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类风湿,高考那年春天第一次发作,左膝关节痛了一个星期,自己好了,没在意。到了大二那年,也是春天,左膝关节严重肿痛,连走路都困难,前后持续了近两个月。 经校医安排去定点医院检查,确诊为类风
人天长夜,宇宙黮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想起了一句禅语“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苦瓜为什么苦?因为它的根是苦的。甜瓜为什么甜?因为它从根到蒂都是甜的。 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痛苦和烦恼?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心由于牵挂或者不满足,而处在痛苦和烦恼当中。人们又为什么会感到轻松和快乐呢?因为那个时候,他们的心得到了某种满足,放下了牵挂,所以就感到轻松快乐了。 对于人们来说,苦和乐的根源在于心。如同对于瓜来说,它的苦或者甜,取决于种子和根茎。 痛苦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仔细地回忆一下
《佛说法灭尽经》白话 原 译 经 人 名 失 传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那时候,佛陀来到了古印度末罗国的拘尸那城。在三个月以后,如来将舍弃色身,回归大般涅槃。 当时,很多很多的出家比丘们,很多很多的菩萨们,以及数不清的无量大众,都来到了世尊面前,纷纷五体投地,礼拜佛陀。与往日不同的是,世尊寂静无语,在沉默当中什么都没有说,连平时经常显现的光明也不见了。 于是,已经证得三果的阿难尊者,上前作礼,恭敬地向佛说道: “世尊!您
上乘根性人如何观修法报化三身 ——再读《坛经》有感 禅宗一法,自从达摩祖师西来,直指佛心,当下就是众生心,更无其它。《血脉论》说得很清楚: “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 一、引言 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十牛图颂》,也叫做《牧牛图》,用来比拟禅者修行的过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行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鼎洲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而成为《十牛图》,并一一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十牛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人
威音王如来以及威音那畔 威音王如来,据说是最早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一位佛陀。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说道:“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号大成。” 憨山大师《妙法莲华经通义》第六卷,关于威音王如来,关于这段经文,这样补充道:“此乃空劫初成之佛,以前无佛。故宗门称向上曰威音那畔。” 凡事总有个开始,示现成佛也是一样。最早以八相成道这样一种方式来广度众生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
一翳在眼,空花乱坠;一事挂心,烦恼丛生。 外面得来的所谓快乐,所谓幸福,所谓荣耀,所谓成功,所谓财富,等等,那都是麻醉剂。用那些东西把自己妆扮起来,人们纷纷热衷于此。 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们
《佛说当来变经》白话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中华习教沙门超然 白话 沙 门 来 华 白话证义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中,与众多弟子们在一起,其中有五百多位大比丘僧,以及人数众多的菩萨们。 这时,世尊告诉众位弟子说: “到了将来的末法时代,会有出家比丘们,因为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遵从如来的教化,所以使佛法逐渐毁灭了,没有办法长久地利益众生。哪一个方面呢?那就是不肯守护戒律,也不肯守护自己的心,不肯通过修行来增长智慧,思维经常
修行贵在独处,世尊成佛不在人群当中,而是孤零零地独坐荒野之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那刻,纤毫不曾涉入思虑分别,更何况言语喧哗,及所谓的交流呢。 除非有大善知识在身旁慈悲提携,那便应当如法依止,或
修行人需要有才能,否则无法自在安身;安身之后,不可痴迷于才能,更不可炫技以博取名利,否则,大道远矣。 才能从何而来?一者善于学习;二者精益求精;三者注重细节与创新;四者不求名利,则器量自然宽
问:释迦佛已经灭度,如何在生活当中常随佛学呢? 答:释迦灭度,佛不曾灭度。原因何在?佛本是圆满法身,非生非灭,具足常乐我净,怎会灭度呢。 问:可是,法身佛无相啊,纵然不曾灭度,又如何能够亲
在诸佛看来,没有什么是不圆满的。只因佛心圆满,则一切无非圆满,而不必刻意改变什么。 《圆觉经》云: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大觉世尊不是世界的改造者,而是世界以及一切因缘的随顺者,随顺而超越。
学佛修行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依据《佛遗教经》来说,首先是持戒,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次是制心,不让五根贪着五尘;然后,还需要节食,不可贪吃;少睡眠,不可贪睡;戒嗔恚,谨防嗔恨与嫉妒;戒骄慢,放
无论处世之道,还是学佛修行,关键在于搞定自己。 《金刚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如何是降伏其心?那就是搞定自己,不仅搞定自己的身体,更要搞定自己的心。 问:怎样才能搞定自己呢?
超然法师:略谈直心是道场 这大约是学佛者无人不知的一句话,它来自于《维摩诘所说经》之菩萨品,当光严童子遇到了维摩诘居士,相互见礼以后,问他从哪里来,维摩诘居士回答说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又问,什么才是道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
《随缘,还是随习气》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么?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缘”了。 “随缘吧!”——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 “随缘啊!”——当我们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会这样包装自己; “随缘啦!”——当我们懒散而不想精进的时候,会这样开脱自己。 其实,这些都是在随顺习气,而不是在随顺因缘。 什么叫做“随缘”? ——就是“随顺因缘”的简称。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因”,二是“随缘”。 所谓的“随因”,就是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牢牢地跟随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