪 不需要记起什么 它正在岁月的荣枯变幻里 ——轻快涓流
腊梅 千百张照片 只古板了您的姿容 万世不绝的赞誉 何及您神韵之丝毫半分 色只浅浅,味只淡淡 身形只款款 您是腊月里的心魔 是才子佳人的风流托词 是乡俗客的无视鄙睨 是尘寰的遗恨 是乏味者的坟墓 更是严寒肚子里生的癌 我终于认出了您—— 嗨,超梅
有风来访 一个明朗的日子 有鸟献歌,有风来访 有甘泉流自山深处 有回忆如金 有淡淡的畅想 有笑声 有茶 有海阔天空 有风来访 只携了浮云一朵 复飘扬而去
午后的时光 挥一支竹竿 轻轻打去腊梅的残叶 在温馨的寒风里 守候它的悠然绽放
牛粪小调 点一支藏香 满屋子牛粪的气息 窗外飘起雨夹雪 有点儿像高原 滇红,还有鲜花饼 哪辈子已熟识的味道 绕着电暖气起舞 曾经是白居易的梦里江南 香客已绝,鸟无踪 白茫茫抬首望不见足迹 若是君心本安乐 信步往,无处不吉祥
致枫香树 枫香树,我的芳邻 我要为您唱首歌 在这风雨飘摇媚俗折腾的尘世里 我能想到那最浪漫的事 就是品着橘子喝着茶 静静地坐着 从窗口眺望您 在晨霜里一天天泛红 终于赩丽如血 犹胜残阳 而您,却不曾留恋任何一片美丽 迎着寒风轻轻一抖 便优雅地放飞了万千精灵 回馈大地母亲一件五彩斑斓的蓑衣 您最高的枝尖儿上 还不时哼出感恩的小曲儿 ……
这样挺好 饭后,披上风斗 漫步在每一个冬天的早晨 晒晒并不热情的太阳 这样挺好 没有人可以挂怀 没有事务需要打理 没有灿烂的前程在等待 该做的都在做 轻松而自发地进行着 抽空,品品那菊花落后茶花红 听听枇杷林里白头翁的欢唱 嗅嗅清冷的风 这样挺好 从今天起—— 没事儿就让它没事儿 喝喝茶,养养神 盘起腿子过冬 顺便迎接十二月二十二日的太阳 旁观又一个谣言的破灭 验收一曲世事浮云 这样挺好
秋色美不美 这秋色美不美 谁把大地雕成了翡翠 我不知道 这霜叶的猩红从哪里来 它怎敢如此绚烂 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怎么了 竟足以让人们无暇于天然壮阔 却醉心于琐碎 我不知道 他们,为何显得有些抓狂 我不知道 那我知道什么 穿衣、吃饭和睡觉 哦,我还知道—— 在如斯之尘世里 其实—— 并不需要知道些什么
不妨云淡风轻 在对错没有成为纠纷之前 智者停止了判断 在聚散没有成为累赘之前 达者减少了往来 在恩情没有成为负担之前 恩人已悄然离去 在帮助没有成为纵容之前 菩萨请及时停手 在依恋没有形成习惯之前 怨恨根本就不会发生 在贪婪尚未深入脑海之际 知足从来就不曾缺少 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 依我看—— 怀念不妨云淡风轻
幸福的氛围 江南的初冬风和日丽 最贵的橘子熟了 正是丰收年 黑又亮的豪车纷然驶来 绅士佳媛们携手而至 大呼小叫一番之后 把五十元一公斤的橘子们塞满了后备箱 一溜烟呼啸而去 平民食客和橘农们斤斤计较着 最终五元一斤成交 直接到树上剪,随便挑 寺院里,香客和游人三三两两 一边走,一边大声前呼后唤 充分显示了国人风采 幸福、豪迈而精力充沛 连夕阳红摄影团也来凑热闹 几十位省城的阿叔阿姨们 欣喜若狂地对着乡下的一切咔嚓嚓 偶尔还伴随着阿姨的尖叫和阿叔的豪吼 原来,夕阳可以这般
喜欢大海的人 有人问我是否喜欢大海 我说当然,热爱自然的人 谁会不喜欢大海呢 不过,我很贪婪 我不仅仅喜欢大海 还喜欢蓝天,喜欢原野 喜欢山林和花花草草 喜欢一切平凡的事物们 以及,承载它们的广博大地 还有那包容着宇宙万有的 无形而辽阔的虚空 乃至于,隐藏在虚空背后 那个总是静悄悄浏览一切的人 这个人并不喜欢大海 不过,它也从来不会拒绝 一串儿小小的水泡 或者,一朵无心泛起的浪花
岁月枯思 不知何时,往事 沦为了废纸 不知何时,故交 已形同路人 不知何时,亲情 像杯白开水 不知何时,大地 已四季如春 当岁月风干,枯思飘零 我心已半死 有人,在一旁窃喜
秋风起 秋风起,心飞扬 九月湛蓝天 晨光才暖犹如金瀑泄 路人急行总不觉 田埂上,草已半黄 牵牛花还在争相绽放 一条青翠小蛇在路边晒太阳 趴好了别动,兄弟 小心锄头无情 秋风起—— 轻拂得大地纤尘不染 一时间如此净洁
二度桂花 歇了半个多月 老桂花二度绽放 依旧那么香甜 甜得连洁白的云朵 都吹成了满天棉花糖 看着就饱了 秋风已微寒 斯人中岁 普洱茶,青菜面,花生米 衣带渐宽终不悔
当前的时光 这当前的时光 正是早晨八点的太阳 天际幽蓝似大海 云朵们排着队过路 秋风在交响 院子里—— 三百年的老银杏 下雨般落下纷纷白果 老乡们一阵哄抢 树上的雀儿歪着头在看 看不懂,叫了几声 飞走了
幸福时代 一个闲暇的午后 打开一瓶昆仑山的矿泉水 用三峡大坝发的电 烧开了,沏一壶海南岛的苦丁茶 配块儿茶点,好大一坨 缅甸新月楼的月饼 启动美国人发明的电脑 上面刻着中国制造 桌面是宁静的北欧风光 背景音乐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浏览了一下新闻 某撮儿记者在做国民幸福指数调查 要我说呢,嘿嘿—— 幸福属于这个时代,只是 未必属于人们
静谧一刻 这秋分的早晨 飘落着秋雨 打开了远近几丛桂花 奏响了我的屋顶 山寺无客 才是好时光 一壶茶,空了又满 雨声里—— 俨然万籁俱寂
六月吟 风动云起天辽阔 灿也阳光 此心似鸟齐飞 伴檐角风铃共鸣响 与闲花同落 甚好,量等乾坤更安详 经尘世,已无痕 超然一刻岂止胜千金 QQ不曾用 手机难得响 僧家柴门本寂寥 杂事空谈 即如今,亦非无念 只是无可挂牵 空荡荡兮吃喝拉撒里 南无大悲观世音
我有类风湿,高考那年春天第一次发作,左膝关节痛了一个星期,自己好了,没在意。到了大二那年,也是春天,左膝关节严重肿痛,连走路都困难,前后持续了近两个月。 经校医安排去定点医院检查,确诊为类风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想起了一句禅语“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苦瓜为什么苦?因为它的根是苦的。甜瓜为什么甜?因为它从根到蒂都是甜的。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痛苦和烦恼?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心由于牵挂或者不满足,而处在痛苦和烦恼当中。人们又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和快乐呢?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心得到了某种满足,放下了牵挂,所以就感到轻松快乐了。 对于人们来说,苦和乐的根源在于心。如同对于瓜来说,它的苦或者甜,取决于种子和根茎。 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仔细地回忆一下
《佛说法灭尽经》白话 原 译 经 人 名 失 传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那时候,佛陀来到了古印度末罗国的拘尸那城。在三个月以后,如来将舍弃色身,回归大般涅槃。 当时,很多很多的出家比丘们,很多很多的菩萨们,以及数不清的无量大众,都来到了世尊面前,纷纷五体投地,礼拜佛陀。与往日不同的是,世尊寂静无语,在沉默当中什么都没有说,连平时经常显现的光明也不见了。 于是,已经证得三果的阿难尊者,上前作礼,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您
上乘根性人如何观修法报化三身 ——再读《坛经》有感 禅宗一法,自从达摩祖师西来,直指佛心,当下就是众生心,更无其它。《血脉论》说得很清楚: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 一、引言 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十牛图颂》,也叫做《牧牛图》,用来比拟禅者修行的过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行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鼎洲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而成为《十牛图》,并一一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十牛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人
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来,据说是最早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一位佛陀。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说道:“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号大成。” 憨山大师《妙法莲华经通义》第六卷,关于威音王如来,关于这段经文,这样补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总有个开始,示现成佛也是一样。最早以八相成道这样一种方式来广度众生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
一翳在眼,空花乱坠;一事挂心,烦恼丛生。 外面得来的所谓快乐,所谓幸福,所谓荣耀,所谓成功,所谓财富,等等,那都是麻醉剂。用那些东西把自己妆扮起来,人们纷纷热衷于此。 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们
《佛说当来变经》白话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中,与众多弟子们在一起,其中有五百多位大比丘僧,以及人数众多的菩萨们。 这时,世尊告诉众位弟子说: “到了将来的末法时代,会有出家比丘们,因为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遵从如来的教化,所以使佛法逐渐毁灭了,没有办法长久地利益众生。哪一个方面呢?那就是不肯守护戒律,也不肯守护自己的心,不肯通过修行来增长智慧,思维经常
修行贵在独处,世尊成佛不在人群当中,而是孤零零地独坐荒野之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那刻,纤毫不曾涉入思虑分别,更何况言语喧哗,及所谓的交流呢。 除非有大善知识在身旁慈悲提携,那便应当如法依止,或
修行人需要有才能,否则无法自在安身;安身之后,不可痴迷于才能,更不可炫技以博取名利,否则,大道远矣。 才能从何而来?一者善于学习;二者精益求精;三者注重细节与创新;四者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
问:释迦佛已经灭度,如何在生活当中常随佛学呢? 答:释迦灭度,佛不曾灭度。原因何在?佛本是圆满法身,非生非灭,具足常乐我净,怎会灭度呢。 问:可是,法身佛无相啊,纵然不曾灭度,又如何能够亲
在诸佛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圆满的。只因佛心圆满,则一切无非圆满,而不必刻意改变什么。 《圆觉经》云: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大觉世尊不是世界的改造者,而是世界以及一切因缘的随顺者,随顺而超越。
学佛修行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依据《佛遗教经》来说,首先是持戒,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次是制心,不让五根贪着五尘;然后,还需要节食,不可贪吃;少睡眠,不可贪睡;戒嗔恚,谨防嗔恨与嫉妒;戒骄慢,放
无论处世之道,还是学佛修行,关键在于搞定自己。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如何是降伏其心?那就是搞定自己,不仅搞定自己的身体,更要搞定自己的心。 问:怎样才能搞定自己呢?
超然法师:略谈直心是道场 这大约是学佛者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它来自于《维摩诘所说经》之菩萨品,当光严童子遇到了维摩诘居士,相互见礼以后,问他从哪里来,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又问,什么才是道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
《随缘,还是随习气》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么?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缘”了。 “随缘吧!”——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 “随缘啊!”——当我们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这样包装自己; “随缘啦!”——当我们懒散而不想精进的时候,会这样开脱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在随顺习气,而不是在随顺因缘。 什么叫做“随缘”? ——就是“随顺因缘”的简称。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因”,二是“随缘”。 所谓的“随因”,就是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牢牢地跟随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